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散文:邂逅名编
散文:邂逅名编
孙守仁
文学爱好者,倘若邂逅知名编辑,比吃蜜还要甜。平生我就摊上一次。至今回忆起来,那位编辑的音容笑貌,举止言谈,历历在目。
说起来,不怕文友笑话,我虽酷爱文字,但只会写消息报道,至于文学,不知是底子薄,还是有些胆怯,迟迟不敢动笔。当看到比我年岁小的,小说都上了报刊,我羞愧难言。那时候,我在想,搞文学不同于写新闻,非但有生活,而且还要有灵感。我时常感叹:由于缺乏文学细胞,即使用上牛劲,也是枉然。采大煤的手,不是写小说的料。为此,我苦恼过,曾放弃过。
天赐良机,那是20世纪80年代末,我去内蒙古扎赉诺尔矿务局开会,在回家的火车上,我遇见了上海文学编辑张斤夫。当时,列车刚从满洲里出发已是晚上六七点了。我从卧铺下来,坐在倚窗的椅子上,看着古华短篇小集。他见我看小说,上前搭讪道:你看谁的小说,我说是古华的,说着我递给他。他深思一会,似乎很熟悉他,还是跟他有渊源。他坐在我对面,非但说起古华,还有好多作家,像如数家针一样。听说我是辽宁的,兴趣更浓,说起邓刚、谢友鄞等,说起他们的作品,从风格到结构到语言,说得非常得体。我纳闷,他对这些作家咋这么熟悉,难道他是编辑不成。我问他,你是编辑吧,他笑了,此时,我上下打量他一番:个子不算高,身体瘦瘦的,但那双眼睛不大,颇有精神。他告诉我,他是上海文学小说编辑。我虽然不在小说圈子内,但听到这个名字,辽宁乃至全国那些优秀小说作者差不离都是他推出来的。我喜出望外,把自己的经历说给他听,他听说我下过煤窑,当过兵,生活蛮丰富的,再听说采煤工人的辛苦,他突然来了精神,我依稀记得,他说了这么一句:凭你的生活和阅历,满可以写成一部小说了。有稿子别忘寄给我。
说到这,列车“咣当”一声,他抬腕看看表,此时已经晚上十点半钟,很歉意地说:时候不早了,我该回到我的坐席了。临别时,在那本小说集的扉页上签上他的大名。我躺在床上,迟迟不能入睡,翻来覆去地想,有他那句话,犹如打了强心剂一样,浑身充满了力量。我便开始鼓捣小说了,刚开始过于写实,别说邮给编辑,就是自己看,都没相中,我接着写二稿、三稿,不久,我的第一篇小说《新衣裳旧衣裳》刊发在《工人日报》百花副刊上。那时候我都快年近半百了。
每每再写小说时,我耳畔响起张斤夫编辑的谆谆教诲:一是小说有其特定的地域、风土人情。二是人物要有灵魂,有血有肉,不能苍白无力。三是要有好的结构,叫读者认可的情节、细节。四是有人物相匹配的语言。我恪守这四条规矩,或许我的作品能适合编辑的品味,大多数都能刊发。
时光过去30多个春秋,张斤夫名字仍刻在我的记忆里。他教我从生活里猎取健硕的文学细胞,善于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获取启示或哲理,只有这样,所写出的作品,会得到读者的承认。尽管我不是名家,但我的作品仍有人情味有可读性。我写这篇小文的目的,主要是鞭策自己,向那位名编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写好每一篇文章,以享受文学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