1.1单因素理论
这是最早的事故致因理论。它的代表论点是:“有倾向工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事故在人群中并非随机地分布,某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发生事故。这就是说,有事故倾向的人有较高的事故率,而与工作任务、生活经历及环境等无关。这种论点的持有者为英国的格林伍德和伍兹,他们认为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如果企业中减少了事故频发倾向者,就可以减少事故。
1.2双因素理论
它的代表论点是科尔1957年提出的社会——环境模型。其基本观点是:一个有益的工作环境能增进安全,一个具有工作灵活性和机警的工人可以避免事故,反之事故就容易发生。美国的海因里希也是双因素事故致因理论的持有者,他总结提出的工业安全理论认为:事故常常起因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不安全状态。他把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四个方面的问题:(1)不正确的态度;(2)技术、知识不足;(3)身体不适;(4)不良的工作环境。针对这四个方面的原因,海因里希提出了四种对策;(1)工程技术方面的改进;(2)说服教育;(3)人事调整;(4)惩戒。
1.3三因素理论
1949年葛登用流行病学的方法,论述了事故与疾病的相似性。该理论认为事故形成的主要因素要考虑三个特征:(1)当事人的特征;(2)环境的特征;(3)媒介的特征。1970年海尔提出了事故致因模式:预期、技能、决策。他认为,当人们在对付事情的真实状况不能做出适当的响应时,事故就会发生。海尔模式在避免事故发生方面提出了三个过程:(1)情况被察觉;(2)信息被处理;(3)操作者采取行动以改变形势(排除危险)。
1.4 我国对事故致因理论的探索
我国以事故致因理论的研究参考了国外的成果,大体上经历了基本相同的历程。即早期的单因素理论,认为事故是由于人的过失造成的;到后来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事故的形成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同一时空相遇造成的;发展到现在的三因素理论。目前的三因素理论认为:工人(人)、机具(机)、环境构成了生产过程的硬件系统,为不断提高生产过程的安全能力,就需不断提高人、机、环境三者的安全品质匹配,不断提高人机环境系统本质的安全水平。
- 上一篇:职场“五大笨”你有吗?
- 下一篇:事故预防知识
http://www.ptfc123.com/archive.php?aid=33898
http://www.ptfc123.com/archive.php?aid=33899
http://www.ptfc123.com/archive.php?aid=33900
http://www.ptfc123.com/archive.php?aid=33901
http://www.ptfc123.com/archive.php?aid=33902
http://www.ptfc123.com/archive.php?aid=33903
http://www.ptfc123.com/archive.php?aid=33904
http://www.ptfc123.com/archive.php?aid=33905
http://www.ptfc123.com/archive.php?aid=33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