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7时29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境内的在建神华集团骆驼山煤矿发生透水事故。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从中央到地方,从军队到企业,从社会各界到神华集团,都把关切的目光投向井下被困工人。
救援现场,1500多人加入到抢险救援队伍中;优秀的施工救援队伍、先进的机器设备、各路专家从四面八方,甚至从国外,赶赴救援现场……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最先进的救援活动紧张而有序地展开,国有大企业的救援实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这里充分展现。
事故发生地位于内蒙古乌海市境内的在建神华集团骆驼山煤矿16号煤层+870水平面回风大巷道。当日清晨,掘进工作面突然大量涌水,井下共有77人,经紧急疏散,38人安全升井。经救援,中午12时左右,又有8人升井,但其中一人因呛水严重,经医生全力抢救无效死亡,31人仍被困井下。
事故发生后,神华骆驼山煤矿立即成立现场救援领导小组,调动一切力量迅速展开抢险救援工作。
31名工人被困的消息牵动了上至中央领导,下至部队官兵、普通百姓,特别是分布在北方地区的许多钻井队员的心。
事发当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千方百计抢救被困人员,并做好善后工作。受温家宝总理委派,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赶赴事故现场,指导救援工作。
1日19时许,张德江抵达骆驼山煤矿,查看事故现场,了解事故救援情况,并慰问了参加抢险救援人员。20时许,他主持召开会议,听取神华集团、内蒙古自治区关于事故情况和救援工作的汇报。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自治区主席巴特尔、神华集团董事长张喜武等领导赶赴现场指挥救援。
1日下午,救援指挥部总指挥、自治区副主席赵双连在现场要求地方政府与企业要调动各方面力量,不计代价,确保救援速度,全力营救被困者,并迅速组织电机、水泵、通风设备等,用最快的速度为被困人员留出生存空间。
据分析,井下12号工作面尚没被水淹没,存在幸存者的可能性较大。事发前,这一巷道内有12名工人在作业。指挥部果断决定,采用新技术,实施最国内大规模的竖井钻孔营救战役,给可能幸存人员通风、投递食物并希望能同井下取得联络。
当地政府立即组织2台钻机开钻。3月2日1时40分,兰州军区给水团安装的1号钻机开始搅拌泥浆,并于4时15分起开始打钻。同时,2号钻机也在加紧安装,内蒙古108地勘队、106地勘队也在加紧安装钻机。
与此同时,神华集团准格尔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和内蒙古第二、第八地勘院的3台钻机也展开作业,中国石油川庆钻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大地技术勘查公司也在加紧安装钻机设备。
3月3日中午,已有6套钻机分别在3个地方向井下可能有被困人员的方位钻孔。然而,地形复杂,地下构造软硬不均,钻井钻偏的事情难免发生。3月3日下午,当3号钻机打到原定目标———地下垂直距离202米处时,没有结果,钻深达220米后,发现钻孔偏离预定位置。经抢险救援指挥部与专家组会商,只好重新选择打了孔位置。
来自德国B auer机械有限公司的专家Peter和T hom as向记者表示,之所以打偏钻孔,与地下岩层坚硬、岩石走向有极大关系。救援现场的某钻机正是从德国B auer公司进口而来。
到6日8时40分许,由中石油抢险救援钻井队负责的一个钻孔终于打至井下202米的巷道内。至此,事故发生6天后,9台钻机中第一个钻井抢险钻孔被打通。据测,井下巷道内空气含氧量为19%左右,同时瓦斯低、气压低,基本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相继,6日15时53分,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大地技术勘查公司的口径为300毫米的钻机,也打通地面与202米井下巷道的钻孔。这两个相隔不远的钻孔,使井下巷道形成空气回路,在抢险救援工作中意义重大。
现场的专家分析认为,被困的31人中,其中12名被困施工人员当时所处的距地面垂直距离为202米的作业面,比目前的水位要高,且有10多米的生存空间,只要当时不向井下撤离,存在生还的可能性。另外19人当时所处的作业面,据地面有287米,应当已被积水所淹没,他们是否在事发后转移到安全地带、或有无生存空间等情况均不好预测。
神华骆驼山煤矿透水事故抢险救援第一个钻孔被打通后,井下巷道被困人员生命探测工作随即展开。首先是地面开始往井下输风送氧,接着将传输声光信息、通讯设备等,探寻井下被困人员的生命信息。下午,救援人员又将挂有红外摄像头、扩音器、回声话筒等器材的电缆绳,顺着钻孔从地面送入200多米深的井下巷道,开始进行井下生命信息探测。但仍然没有动静。
