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学评论:人间正道
——读刘邦举散文《七十二道拐“悟道”》
孙守仁
我爱读散文,每每读过之后,都要冥思苦想一阵子,从中悟出个一二。最近,刘邦举的散文《七十二道拐“悟道”》(见5月31日《贵州老年报》),我连读了三遍,爱不释手,令我遐思。我知道,贵州山多,路也多,江山如此多娇。但他为何喜欢贵州省桐梓县的凉风垭的“七十二道拐”呢,乍看起来,没觉得什么,不就是七十二道拐吗,再仔细品味,原来他驾驭散文的高手,悟出了“拐”的内涵,悟出神奇的风采,对此,我咋能不拍手叫绝呢。
一般说来,作者都爱写名山丽水。刘邦举偏偏写了个“七十二道拐”(弯),试问哪条路上有如此壮观的“拐拐”呢?我想文人骚客,谁到此,都会目瞪口呆;谁到此,都不会无动于衷。他是这样描写的:后看,崇山峻岭直指苍穹。前瞧,苍山如海。脚下下的七十二道拐,像一条巨大的银蛇盘桓在蒙山上,蜿蜒而奔腾,时隐时现,络绎不绝的车辆上上下下。写出“拐”的气势,“拐”的雄威,颇有动感,逼得往下浏览。都说贵州山势险峻,道路如同蜀道,以蒙山的凉风垭为例,早在民国年间,拨款修道,在水平不足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由海拔800米,仅6公里地段上,就有七十二个回头弯,七十二道拐就这样刻在蒙山了。行车上下,令人发怵,一不小心,死的多,活的少。凉风垭无人居住,人与人在此邂逅,毛骨悚然,一身冷汗。而作者笔锋一转,旧貌换新颜,从凉风垭一直往下的“拐拐”上,建起了鳞次栉比的农家“小别一墅”,吸引外省外客人长期租赁和短期避暑。一度愁眉苦脸,穷兮兮的“七十二村人”,坐在家里收银子,年收入几万、几十万元的比比皆是。如果单纯写七十二道拐的变化,显得视觉太俗了,仅是一般的主题,不能引人入胜,更不能刻在读者的心里,这是创作之大异。
这篇散文的核心,是作者的“悟道”。这种“悟道”不是凭空臆想,更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将所看所感所思,凝结而成。作者之所以要写“七十二道拐”,并把笔墨花在这上面,应该是作者的高明之处。穷则思变,靠的是一条康庄大道。一是富民政策,使七十二道“拐”到了正道,拐到了人心所向之路。二是步步走在正道上,这正道好比交通规则,一丝不苟,一旦偏离正道,后果不堪设想。这虽然特殊,但走法和其他任何一条路的走法是一样的。天下的道路多得很,只要经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就会走在正道上,前面一片辉煌灿烂。若走上了歪门邪道,则“骨朽人间骂未销”矣。所谓正道,是做人的起码之道,也是做人必须扼守的底线。一个人如果守不住正道这堵墙,那离覆灭就近在咫尺了。
衡量一篇散文的优劣,不是看华丽的文字,而是深刻的内涵;不是游离作品之外,而是把自己融入进去。在我看来,刘邦举先生不是头一次光顾凉风垭“七十二道拐”,而是像这里的主人一样,对这里的情况如数家珍。正因如此,才能从七十二道拐里,悟出“人间正道是苍桑”的深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