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的工作环境称为作业环境。不论是室内作业还是室外作业,地面作业还是井下作业,劳动者都面临不同的环境条件,如冶炼作业的高温,井下作业的高湿,露天作业的严寒,铆接作业和凿岩作业的噪声和振动,破碎作业的粉尘,化学作业的有毒有害气体,某些作业的电磁辐射以及作业空间的照明、色彩等。这些环境条件直接或间接对劳动者作业产生不同程度影响,轻则降低工作效率,重则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和危害人体安全和健康。作业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照明、色彩、噪声、振动、温度、湿度、空气成分、电磁辐射等。只有改善这些环境因素才能保证人的安全与健康,保证系统的正常、高效运行。
一、防火
1. 火灾发生的必要条件
防火工作是企业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往往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l)有可燃物质。不论固体、液体或气体,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发生剧烈反应的物质,均可称为可燃物质。如碳、氢、硫、钾、木材、纸张、汽油、酒精、乙炔、丙酮、苯等。
2)有氧化剂,即通常所说的助燃物质。如空气、氧气、氯气、氨酸钾以及高锰酸钾等。
3)有点火源。即能引起可燃物质燃烧的能源。如明火焰、烟火头、电(气)焊火花、炽热物体、自然发热物等。
所以只要使以上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个条件不具备,就可以预防火灾事故发生。发生事故以后,如果已经采取了限制火灾发展的措施,火灾便会得到控制,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就会减少。
2.防止火灾措施
就是在火灾发生之前,预先防止火源点燃的措施,是一种最根本的防火措施,这种措施是把有起火危险性的物质以及具有点火能量的着火源,有效地、恰当地进行管理使它们无迭造成起火条件。
l)易燃易爆场所如油库、气瓶站、煤气站和锅炉房等工厂要害部位严禁烟火,人员不得随便进入。
2) 对火灾爆炸危险较大的厂房内,应尽量避免明火及焊割作业,最好将检修的设备或管段拆卸到安全地点检修。当必须在原地检修时,必须按照动忙的有关规定进行,必要时还需请消防队进行现场监护。
3) 在积存有可燃气体或蒸汽的管沟、下水道、深坑、死角等处附近动火时,必须经处理和检验,确认无火灾危险时,方可按规定动火。
4)道生炉、熬炼设备的操作,要坚守岗位,防止限道窜火和熬锅破漏。同时熬炼设备必须设置在安全地点作业并有专人值守。
5)火灾爆炸危险场所应禁止使用明火烘烤结冰管道设备,宜采用蒸汽、热水等化冰解堵。
6) 对于混合接触能发生反应而导致自燃的物质,严禁混存混运;对于吸水易引起自燃或自然发热的物质应保持使用贮存环境干燥;对于容易在空气中剧烈氧化放热自燃的物质,应密闭储存或浸在相适应的中性液体(如水、煤油等冲储放,避免与空气接触。
7) 易燃易爆场所必须使用防爆型电气设备,还应做好电气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
8)易燃易爆场所的操作人员必须穿戴防静电服装鞋帽,严禁穿钉子鞋、化纤衣物进入,操作中严防铁器撞击地面。
9)对于有静电火花产生的火灾爆炸危险场所,提高环境湿度,可以有效减少静电的危害。
10) 可燃物的存放必须与高温器具、设备的表面保持有足够的防火间距,高温表面附近不宜堆放可燃物。
11)熔渣、炉渣等高热物要安全处置,防止落入可燃物中。
12)对应掌握各种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不能用水扑灭碱金属、金属碳化物、氯化物火灾,因为这些物质遇水后会发生剧烈化学反应,共产生大量可燃气体、释放大量的热,使火灾进一步扩大。
13)不能用水扑灭电气火灾,因为水可以导电,容易发生触电事故;也不能用水扑灭比水轻的油类火灾,因为油浮在水面上,反而容易使火势蔓延。
14)钢铁水泄露发生火灾,不可用水扑灭,因为高温金属液遇水会发生爆炸。
一旦发生了火灾,则必须认真果断地采取防止火焰蔓延的限制措施,在限制措施中,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l)防止可燃物的堆积。火灾扩大多数是在离起火点较近的地方堆积有可燃物而使火焰蔓延开来,在有火灾危险的工作场所中,如果大量堆积不必要的原料、半成品、成品等是十分危险的。如果要贮存这些东西,必须设置安全的仓库和堆场。
2)使建筑物、设备成为非燃烧或难燃烧体。建筑物应当采用非燃烧或难燃烧体的结构,对里面的家具、器具等设备,也应尽量采用难燃烧材料制成。另外,特别要注意,一些材料或制品虽然具有难燃性能,但在火灾时能发生大量烟和有害气体的材料,也应避免使用。
3)设置防火墙、防火门、防油堤、防液堤等。在建筑物内要设置防燃墙,或在走廊内设置防火门等;在可燃液体罐周围设置防油提;在液化气罐周围设置防液堤,以免贮罐泄漏时,使其流体流散得很远。
4)留出空地。在危险物贮存场所,或者在进行危险操作的建筑物周围,要留出一定的空地,或者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火灾危险波及到其他设施。另外,根据城建规划,有必要采取在工厂区和住宅区之间设置防护林带,避免公害影响,以保护居民的安全。
