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剩的荷尔蒙无处安放,无数躁动的灵魂在午夜的网络寻求慰藉。
2017年,在知名色情网站 Pornhub 上,每秒钟有800次搜索,每分钟传输数据7101GB,平均每天有多达8100万次访问。
适度看片,有益身心健康;但长期单身,命真的会不长。
七夕,前排兜售国产牌单身狗,有人要吗?
2015年11月4日,郑州,一名相亲屡屡失败的男子望着街上的情侣。 / 视觉中国
可绕地球8圈的国产单身狗
中国的单身狗也是一项世界纪录。
中国的单身人口,约为英国、俄罗斯两国总人口之和。若按照人均臂长1.5米进行计算,他们手拉手可以绕地球8圈,单身规模傲视全球。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中国独居人口从1990年的6%上升到2013年的14.6%,超过5800万人在一个人生活。
若根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和世界银行的人口数据计算,最近十年,中国独身未婚人口始终在2亿以上,约占15岁以上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比起单身女性,中国的单身男性更加难以脱手,独身未婚男性群体的规模始终远高于女性。
由于长期的男孩偏好、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等因素,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
男多女少,直接导致一部分男性被挤出婚姻市场,找到伴侣的概率降低、成本上升。“丈母娘抬高了房价”正是对未婚男性婚配代价升高的调侃。
当然,有人苦于找不到对象,也有不少人是心甘情愿的选择单身。但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单身者的未来,都很危险。
2010年11月10日,浙江嘉兴,学生宿舍一男生假装单身摆出牌子。 / 视觉中国
单身的“惩罚”
单身无罪,但是单身的人总是默默受到“惩罚”。
有学者建议40岁以下的人缴纳生育基金,还有人建议对丁克征税。那么单身的人连一胎都没有,经济上势必损失惨重。
经济损失之余,身体上也备受打击。
与已婚人士相比,未婚者心肌梗塞死亡率更高,离婚者中风死亡的几率更大。其中,未婚男性患上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是女性的3倍。在丧偶的人群中,只有中风的死亡率在男女中相似。
早在1897年,国外的研究就已经揭示了亲密关系与低死亡率之间存在强烈的相关关系。将最初的健康状况考虑在内,缺乏社交和亲密关系的人,死亡率和自杀率均远高与有社交和亲密关系的人。
一个世纪过去,结论并没有什么变化。1993年日本的一项调查显示,单身男女要比已婚者的预期寿命短15-20年。1995年,中国一项基于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未婚者的死亡率随着年龄升高而飙升。35岁后整个中、老年阶段,未婚死亡率都处于持续攀升的失控状态,远高于其他婚姻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男性死亡率在各个年龄组、各种婚姻状态下几乎都高于女性。
不同婚姻状态对死亡率和疾病风险影响的背后,其实是一碗香喷喷的狗粮:个人从另一半获得情感支持,同时在生活习性上受到对方的改造而趋于健康。
当两个人一起生活时,一方会试图影响甚至控制自己认为重要的人的健康行为,以保证其健康状况。例如,美国男性在同居与分居状态下吸烟率比重最高,婚后吸烟率则有明显下降。
2017年4月25日,北京,单身青年站在租住的房间内看着灯火通明的城区。 / 视觉中国
除此之外,朝夕相伴的人也许更能发现伴侣身体的异样。有研究报告称,未婚患者在寻求医疗帮助方面的延迟时间比有配偶者长,这直接影响到疾病的最佳诊疗时间,且未婚者更可能无法坚持长期用药。
总结来说:要想活得更久、更健康,首先要结婚。
当然还有一点也很重要:你是女的。
结了婚,男人更幸福
人们常说,幸福是两个人的事。但让人意外的是,女性其实在未婚的时候最幸福。
结婚后,男性的幸福感蹭蹭上涨,女性的幸福感反而下跌;分居时,男性的幸福感评分是惨兮兮的2.79,女性的幸福感仍然高高挂起。
哪怕是丧偶,男女幸福感都降到了最低值,女性仍然高于男性。
通常情况下,人们总是认为女性的情绪失控问题多于男性。就像国产肥皂剧中神神叨叨、满腹牢骚的形象,女性好像容易受到影响、情绪崩溃。
但实际上,无论是对正面积极的“幸福”、“快乐”情绪的感知能力,还是对消极的“悲伤”、“抑郁”的抵抗能力,女性对情绪的消化能力都强于男性。
先天的情绪调节能力的优势使女性更容易从一段情感中走出来,投入新的生活并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幸福感。但对情绪内敛的男性来说,离婚、丧偶所带来的打击是致命的,负面影响巨大且持久。
所以有女朋友或者老婆的男性,记着对她好一点,毕竟你的幸福掌握在她的手里。
参考资料:
[1] 陈薇 . (2015). 单身者的现实困境 . 中国新闻周刊,(734)
[2] 国家社会保障と人口問題研究人口統計資料集(2017)
[3] Durkheim, E. (1951). Suicide: A study in sociology (JA Spaulding & G. Simpson, trans.).
.[4] Umberson, D. (1992). Gender, marital status and the social control of health behavior.
, (8), 907-917.[5] 郝虹生. (1995). 中国不同婚姻状况人口的死亡率差异分析.
, (5), 32-35.[6] Schoenborn, C. A. (2004). Marital status and health, United States 1999-2002.
[7] Fujita, F., Diener, E., & Sandvik, E. (1991). Gender differences in negative affect and well-being: the case for emotional intensity.
, (3), 427.][8] 池丽萍. (2016). 中国人婚姻与幸福感的关系: 事实描述与理论检验.
, (1), 145-156.[9] 王临风, 余玲铮, 金钊, & 郭秋菊. (2018). 性别失衡、婚姻挤压与个体劳动参与. 劳动经济研究, 3, 75-96.
[10] Goldman, N., & Hu, Y. (1993). Excess mortality among the unmarried: a case study of Japan.
, (4), 533-546.[11] Wong, C. W., Kwok, C. S., Narain, A., Gulati, M., Mihalidou, A. S., Wu, P., ... & Mamas, M. A. (2018). Marital status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 heartjnl-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