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途径 |
主 要 内 容 |
具 体 措 施 |
1. 防止静电的产生 |
(1)控制静电的生成环境 |
①湿度控制.在不致导致器材或产品腐蚀生锈或其他危害前提下,尽量加大湿度 ②温度控制.在可能条件下尽量降低温度,包括环境温度和物体接触温度。 ③尘埃控制.此为防止附着(吸附)带电的重要措施 ④地板、桌椅面料和工作台垫应由防静电材料制成,并正确接地 ⑤静电敏感产品的运送传递和存储及包装应采取静电防护措施 ⑥喷射、流动、运送、缠绕和分离速度应予控制,在液体、粉体等材料的输送管道中使用缓和器 |
(2)防止人体带电 |
②穿戴防静电服装、衣、帽、鞋。 |
|
(3)材料选用要求 |
①凡必须或有可能发生接触分离的材料应考虑使其在带电序列表上的位次尽量靠近 ③使用静电导体材料和静电耗散材料 |
|
(4)工艺控制措施 |
①制定并实施防静电操作程序 ⑤对有静电燃烧、爆炸可能性的液体材料设置必要的静置时间 |
|
2. 减少和消除静电荷 |
(1)接地 |
①地板和工作桌、椅、台面、台垫正确接地 ②人体接地 ③工具(烙铁、吸锡器、台架、运输小车等)接地 ④设备、仪器接地 ⑤管路、运输传送设施、装罐设备、存储设施(设备)接地 |
(2)增湿 |
①使用各种适宜的加湿器、喷雾装置 ②采用湿拖布拖擦地面或通过洒水等方法以提高带电体附近或环境的湿度 |
|
(3)中和 |
针对场所和带电物体的形状、特点,选用适宜类型的静电消除器,以消除器具、器材、产品、场所、设备和人体上的静电荷 |
|
(4)掺杂 |
①在非导体材料、器具的表面通过喷、涂、镀、敷、印、贴等方式附加上一层物质以增加表面电导率,加速电荷的泄漏与释放 ②在塑料、橡胶、防腐涂料等非导电材料中掺加金属粉末、导电纤维、炭黑粉等物质,以增加其体电导 ③在布匹、地毯等织物中,混入导电性合成纤维或金属丝,以改善织物的抗静电性能 ④在易于产生静电的液体(如汽油、航空煤油等)中加入化学药品作为抗静电添加剂,以改善液体材料的电导率 |
|
3. 减少静电危害 |
(1)提高产品自身抗静电能力 |
①对CMOS等静电敏感集成电路采用输入、输出保护电路设计 ②对于静电敏感电子组件和电子设备,采用抗静电防护设计(设置输出、输入保护电路和网络,使用隔离电阻器,设置边界保护环,尽量选用非敏感元器件等) ③对敏感元器件进行静电防护设计(设置串联限流电阻器、设置钳位放电间隙、降低瞬态能量密度、避免引线交迭和寄生MOS电容的形成等) |
(2)采用静电蔽幕和接地设计 |
①对敏感部位和敏感元器件采用加防护盖、罩、片等静电屏蔽措施,以减少静电的力学、感应和放电危害 ②应尽量避免孤立导体的存在 ③在液体储油罐等设备中设立具有屏蔽作用的检测井,以保证采样和检测的安全 |
|
(3)确保设备、设施和作业场所的静电安全 |
①控制易燃、易爆的液体或粉体使爆炸化合物浓度在燃烧、爆炸的极限浓度之下 ②保持作业场所各种接地设施和系统(雷电保护、故障保护、信号参考、大地电极、防静电操作等)正确和有效接地 ③控制作业区内各点静电电位在标准允许的范围之内 ④安装局部放电器、放电刷等,以通过电晕放电不断释放静电能量使其积聚的能量在安全范围之内 ⑤严格静电安全作业操作规程 |
|
4.建立严格的防静电管理体系 |
(1)建立健全责任制和规章制度 |
①建立健全各类人员(领导者、技术和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静电安全防护管理职责,并备有检查制度 ②建立静电安全事故分析制度 ③编制具体详细的防静电操作规程 ④对设备、装置、器材、器具、工具等的防静电性能要求建立定期检测制度 ⑤建立产品静电损害机理分析制度 |
(2)培训教育 |
①针对领导者、管理和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等不同层次和不同岗位的人员,实施有关防静电意识、知识、技术和安全要求教育 ②针对不同岗位操作人员进行操作技能培训及考核 |
|
(3)警示装置、标记、及符号的使用 |
①应在静电敏感产品上和内外包装件上做出警示标记或符号 ②应当对装置、设备中的静电敏感部件、部位、按照标准的要求做出标记或警示符号 ③应对防静电作业场所(工业区)做出规定的特别标记 ④对关键控制部位应报警装置,以提醒人们及时处置 |
|
(4)按标准规定进行检测试验 |
①对有防静电性能要求的工具、器具、服装、鞋袜、地面、桌椅和工作台垫等应定期检测,使之保持合格状态 ②对有明确指标要求的环境参数(例如湿度、温度、浓度、静电位数等)应按规定测量监查 ③对人本和设备、装置、系统的接地状况应按规定检测 ④对产品的静电敏感度(抗扰度)应按标准的规定进行试验,并建立质量分析和反馈制度 |
- 上一篇:静电危害(要点)
- 下一篇:建设工程安全风险管理
易安博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