5)将危险物设施埋在地下。汽油罐、液化气罐等在防火上最为安全的是一种地下罐的形式。在城市供油站中采用的汽油罐、液化气罐很多都是埋在地下设置的。对于原油罐,最近也采用半地下式的大型油罐。
二、 防爆
1. 爆炸危险场所的分类
国家标准《电力装置设计规范》将爆炸危险场所划分为三类八级。
第一类是有气体或蒸汽爆炸性混合物的场所,分为三级:
刚级场跟在正常情况下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场所;
Q2级场所:在正常情况下不能形成,而在不正常情况下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场所。
Q3级场所;在正常情况下不能形成,而在不正常情况下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但可能性较小的场所。
第二类是有粉尘或纤维爆炸性混合物的场所,分为两级:
m纽场所:在正常情况下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场院
GZ组场所:在正常情况下不能形成,而在不正常情况下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场所。
第三类是有火灾危险的场所,分为三级。
HI级场所: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使用、加工、贮存或转运闪点高于场所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其数量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场所;
HZ级场所:在生产过程中出现悬浮状、堆积状可燃粉尘或可燃纤维,虽不致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但在数量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场所;
H3组场所:有固体可燃物质并在数量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场所。
上述分类分级,主要着眼于防火,为公安消防部门所经常使用。
2.爆炸极限的概念
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或可燃粉尘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并非任何混合比例下都可以爆炸,而是固定浓度范围的,不同可燃物有不同的固定浓度范围。这一固定范围通常叫该物质的爆炸范围或爆炸极限,通常用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可燃物粉尘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数表示。能够产生爆炸的最低浓度称为爆炸下限,最高浓度为爆炸上限。
3.爆炸事故预防
1)火源的控制与消除
(l)明火
工业生产中的明火主要始生产过程中的加热用火、维修用火及其它火源。
加热易燃物质时,应尽量避免采用明火而采用蒸汽或其他载热体。如果必须采用明火,设备应严格密闭,燃烧室应与设备分开或妥善隔离。
在有火灾、爆炸危险的车间内,尽量避免焊接作业,进行焊接作业的地点要和易燃易爆的生产设备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如需对生产、盛装易燃物料的设备和管道进行动火作业时,应严格执行隔绝、置换、清洗、动火分析等有关规定,确保动火作业的安全。
烟囱飞火,汽车、拖拉机的排气管喷火,都能引起可燃物的燃烧、爆炸。为防止烟囱飞火,炉膛内燃烧要充分,烟囱要有足够的高度。汽车、拖接机的排气管上要安火星熄灭器等。
(2)摩擦与撞击
机器的轴承等转动部位的摩擦、铁器的相互撞击或铁制工具敲打混凝土地坪等都可能产生火花,当管道或容器破裂后物料喷出时也可能因摩擦而起火。因此要采取以下措施:
轴承要及时注油,保持良好的润滑,并经常清除附着的可燃污垢。
安装在易燃易爆场所的易产生撞击火花的部件,如鼓风机上的叶轮等,应采用铝铜合金,彼铜锡或镀镍合金;撞击工具用镀铜或镀铜的钢制成不能使用特种金属制造的设备应采用惰性气体保护等。
为了防止金属零件随物料进入设备内发生撞击起火,可在粉碎机等设备上安设磁铁分离器清除物料中的铁器。当没有安装磁铁分离器时,危险物质办碳化钙助破碎应采用情性气体保护。
搬运盛有可燃气体或易燃液体的容器、气瓶时要轻拿轻放,严禁抛掷,防止相互撞击。不准穿带钉子的鞋进入易燃易爆车间。特别危险的场所内,地面应采用不发生火花的软质材料销设。
(3)电器火花
电火花是引起火灾爆炸事故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根据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的区域等级和爆炸性物质的性质,对车间内的电气动力设备、仪器仪表、照明装置和配线等,分别采用防爆、封闭、隔离等措施。防爆电气设备的选型等要遵照有关标准执行。
(4)其他火源
要防止静电、雷电引起的灾害。要防止易燃物料与高温的设备、管道表面相接触。高温表面要有隔热保温措施。
2)危险物品的处理
首先应尽量改进工艺.以火灾爆炸危险性小的物质替代危险性大的物质。
