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份全国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以来,在新闻媒体上,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一片高涨的气氛,并取得一定的成效。然而,“上热下冷”现象却普遍存在。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
一是地方或基层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主观上或多或少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没有深刻领会“安全发展”的重要意义,重稳定,重发展,轻安全;重部署,重动员,轻督导,轻落实。关键是认识程度逐级衰减,政治敏感性逐级消弱,将本次安全生产大检查等同于一般的安全生产检查活动,没有形成真正的“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没有树立打持久战的信念,缺少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勇气。
二是地方或基层安监部门唱“独角戏”。因为基层力量薄弱,人手少,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很难抽出专人专门去搞安全生产大检查这项工作。这次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理应由安委办协调各部门来共同完成,但安委办设在安监局,基本没有专门搞协调的“协调科”来干安委办的工作,可想而知,很难协调其他部门全力配合。安监局本想借此机会提升辖区内安全生产的水平,却只能检查自己直接监管的高危行业,其他行业依靠部门或乡镇,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
三是乡镇安监站,人员本来就不固定,安监业务水平不太高,却又身兼数职,县直部门谁抓得紧给谁干。平时检查只发现“人员无防护呀,不戴安全帽呀,刀闸无盖或线路混乱”等一些皮毛隐患,根本发现不了深层次的或是管理上或是技术上的隐患。这次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只能停留在宣传发动,发一下明白纸或督促企业开会动员等这些表面工作上,也很难将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进一步推向深入。
四是安全生产大检查的责任主体是企业。企业主要负责人,根本上存在重效益轻安全的思想,存在侥幸心理和应付心理。受利益诱惑,检查就需要人力,整改就需要资金,检查活动要深入开展,事必会影响生产,影响效益,这就导致产生应付心理,做一做方案,动员安排一下,发一下明白纸或告知书,贴几条标语制作点气氛,就算进行安全生产大检查了。企业领导认识不足就是最大的隐患,管理上的缺陷就是最大的杀手。企业尚且如此,再到车间班组一级,如何搞隐患排查治理就不言而喻了。
五是事故隐患在现场,在一线班组。岗位工人既是事故的直接受害者,又是安全效益的直接受益人;既是事故隐患的制造或目击者,又是消除或上报隐患的第一责任人。但由于一线工人文化水平较低,安全素质较差,对待事故隐患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要想让一线工人亲自排查隐患,也未免难为他们了。尤其一般行业的小微企业,正常工人就三五个,或不超十来个人,平时也没发生过什么事故,什么安全制度呀规程呀,什么方针政策呀,事故隐患呀,一概不知。要说本次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工人知道有这么回事,知道活动时间安排就算不错了。
总之,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上热下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无论哪一级政府或部门,无论企业哪一层管理者或一线人员,还得从根本上从思想上找原因,从政治敏感度上找原因,从落实责任和履职尽责上找原因。将“实施安全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深入人心,将“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真正落实到行动中,上下同心,多方联动,形成合力,才能将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进一步推向深入。
两个多月以来,国务院安委办督导组、安监总局暗查组采用“四不两直”即“不通知,不打招呼,不用接待陪同,不听汇报,直奔基层,直插现场”进行督导检查,这种做法很好。这样做高层既可接一下地气,又可获得第一手材料,了解到基层的真实情况,更便于决策,便于下一步建立安全生产大检查长效工作机制。地方和基层可层层效仿,改变以往的检查工作作风,不给企业准备的机会,查到啥说啥,直言快语,促进企业整改,旨在促使企业本质化安全水平的提高。
天赐良机,不容错过。借此机会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长效机制,摈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式主义之陋习,逐步形成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的好风尚。监管在政府,隐患在企业,要以企业为主体查隐患,搞整改,抓提高,促发展。各级政府履行好自己的监管职责即可,尽量不要给企业当“搓澡工”,要下大力量督促企业养成自己“搓澡”讲卫生的习惯。(139xo20130825)
- 上一篇:“查无隐患”本身就是隐患
- 下一篇:安全生产大检查何以“零容忍”
易安博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