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返璞归真兴更浓(转帖)
分享到: | 更多 |
每逢长假,必是旅游旺季,以致有了“黄金周”的称谓。其实,那是对商家生意而言。对于大多数旅游者来说,更多的恐怕还是得不偿失。乘车难、自驾难不必说了,最堵心的还是玩得不尽兴。
以笔者心得,旅游的高境界,在于返璞归真。
国人旅游大多偏爱山水名胜,以致那些地方总是人满为患,弄得吃、住、行都难,还玩不痛快。而许多专业“驴友”,却偏偏爱跑那人迹罕至的去处,尽管那些地方可能有更多的不便,可他们依然乐此不疲。何故?笔者曾有亲身体验,方悟出个中奥妙。
去甘南草原,海拔超过3500米,许多人初上高原都有反应。然而,青稞酒落肚,手抓肉入口,一些花甲老人竟和年轻人一道,围着篝火又唱又跳,甚至躺在草地上嬉戏,几至忘我境地。那情景,你在任何一个***熙攘的旅游景点都绝不会看到。唯有高原的雄浑、壮美、毫无人工雕琢的大自然魅力,才能使人如此忘情。
在江西庐山,舍弃“跃上葱茏四百旋”,探秘后山。山间小路上游人渐少,绝无尘世喧嚣;放眼四望,但见郁郁葱葱;侧耳聆听,只闻淙淙流水;路边小憩,清一色瓦舍草亭;山石林木,无不着茸茸绿苔,即便那农家村落、废弃别墅,也都保持着原始风貌,那份恬静、质朴,着实令人心旷神怡,不由你不入境。
于是,我顿有所悟:人迹罕至处亦少人工雕琢,鬼斧神工,天然浑成,返璞归真,才是最妙处,方为高意境。
追求意境、情趣,是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抛开人工景观,远离繁华闹市,去领略一下大自然的纯朴风采,敢说心境会大不相同。融入自然,返璞归真,以致忘情无我,那份游兴才更浓。
到人迹罕至处,对于大多数旅游者来说可能困难些,那么,变游览为参与,也不失返璞归真的本义。
人们对旅游的理解,大抵不过游山玩水、逛街购物。只要玩得开心,又长了见识,就算达到了目的。然而,去的地方多了,见的世面广了,难免产生似曾相识之感,久而久之也就乏味了。“看景不如听景”的感慨便是这种心态的反映。
看不如听,是因为听的过程需要领会、想象,在心里描摹那景色,实际上是一种无形的参与。而身临其境,从游览者角度面对现实的景物,一旦发现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自然会发出“不如”的感叹。
于是想到,倘若游客改变游览者的身份,换个角度,参与到现实中去,该是一种什么体验?
假如我们到海滨,乘一叶小舟,随渔民出海去颠簸,亲手撒网捕鱼,归帆之时坐在船头,品尝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较之在海边戏水、在沙滩晒日,哪个更有兴趣?
假如我们到山村,提篮荷锄,亲身体验一番播种、采摘的甘苦,饭后坐在农家小院与老乡侃侃“大山”,唠唠家常,比起一味爬山或缆车上下,哪个更有味道?
假如我们到草原,与牧民一道,骑一匹骏马赶着羊群去放牧,归来后再学学挤奶、熬茶,那情趣肯定比枯坐蒙古包更有吸引力。
返璞归真需要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保持旅游地的原始风貌。因此,不能不说到旅游开发问题。
笔者曾有多次游览同一古迹,却形成对比反差的经历,基本是开发之前韵味十足,开发之后面目皆非。譬如某些著名的古城、古镇、古村落,“藏在深山无人知”时,虽略显陈旧破败,却原汁原味,民风朴实;一旦“开发”,必然商铺林立,铜臭弥漫,甚至连曾经质朴的老百姓都变得锱铢必较,甚至狡诈起来,每每令人叹息。最可怕的还是拆旧翻新,或者新建一些“配套”设施,严重破坏了古迹原有的格局与风韵,再想恢复旧貌都变得不可能了。
自然景观同样如此。原本的青山绿水,悠然静谧,远离尘世喧嚣,一旦“开发”,游人如织自不必说,商贩更蜂拥而至,打破静谧是难免的,但到处私搭乱建、破坏景观,甚至搞一些莫名其妙、风马牛不相及的“配套项目”,无论如何是不可接受的。
开发旅游资源,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领略中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精深和自然的壮美,当然是必要的。但开发须有规则、节制,保护才是第一位的。
现实中,作为平头百姓,我们无力阻止逐利者的“开发”,那么,建议朋友们趁着他们还没有下手,还是尽可能先去看看接近原始风貌的景致吧。
(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