对于物质本身具有自燃能力的油脂、遇空气能自燃的物质以及遇水能燃烧爆炸的物质,应采取隔绝空气、防水、防潮或采取通风、散热、降温等措施,以防止物质自燃和爆炸。
相互接触会引起爆炸的两类物质不能混合存放;遇酸、碱有可能发生分解爆炸的物质应防止与酸碱接触对机械作用较为敏感的物质要轻拿轻放。
根据物质的沸点、饱和蒸汽压,确定适宜的容器而压强度、贮存温度及保温降温措施。
对于不稳定物质,在贮存中应添加稳定剂。例如,含有水分的氰化氢长期贮存时会引起聚合,而聚会热又会使蒸汽压上升导致爆炸。故通常加太浓度为0.01%~0、05%的硫酸等酸性物质做稳定剂。丙烯睛在贮存中易发生聚合,为此必须添加稳定剂对苯二酚。某些液体如乙醚,受到阳光作用时能生成过氧化物,必须存放在金属桶内或暗色的玻璃瓶内。
流体具有流动性,因此要考虑到容器破裂后液体流散的问题。
3江艺参数的安全控制
工业生产中,严格控制各种工艺参数,防止超温、超压.和物料泄漏是防止爆炸的基本措施。对可能发生反应失控的场会尤为重要。
(l)温度控制
不同的化学反应均有其最适宜的反应温度,正确控制反应温度不但对于保证产品质量、降低消耗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防火防爆所必须的、温度过高、可能引起剧烈反应而发生冲料或爆炸,也可能引起反应物分解着火。温模过低,有时会使反应停滞,而一旦反应恢复正常时,则往往会由于未反应物料过多而发生剧烈反应甚至爆炸。
(2)压力控制
压力升高常常导致一些爆炸事故发生。压力升高时常伴随着温度升高,它可能是一些异常反应和故障的征兆,因此在控制适当压力的同时要及时分析造成压力波动的原因,尽早地排除引起压力升高或降低的故障,消除事故隐患。
压力的升高除了系统内在的因素外,还常常由与之相连的工艺管线、维修用管线等的窜气造成,应注意采取严格措施,防止高压气体窜入低压系统。
为了避免设备超压,安全装置是必不可少的,并应加强检查与管理,保证配备的安全装置动作可靠。
(3)投料控制
①投料速度
对于放热反应过程,加料速度不能超过设备的承受能力,否则会使温度急剧升高并可能引发一些副反应。加料速度突然减小,使温度降低,反应不完全,再度升温后会使反应加剧,造成超温超压;或者会因加料速度过小,造成物料堵塞并引发爆炸事故。
②物料配比
反应物料的配比要严格控制。为此,要准确地分析、计量反应物的浓度、含量及流量等。对连续化程度较高的、危险性较大的生产,在刚开车时要特别注意物料配比。
③加料顺序
按照一定的顺序加料不仅是工艺的需要,而且也往往出于对安全的考虑。例如氯化氢合成时就应先通入氢气再通入氯气;三氯化磷生产中先加磷后加氯,否则可能发生爆炸。为了防止误操作而使加料顺序颠倒,可将进料阀门互相联锁。
④原料纯度
有许多化学反应,往往由于反应物料中的杂质而造成副反应,导致火灾爆炸。因此,生产原料及中间产品等均应有严格的质量检验制度,保证原料的纯度。
反应原料气中的有害成分,或许在开始并无影响,但在物料环过程中,可能造成积聚,以致造成事故。
(4)防止炮、冒、滴、漏
生产过程中物料的跑、冒、滴、漏往往导致易燃易爆物
料扩散到空间,从而引起火灾爆炸。设备内部的泄漏(如由阀门密封不良引起)会造成超压、反应失控等,也会引发火灾爆炸事故。因此要注意防止设备内外的跑、冒、滴、漏。
阀门内漏、误操作是造成设备内漏的主要原因,除了加强操作人员的责任心、提高操作水平之外,还可设置两个串连的阀门以提高其密封的可靠性。
设备外部的泄漏包括管道之间及管道与管件之间连接处的静密封的泄漏,阀门、搅拌及机泵等动密封处的泄漏以及因操作不当、反应失控等原因引起的槽满溢料、冲料等。
为了防止误操作,对各种物料管线要涂以不同的颜色以便区别,采用带有开关标志的阀门,对重要阀门采取挂牌、加锁等措施。
此外在工艺、设备方面也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5)紧急情况停车处理
当突然发生停电、停水、停汽时,装置需要紧急停车。在自动化程度不够高的情况下,紧急停车处理主要靠现场操作人员,因此要求操作人员沉着、冷静,正确判断和排除故障。要进行事故演习,提高应付突发事故的本领。要预先制定突然停电、停水、停汽时的应急处理方案。
4)系统密闭与清代
(1)系统密闭
为了防止易燃气体、液体和可燃粉尘自装置中外泄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应该使设备密闭。对于在负压下操作的装置,为了避免空气吸入,同样需要密闭化作业。为了保证良好的密闭性能,系统内应尽量减少法兰连接,尽量缩短管道长度,危险物料的输送管道应采用无缝钢管。在负压操作的系统中,当打开阀门或进行其他操作时,要防止外界空气进人系统而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在打开阀门之前,采用情性气体保护的方法,可以避免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①惰化
可燃气体或粉尘发生爆炸的三个必要条件是:可燃物质、氧气和火源。从理论上讲,上述三个条件中只要缺少一个,就不可能发生爆炸。用情性气体取代空气中的氧,从而达到防止爆炸的目的,这个过程称之为精化。
实际生产中,上述措施往往联合使用。惰性气体的种类有氮气、二氧化碳和卤代烃等。不同种类惰性气体抑制爆炸的能力不同。试验表明,对可燃粉尘未说,不同惰性气体的影响不明确。工业实践证明,用氮气作为保护气体是十分可靠的。
通人情性气体时,必须注意要使装置里的气体充分混合均匀。在生产过程中要对惰性气体的流量、压力或氧气浓度进行检测。
5)通风
