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散文:人各有路
我那上了高中的孙女问我,隔壁的吴阿姨为何热衷于慈善事业,单叔叔为何乐于炒股,还有……?我知道她还要想问啥了?
我突然想起了和尚悟了,他是前几年我在凤凰山认识的,至今难忘。
凤凰山,算是辽西的名山,离我家有十几里远。那年春天,我乘车来到了山门。沿着狭窄的山路,不知不觉中,我投进大山的怀抱,感受大山的雄浑。大约走了四个多小时,累得我筋疲力尽,终于到达了山顶。我在古寺停留,非去“朝阳洞”看看去,那是寺庙中最吸引人的地方。
天近晌午,太阳像下了火似的,游人日渐稀少。我步履蹒跚,向极顶爬去。眼前飘来一位僧人,跟我年纪相仿,他站在路边,手持元珠笔,在写着什么。我在前面走,他尾随其后,直至我看完“朝阳洞”,他守在洞口。我说,你是寺庙的住持吧,他笑得很自然,连连摆手,意思说,我不是。我说,像你这般年纪,为何不侍在寺庙里,偏偏来到了极顶。他指着“朝阳洞”说,这个洞由我来负责。专门给游人讲洞的来历。朝阳洞,确实很神秘,但我略知一二,据说有个猎人在追一只鹿,枪响鹿落,他去寻觅,鹿没找着,却发现个山洞,洞里还有一尊“裸佛”。后来,有人写了这样的诗句:塔矗危岩红日近,佛眠古洞白云埋。我正要下山,那位僧人却叫住了我,“施主累成这样,快到屋里坐坐,尝尝斋饭。”我看锅里白菜汤,还有馒头。连连摆手。桌子上放着个小本本,没等看呢,他却非常谦逊地说:“施主,请赐教。”我翻阅他写的诗,不是写山,就是颂山泉,首首清新,又颇有章法。我不由自主地竖出大姆指。
我问他:“来寺庙多久了?”他看看我,很骄傲地说:“我原在黑龙江的寺庙,后来到这里。”我问他,“凭你的水平,满可以当住持了,咋还守着‘朝阳洞’,是不是大材小用了呢?”他听我这么一说,表情淡淡,双手合一,很有礼貌地说:“我们出家人,普渡众生,四海为家,不为名和利,一切随缘。”听他这么一说,我脸有些挂不住了。“你看‘朝阳洞’有多久?不轮换吗?”我很不解地问。
他没有埋怨,没有牢骚,没有怨天尤人,而是说,“我们出家人,四海为家,从不挑挑拣拣。”我好像被他上了一课,皱脸火烧火燎的。
这时,他连斋饭都没吃,一页一页地翻着小本本,好像在寻觅着什么?
我对他说:“你造诣很高呀,写了那么多优美的诗篇?”他看了看我,沉思了一下,我一生去了五家寺庙,每个寺庙都写了一本诗,他掐算了一下,大约有五六百首。没等我说,他从箱子里掏出那些发黄了的小本本,差不离都是用黄裱纸订成的。我一页一页地翻看着,有的诗像山泉一样清澈,有的像大山那样雄浑,但却找不到异样的诗歌。我对他说:“为何不整理一下,出版个诗集呢?”他看了看我,很认真地说,我写诗,不是为发表,而是有感可发。他指着各个山头说,这些地方,我不知走过多少次,每走一次都有不同的体会。
不知不觉过去了个八钟头,我却被他墙上挂着的墨宝黏住了眼睛。
他看出我的心思,拿出了一张萱纸,写下了四个字:人各有路。
我看了看,想了想,寺庙里竟有这样的奇才,他的诗歌为何不结集子,他的字为何频频送人?临别时,他双手合一,目送我很远很远。
我从‘朝阳洞’下来,路过寺庙,看看寺门,牌匾上的字,非常飘逸,雄浑有力。我问僧人,“牌匾上的字,出自何人何手?”那个年轻僧人告诉我,你不是去过‘朝阳洞’吗?那个墨宝出自守洞的悟了师傅之手。
后来,隔了很长时间,我又陪朋友去凤凰山,特意登上极顶,游览“朝阳洞”。我想看不到悟了,然而,他仍在那里,不过,腰有些驼了,但他仍热心为香客介绍朝阳洞。我跟他打了招呼,他似曾相识,冲着我笑了。我突然想起他送给我的四个字:人各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