3月7日,指挥部领导和救援人员整天在现场研究并通过各种方式与井下联系,均无反应。8日凌晨零时30分左右,焦急指挥部的各位领导尚未入睡,井口观测员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井下传来敲击铁器的声音!指挥成员紧急聚集,兴奋地开会研究进一步的施揪措施。但派出的核查专家对消息发生了疑问,怀疑是水滴打到了投放在井下的塑料营养液瓶的声音。于是,反复实验。同时,指挥部宁可信其有,也不放过丝毫的希望,仍然指挥向井下投放营养液、加大通风、加强呼叫联络等措施,整夜未眠。
几天里,救援人员通过地面钻孔,不停地利用声光探测系统,对未被水淹并可能有被困者的巷道进行探测,但始终没有发现任何生命存在的迹象。同时,救援人员又往井下投递由全方位红外摄像头、双向对讲音频等设备组成的探测系统,但当设备穿过两个含水层,送到钻孔100米左右后,地面监控屏显示,摄像镜头被水包裹,无法看清下面情况。
3月8日上午,一套从千里之外的西安紧急购置回来的水下摄像机,通过钻孔被送入井下巷道,用于被困人员的搜寻。但也没有发现井下存在生命迹象。
据新闻发言人兰毅介绍,神华乌海能源公司又紧急从外地调来2套潜水摄像机,并于10日晚替换了此前应急手工自制的两套视频监测摄像头,从而使3个钻孔监测到的井下图像都很清晰。但截至11日12时,仍未发现井下有生命迹象。
这次事故的祸首是地下水,与水较量是抢险救援工作的重要任务。
3月2日3时34分,一台抽水能力为每小时155立方米的水泵就安装完毕后,启动抽水。随后,一台抽水能力为每小时280立方米的水泵于4时36分开始下放,从郑州调运来的一台功率为1300千瓦的潜水泵也安装就位。井下水位于3日20时20分开始不再上涨。
3月4日14时20分,已累计排水约20000立方米,井下水位也已下降了约2米,抽水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前景喜人。事故现场抢险指挥部为继续提高抽水能力,要求采取平行作业的方式加快安装其他已到位的水泵等设备,力争再投入几台大功率水泵,其中抽水能力为每小时1000立方米的水泵两台、700立方米的水泵一台。
到3月5日7时20分已累计外排井下涌水4万多立方米,尽管水位下降了1 .47米,然而,井底涌水仍在不断继续,使得井下总积水量依然保持在10万立方米左右。
来自部队、地方、企业的抢险救援人员增至1500多人,他们昼夜不停地实施着抽水、钻孔、堵漏三项主要救援措施。神华集团骆驼山煤矿透水事故抢险救援指挥部认为,目前抢险救援难度十分巨大,井下情况不明,地质条件复杂,地面救援场地狭小。加之,当地天气寒冷,前方救援人员已连续作战,十分疲惫,给救援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目前,抽排水能力继续稳定在每小时3850立方米,各台水泵运行正常。截至11日9时20分,累计排水53万立方米,井下水位已下降20.51米。因透水点涌水不止,井下总积水量依然处在10万立方米左右,不过目前已控制了水位的上涨。然而,离施救理想水位还有100多米。 现场专家告诉记者,相关技术人员与专家正在圈定了井下透水方位,研究了堵涌技术。井下涌水点封堵方案已启动实施。专家组经过分析,已圈定了涌水点在巷道内的位置,与地面的垂直距离约为420米。在抽水、钻孔等抢险工作的基础上,将启动实施井下涌水点堵水工程。具体计划是在巷道涌水点往外200米处,利用打钻、注浆等方法将巷道堵死。
在营救被困人员和排水的同时,由中石化所属的一支钻井队于3日晚已到位并开始实施封堵方案。
“现在,上面抽多少水,下面就可能涌多少水出来。”中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副院长虎维岳分析认为,透水部位处于奥陶纪灰岩层,地质结构复杂、含水量极大,使得水源封堵工程面临严峻形势。
虎维岳说,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煤矿透水事故出水量“第二大”的此次事故,涌水部位处于距地面400米以下的奥陶纪灰岩层上。奥陶纪地质结构主要成分是易溶于水的碳酸钙和碳酸镁,加之这一地质层上分布着不少古海洋生物的化石,经长期的溶蚀形成许多空洞、溶洞,而且遇水后会越溶越大。
虎维岳分析表示,也许透水部位经过几天的溶蚀,又形成了更多的漏洞,可能会给下一步的灌浆封堵透水点造成较大的困难。
目前,抢险救援指挥部已经集中了几台钻机集中实施封堵水源工程。鉴于此,从8日开始作为抢险救援工作的重点之一加紧实施。
据了解,其中一台钻机已打孔411.23米,准确地与封堵水源的目标巷道贯通。待完成固井、撤离钻机后,将立即开始投料作业。封堵水源所需的水泥、石子、石岩、水玻璃等原材料已备好,部分原料已运抵施工现场,力争3月12日晚正式投料。
截至11日9时20分,实施封堵工程的神华宁煤集团的一台钻机的钻孔深度也达340米,中煤大地公司的一台钻机钻孔深度达到333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