实际上,易燃易爆物料的泄漏往往是难以避免的,因此,通风便是防止燃烧爆炸混合物形成的重要措施之一。通风时,如空气中含有易燃易爆气体,则不应循环使用。在有可燃气体的厂房内,排风设备和送风设备应有独立分开的通风机室。排放可燃气体和粉尘时,应避免排风系统和除尘系统产生火花。通风管道不应穿过防火墙等防火分隔物,以免发生火灾时,火势顺管道通过防火分隔物而蔓延。
三、防尘
1.国家有关防尘的规定
凡有粉尘作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应采取综合防尘措施和无尘或低尘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使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不超过国家卫生标准。
尘肺病诊断标准由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粉尘浓度卫生标准由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劳动等有关部门联合制定。
防尘设施的鉴定和定型制度,由安全管理部门会同卫生 行政部门制定。
任何企业、事业单位除特殊情况外,未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不得停止运行或者拆除防尘设施。
防尘经费应当纳入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经费计划,专款专用,不得挪用。
严禁任何企业、事业单位将粉尘作业转嫁、外包或以联营的形式给没有防尘设施的乡镇、街道企业或个体工商户。
中小学校各类校办的实习工厂或车间,禁止从事有粉尘的作业。
职工使用的防止粉尘危害的防护用品,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并教育职工按规定和要求使用。
对初次从事粉尘作业的职工,由其所在单位进行防尘知识教育和考核,考试合格后方可从事粉尘作业。
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禁止从事粉尘作业。
新建、改建、扩建、续建有粉尘作业的工程项目,防尘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设计任务书,必须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安全管理部门和工会组织审查同意后,方可施工。竣工验收,应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安全管理部门和工会组织参加,凡不符合要求的,不得投产。
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又未积极治理,严重影响职工安全健康时,职工有权拒绝操作。
2.防尘的监督和监测
卫生行政部门、安全管理部门和工会组织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对企业、事业单位的尘肺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
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卫生标准的监测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劳动卫生工程技术标准的监测。
工会组织负责组织职工群众对本单位的尘肺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并教育职工遵守操作规程与防尘制度。
凡有粉尘作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定期测定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测尘结果必须向主管部门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安全管理部门和工会组织报告,并定期向职工公布。
从事粉尘作业的单位必须建立测尘资料档案。
卫生行政部门和安全管理部门,要对从事粉尘作业的企业、事业单位的测尘机构加强业务指导,并对测尘人员加强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
3.防尘措施
1)凡有粉尘作业的企、事业单位应采取综合防尘措施和无尘或低尘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使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不超过国家卫生标准。
对矿山应采用湿式凿岩机通风,必要时可采用吸尘、洒水等防尘措施。
3汗石英粉等产品必须用纸袋包装,禁止使用草袋。
4)企业单位使用石英粉原料,有条件的应该尽量采用天然石英砂。
5)一切防尘设备都应该有人负责维护。单位必须定期检修防尘设备,并将检修项目列入设备检修计划之内。
6)厂矿企业应发给接触矽尘的工人有效的防尘口罩、防尘工作服和保健食品。
对厂矿企业应对接触矽尘的工人进行定期体检。
四、防毒
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要接触一些有毒有害的物质,这些物质往往是以气体或蒸汽形态出现,看不见、摸不着,危害人体健康,令人防不胜防。中毒以后,轻则引起头痛、头晕、身体不适等症状,重则使人窒息死亡。工业中常见的有毒物质主要有以下这些:铅、汞、锰、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氯、红氰酸和丙烯腊等。下面对常见的一些有毒物质对人体的危害及预防作一些简单介绍:
