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想三章(转载)
随想(三章)
修 炼
我不懂佛学,并不知道修炼的深刻含意。但我知道,弄文学无异于修炼。
我自青少年时期便迷恋文学,从那一日起,便开始了今世的修炼。
别人在节假日里,三三五五相约去看电影了,去旅游了,你呢?平日里没时间,好不容易到了节假日,要读书,又须克服外面世界的诱惑,倘自我抑制力不强,不也叽叽喳喳地飞去了吗?
再比如写作,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最忌外界的干扰,然而,你要写作,不战胜内外交织的干扰,就进入不了写作状态。
常听人说,“我也想读书,就是没时间”,或者说,“我也想写些东西,就是环境太乱”,其实主要是修炼的功夫不到家。据说,高尔基即使做杂工时也可以读书写作;方志敏在狱中写了《可爱的中国》,不知那些叹息没时间、环境乱的朋友可否从中受到启发。
我也在修炼,无论怎样疲惫不堪,怎样精神不振,怎样百忙而不得闲,我都坚持读书看报,坚持写作。
我有时也为没时间、环境乱而烦躁不安,拍桌子摔凳子,自己向自己出气。不过,烦躁不安过后,我会自责片刻,静下心来,抚一抚书,翻开本子,爬爬格子。
也许,这就是一种修炼的过程。
心 源
即使不是文学圈子里的人也知道,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然而,生活需要开掘,这除了对现实生活感知的深度与驾驭题材的力度以外,再就是提炼生活与再现生活的能力。
大都上了些年纪的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倘问其昨日或前日干了些什么,极有可能支支吾吾半晌回答不出;但问起其童年或青少年时代的生活与经历,无论陈谷子烂芝麻,都能记得清清楚楚,是那样新鲜与清晰。这些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与经历,恰是作家创作的心源。
我认为,作家在哪里成长,他的根就扎在哪里,他的心源便在哪里。鲁迅先生的《故乡》、《社戏》、《孔乙己》、《祝福》、《阿Q正传》……几乎每一篇小说中,都可以寻到鲁迅青少年时代的足迹。而作家刘绍棠的成名之作《大青骡子》与《青枝绿叶》、浩然的成名之作《喜鹊登枝》,简直就是写他们儿时亲见的现实,只不过是经过艺术加工搬到纸上而成为文学作品。
不谙文学创作的人,常以为文学作品都是瞎编,其实,虚构须从生活中挖掘,而被挖掘出的生活,恰恰是多年前的“陈谷子烂芝麻”。
源于心源的文学作品才可能新鲜、清晰、生动、感人,才可能有生命力。
惜 时
古人曰:“人活七十古来稀”。
而今,许是科学的进步、生活的改善,人活七十不再稀,然而龟虽寿,终有竟时,况人乎!
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草枯了,有再荣的时候。唯有流逝的时间,不会再来。
因其不再来,因其珍贵,尤须爱惜。
惜时,读书,读有益之书,方法要对头,讲求实效,学以致用;
惜时,做事,做有益之事,哪怕点点滴滴,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事不在大小,多多益善;
读书,做事,都须专注,不可左顾右盼、三心二意,使所读之书活起来,使所做之事落于实处。
不仅自己惜时,也要爱惜别人的时间。鲁迅先生说:“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爱惜自己的时间,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毛泽东诗云:“多少事,从来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爱惜别人的时间,也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少聊少侃,不尚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