1.铅
铅中毒多为慢性,对人危害较为严重,引发的疾病多为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血液系统疾病。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这些:
l)用无毒或低毒物代替铅;
对用改进工艺,加强通风和烟尘的回收等方法降低空气中的铅浓度;
对加强个人防护,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如作业人员必须穿工作服、带过滤式防尘口军严禁在车间内吸烟、进食一班中吃东西或喝水必须洗手、洗脸及漱口,下班时必须洗澡、漱口,严禁穿工作服进食堂、出厂;
4)定期测定车间空气中的铅浓度、检修设备。
2汞
当短期内吸入高浓度的汞蒸汽后,数小时后即可发病;激性患者主要表现为易兴奋、肌肉震颤、口腔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预防汞中毒的措施主要有:
l)改进工艺或改用代用品;
对在车间内防汞污染,如地面、墙壁、天花板、操作台直用不吸附汞的光滑材料,操作台和地面应有一定的倾斜度,以便清扫和冲洗,低处应有贮水的汞吸收槽;
3)加强个人防护。车间内汞浓度较高时,应带防毒口罩或用2. 5%~ 10%碘处理过的活性炭口罩上班时穿工作服和带工作帽,离开车间应脱去工作服和工作帽;班后应洗浴;
4)应定期监测空气中汞的浓度,及时了解工人接触汞程度和环境状况;
5)工人应定期进行职业健康监护,早期发现患者及时处理。
3.锰
工业生产中吸入多量氧化锰烟雾可导致“金属烟雾热”;慢性中毒早期以神经衰弱综合症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继而出现明显的锥体外系神经受损症状。预防锰中毒的措施主要有:
1)接触锰作业应采取防尘措施,必须戴防毒口罩;
对焊接作业尽量采用无锰焊条用自动电焊代替手工电焊;
3库工电焊时最好使用局部机械抽风吸尘装置;
4)工作场所禁止吸烟、进食。
4.--NHx-一
一氧化碳是一种剧毒气体,具有无色、无味、易燃、易爆等特性;在很多行业甚至日常生活都能接触到一氧化碳,平时所说的“煤气”中的主要成分就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经呼吸道侵入人体后,比氧更容易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人体严重缺氧。轻度中毒时常出现剧烈头痛,眩晕、心悸、胸闷、恶心、呕吐、耳鸣、全身无力等,若吸入过量的一氧化碳,则意识模糊、大小便失禁、乃至昏迷、死亡。
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应注意以下事项:
l)冬天屋内生煤炉取暖必须使用烟囱,使“煤气”能够顺利排到室外。
对应经常测定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或设立一氧化碳警报器和红外线一氧化碳自动记录仪,监测一氧化碳浓度变化。
对定期检修煤气发生炉和管道及煤气水封设备,防止一氧化碳泄露。
4)生产场所应加强自然通风,产生一氧化碳的生产过程要加强密闭通风;矿井放烟后必须通风20分钟以后,方可进入生产现场。
5)进入危险区工作时,须戴防毒面具;操作后,应立即离开,并适当休息;作业时最好多人同时工作,便于发生意外时自救、互救。
5.氮氧化物
常见的氮氧化物有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中毒时,若以二氧化氮为主,主要引起肺伤害;若以一氧化氮为主时,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症和中枢神经严重损害。
预防氮氧化物中毒的方法主要有;
1)酸洗设备及硝化反应锅应尽可能密闭和加强通风排毒。
对定期维修设备,防止毒气泄露。
加强个体防护,进入氮氧化物浓度较高的场所工作时应戴防毒面具。
6.氯
_氯为黄绿色气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低浓度时,只侵犯眼和上呼吸道,对局部有灼伤和刺激作用;高浓度吸入后会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跳骤停而出现“电击样”死亡。
预防氯中毒的方法主要有:
1)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防止炮、冒、滴、漏,保持管道负压。
对含氯废气须经石灰净化处理再排放。
3)检修或现场抢救时必须戴防护面具。
7.氢氨酸
常温常压下为无色透明液体,极易蒸发,其蒸汽略带苦杏仁昧。长期接触低浓度红氰酸,可引起神经衰弱综合症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人在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的氢氰酸可立即导致呼吸停止而骤死。
预防氢氰酸中毒的措施主要有:
1)改进工艺,以无毒代替有毒。
2)加强密闭通风。
3)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如氰化物的保管、使用和运输应有专人负责;建立严格的专用制度;用氰化物熏仓库时要防止门窗漏气,并需经充分通风方可进人。
则加强个体防护。应配备防护服、手套、防毒口罩(活性炭滤料)或供氧式防毒面马车间应配备洗手、更衣设备以及急救药品。
5)操作工人在就业前应进行体检,上岗后还应定期体检。
8.丙烯睛
为无色、易燃、易挥发的液体,具特殊杏仁气味。丙烯睛可经呼吸道、皮肤和胃肠道进入人体,属高毒类。在100()m/m3浓度中, l~Zh可致死;在300—500 mp/m3浓度中,5~10h出现上呼吸道粘膜灼痛和流泪;在35~220mg/m3浓度中,20~40h,除粘膜刺激症状外,还出现头部铺痛、兴奋和恐惧感、皮肤发痒。
预防丙烯暗中毒的措施主要有:
l)生产车间宜尽量采用露天框架式建筑,便于毒物扩散稀释。
对进入反应器清釜前,必须充分排风,以排除残留的毒物。
3)工作时应戴防毒口罩,工作后应用温水和肥皂清洗皮肤。
4)丙烯睛易透过橡皮,故不能戴橡皮手套进行操作,应使用专用手套。
五、物理因素及其防护工作
不良的劳动条件存在各种职业危害因素,它们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导致生理损害、伤残,甚至死亡。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物理因素危害有多种,主要包括噪声、振动、高温、低温、电磁辐射等。人们应对此保持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1. 噪声
噪声是由很多不协调的基音及其谐音一起形成的无规律、杂乱的声音。生产性噪声是指工作长时间在作业场所或工作中接触到的机器等生产工具产生的不同频率与不同强度组成的噪声。生产性噪声大体可分为三类空气动力性噪声,却各种风机噪声、空气压缩机噪声、然气轮机噪声、高压排:锅炉放空时产生的噪声;机械性噪声,如纺布机噪声、球宿机噪声、剪板机噪声、机床噪声等;电磁性噪声,如发电刺噪声、变压器噪声等。
l)噪声的危害
噪声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
(l)损害听觉。短时间暴露在噪声下,可引起以听力减弱、听觉敏感性下降为表现的听觉疲劳。长期在噪声的作用下,可引起永久性耳聋。噪声在80dB(川以下,一般不致引起职业性耳聋,噪声在80dB(A)以上,对听力有不同程度影响,而噪声在95 dB(则以上,对听力的影响比较严重。
①引起各种病症。长时间接触高声级噪声,除引起职业性耳聋外,还可引发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失眠等全身性病症。
(3)影响睡眠。噪声在40dB(A)以下,对人的睡眠基本无影响;噪声在55dB()以上,严重影响人的休启、和入睡。
(4) 引起事故。强烈的噪声可导致某些机器、设备、仪表的损坏或精度下降;在某些特殊场所,强烈的噪声会掩盖警报音响等,引起设备损坏或人员伤亡事故。
噪声危害的影响因素有:噪声的强度和频率,噪声的强度越大、频率越高对人体的危害越为接触噪声的时间长短,工龄越长、接触时间越长,职业性耳聋发生的几率越大;噪声的性质,强度和频率经常变化的噪声,比稳定的噪声危害大;个人防护和个人感觉,佩戴个人防护用具可以减缓噪声对听力的损害。
2)噪声的卫生标准
为防止噪声危害,保护听力,保障职工的安全健康,国家对工业企业的生产车间和作业场所,以及城市环境的噪声作出了必要的限制,颁布了《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规定,对于新建、扩建、改建企业,在生产时间和作业场所的噪声标准为85dB(。现有工业企业经过努力暂时达不到标准的,可适当放宽,但不得超过90dB(A)。对每天接触噪声不超过sh的工种,噪声标准可放宽,但最高不得超过115dB队),见表4-l。
每个工作日接触噪声时间/h 新建、改建、扩建企业允许噪声级/dB(A) 现有企业达不到标准时允许噪声级/dB(A)
8 85 90
4 88 93
2 91 96
1 94 99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是为了防止对城市居民交谈、思考、休息和睡眠的干扰而制定的。它对不同区域允许噪声级作出了明确规定,见表4-2。
表4—2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单位:dB(A)
适用区域 昼夜 夜间 适用区域 昼夜、夜间
特殊住宅区 45 35 二类混合区、商业中心 60 50
居民文教区 50 40 工业集中区 65 55
一类混合区 55 45 交通干线
道路两侧 70 65
3)噪声危害的预防治理
由于工业迅速发展和城市人口高速度增长,噪声污染越来越严重。消除噪声污染,解决噪声公害,已成为全社会共同的呼声。解决噪声公害,必须坚持“预防为主”和“防治结合”的方针。预防治理噪声危害的措施主要有:
(l)消声。控制和消除噪声源是控制和消除噪声的根本措施,改革工艺过程和生产设备,以低产或无产工艺及设备代替产生强噪声的工艺和设备,将噪声源远离工作作业区和居民区均是噪声控制的有效手段。
(2)控制噪声的传播。用吸声结构和吸声装置将噪声源封闭,吸收辐射和反射的声能,防止噪声传播。常用的隔声材料有隔声墙、隔声罩、隔声地板等。常用的吸声材料有玻璃棉、矿渣棉、毛毡、泡沫塑料、棉絮等。
(3)采用合理的防护措施:①合理使用耳塞。防噪声耳塞、耳罩具有一定的防声效果。根据耳道大小选择合适的耳塞,隔声效果可达30~40dB(A),对高频噪声阻隔效果更好。②合理安排劳动制度。工作日中穿插休息时间,休息时间离开噪声环境,限制噪声作业的工作时间,可减轻噪声对人体的危害。
(4)卫生保健措施。接触噪声的人员应进行定期体检。以听力检查为重点,对于已出现听力下降者,应加以治疗和观察,重者应调离噪声作业。就业前体检或定期体检中发现明显的听觉器官疾病、心血管病、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者不得参加接触强烈噪声的工作。
2.振动
振动是指一种运动状态随时间在位移的极大值和极小值之间交替变化的过程。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设备运转、撞击或运输工具行驶等产生的振动称为生产性振动。近年来,随着工业的性,振动工具的类型和数量日趋增加,特别是矿山开采、机械制造、林业木业、造船、土木建筑、铁路铺修、交通运始以及农业生产生干部门中,从事振动作业的人员越来越多,尤其是风动工具的大量使用和转动工具的转速日益增加,生产性振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日趋突出。
1)生产性振动的危害
在生产过程中,技振动作用于人体的方式,可将其分为局部振动和全身振动。一些工种所受的振动以局部振动为主,也有一些工种所受的振动以全身振动为主,而还有些工种作业同时受两种振动的作用。局部振动是生产中最常见和危害性较大的振动。
局部振动对人体的危害有:
(l)神经系统。表现为大脑皮层功能下降,条件反射潜伏期延长或缩短,出现膝反射抑制甚至消失;植物神经系统营养障碍;皮肤感觉迟钝,触觉、温热觉、痛觉、振动觉功能下降。
m心血管系统。出现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传导阻滞等病症。
(3)肌肉系统。出现握力下降、肌肉萎缩、肌纤维颤动和疼痛等症状。
刚骨组织。可引起骨和关节改变,出现骨质增生、骨质疏松、关节变形、骨硬化等病症。
(5)听觉器官。表现为听力损失和语言能力下降。
全身振动常引起足部周围神经和血管变化,出现足痛、易疲劳、腿部肌肉触痛。表现为脸色苍白、出冷汗、恶心、呕吐、头痛、头晕、食欲不振、胃机能障碍、肠蠕动不正常等。
对振动危害的防护措施
为减轻振动对人的危害,要采取各种减少振动的措施。
对于局部振动的减振措施有:改革工艺和设备。用液压机、焊接和高分子粘连工艺代替柳接工艺、用液压机代替锻压机、用电弧气创代替风铲等可以大大减少振动的发生源;一次革工作制度。专人专机;保持作业场所温度在历℃以上,着理使用个人减振用品;建立合理的劳动制度,限制作业人日接损时间。
一对全身振动的减振措施有在有可能产生较大振动的设务周围设置隔离地沟,村以橡胶、软木等减振材料,以确保振动不能外海对振动源来取减振,如用弹炎等减振阻尼器, 减少振动的传递距离;汽车等运输工具的座椅加泡沫垫等, 减弱运行中由于各种原因传来的振动。
此外,应加强个人防护,对振动工具的使用进行必要的培训。对工人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和就业前体检,症状严重或有禁忌症者不得从事振动作业。
3.高低温
温度变化是一种很重要的环境条件。不同地区、不同厂矿企业中,环境温度存在较大差别。对于职业防护、劳动保护及工程技术人员来说,不论环境温度怎样变化,都应当保证人体处在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工作,以保证人体健康和较高的工作效率。
l)高温
温度超过人体舒适程度的环境称为高温环境。工业企业和服务行业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当室外实际达到本地区夏季室外通风设计计算温度的气温时,其工作地点气温高于室外气温20C或以上的作业称为高温作业。
高温作业几乎遍布于工业生产的所有行业,主要的高温作业有: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铁、炼钢;轻工业中的造纸、玻璃、橡胶、塑料生产;建材工业的耐火材料、水泥生产;化学工业的氧化、台成、燃烧等过程;纺织工业的印染、纺丝生产;夏季露天作业,如行军、建筑、采矿、田间劳动、运输驾驶等。
(l)高温作业对人体的危害
高温作业时,人体可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这些变化在一定限度范围内是适应性反应,但超过此范围,则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起病变。这些不良影响有:①对循环系统的影响。高温作业时,皮肤血管扩张,大量出汗使血液浓缩,造成心脏活动增加、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心血管负担增加。②对消化系统的影响。高温对唾液分泌有抑制作用,使胃液分泌减少,胃蠕动减慢,造成食欲不振;大量出汗和氯化物丧失,使胃液酸度降低,易造成消化不良。此外,高温可使小肠的运动减慢,形成其他胃肠道疾病。③对泌尿系统的影响。高温下,人体的大部分体液由汗腺排出,经肾脏排出的水盐量大大减少,使尿液浓缩,肾脏负担加重。④神经系统。在高温及热辐射作用下,肌肉的工作能力、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反应速度及注意力降低。
中暑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发生的以体温调节障碍为主的急症中暑和重症中暑两种。如发生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应首先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擦去汗液,给予适量的清凉含盐饮料,并选服人丹、十滴水、董香正气丸,一般患者可逐渐恢复。如有循环衰竭倾向,需立即给予对症治疗。
对于重症中暑,必须采取紧急措施,予以抢救。对高温昏迷者,治疗以迅速降温为主,对循环衰竭或患热痉挛者,以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和防治休克为主。
(2)防暑降温的措施
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必须采用综合性措施。主要措施包括:
①加强领导。这是做好防暑降温的保障。企业领导要对防暑降温工作懈贿布置、有检查、有指导,并协调好各职能部门工作。②加强宣传教育。教育职工遵守高温作业安全规程和卫生保健制度。③制定合理的劳动休息制度。高温下作业应尽量缩短工作时间,可采取实行小换班、增加休息次数,延长午休时间等方法。休息地点应远离热源,应备有清凉饮料、风扇、洗澡设备等。有条件的可在休息室安装空调器或采取其他的防暑降温措施。④改革工艺过程,尽量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仪表控制,消除高温和热辐射对人体的危害。⑤加强个人防护。高温作业的工作服应结实、耐热、宽大、便于操作,应按不同作业需要,及时供给工作帽、防护眼镜、隔热面罩、隔热靴等。⑤医疗预防。对高温作业人员应进行就业前和人暑前体检,凡有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溃疡、肺气肿、肝病、肾病等疾病人员不宜从事高温作业。
对低温
一般取ZI~30C为人体舒适的温度范围,因此180C以下的温度即可视作低温。但对人的工作效率有不利影响的低温,通常是在10C以下。
(1)低温对人体的危害低温对机体的有害作用,统称为冷伤。冷伤可分为全身性冷伤和局部性冷伤两类。全身性冷伤即体温过低。局部性冷伤又分为冻结性冷伤和非冻结性冷伤。冻结性冷伤是指短时间暴露于极低温度下或长时间暴露于极低温度下或长时间暴露于冰点以下的低温而引起的局部性冷伤。非冻结性冷伤分为战壕足、浸足和冻疮三种。战壕足是因在低温、潮湿的战壕中长期站立、肢体下垂、鞋靴紧窄引起的;浸足是因为足部长时间浸渍于冰水中引起的冷伤;冻疮是受低温和潮湿作用而引起的冻伤。
m冷伤的预除冷伤预防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耐寒锻
炼式。耐寒锻炼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建立冷习惯,即对寒冷或低温的适应能力。耐寒锻炼的方法有:冷水浴、冷水洗脸、洗手、洗足,也可采取冷空气刺激的方法进行锻炼。②御寒设备。在冬季,寒冷作业场所要有防寒采暖设备,露天作业要设防风栅、取暖棚。③加强个体防护。应选用导数系数小、吸湿性小,透气性好的材料作防寒服装,如羽绒服等。④增加体内代谢放热。食用高热量的食物以增加耐寒能力。⑤服用血管扩张药。短期从事低温作业可服用适量血管扩张药物,使血流增加,但切忌滥用。
3.电磁辐射
电磁波的发射与传播称作电磁辐射。根据波长不同,电磁辐射可分为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Y射线。
1)电磁辐射的危害
电磁辐射能造成对人体的伤害,还能造成高频感应放电和电磁干扰。
电磁波对人体的伤害包含致热因素和非致热因素。极性分子和离子振动以及由于涡流都会在人体内产生热量,破坏热平衡导致伤害。高频辐射还能破坏脑细胞的正常工作,使条件反射受到抑制,导致神经系统的紊乱。其表现有神经衰弱症候群,还表现为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
对人体伤害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电磁场强度越高,伤害越严重;电磁波频率越高,伤害越严重;脉冲波比连续破伤害严重;越高或散热条件越差,伤害越严重;电磁辐射对女性和儿童的伤害较严重人体被照射面积越大,伤害越严重人体血管较少的部位传热能力较差,较容易受到伤害。
- 上一篇: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
- 下一篇:项目部危险品仓库安全管理办法
(l)屏蔽辐射源。用铅、铜等金属材料包围辐射源,吸收和反射电磁场能量。
(2)远距离操作。辐射源要远离操作岗位和休息场所。要根据电磁辐射发射方向的特点合理配置操作岗位,尽可能避免在辐射源正前方操作。
也减少照射时间。照射的总剂量与总照时间成正比,因此必须尽量减少受照射时间。可采取减少不必要停留时间、轮换作业、提高操作技术等措施,减少个体受照射时间。
(4)加强个人防护。要合理使用配备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工作鞋帽、服装等;遵守个人防护规则,在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场所中,禁止一切可能使放射性元素侵入人体的行为,如禁止饮水、吸烟、化妆、进食等。
(5)定期对微波作业人员体检,患心血管病、血液病及孕期、哺乳期人员不宜从事有电磁辐射的作业。
易安博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