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有关专家对此次地震的成因、特点以及我国乃至全球的地震活动和预测情况做出解析。
玉树地震为前震—主震—余震型 烈度不超过9度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刘杰介绍,玉树地震发生的断裂带为风火山断裂带,从地况的角度来说,属巴颜喀拉地块的南边界。该地区自1900年以来200公里范围内没有记录到7级以上的地震,相对来说属于不太活跃的地震带。
他介绍,由于玉树地震之前,即14日5时39分发生过一次4.7级地震,主震发生后,又发生了6级地震,因此,目前专家对玉树地震的定位是前震—主震—余震型地震,余震活动可能较为丰富。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至4月15日16时,已记录余震总数829次,3.0级以上余震9次,其中6.0级至6.9级地震1次,5.0级至5.9级地震0次,4.0级至4.9级地震3次,3.0级至3.9级地震5次。
地震台网中心判断,玉树地震最大烈度大概为8度强。8度地区集中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结古镇,东西七八十公里,南北二十公里左右的区域。
受灾区域分布较为集中 救援力量已基本能满足灾区需求
对于目前正在紧急展开的救援行动,中国地震局应急救援司司长黄建发认为,现已抵达玉树的救援人员,包括专业救援队和解放军、武警部队等队伍的救援人员已经有数千人,此外还有几千人在赶往震区的路途中,救援力量已基本能满足灾区需求。
他说,与汶川地震相比,玉树地震受灾区域分布较为集中,便于搜救,但由于倒塌的建筑物以单层土木结构的房屋为主,土坯房一旦倒塌就是粉碎性坍塌,不像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倒塌后可能还会有安全空间。因此,玉树地震中被压埋的人员死亡率可能较高。
他建议,将后续工作重点放在伤病员的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上。
应当重视地震频发、地震增强的态势
自2009年7月至今,9个月内全球7级以上的地震共发生24次,平均每个月达到了2.6次,高于以往百年的每个月1.6次的平均水平。
是否“地球已经被调成震动模式”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研究员孙士鋐认为,从频度、强度上来说,全球地震活动水平都高于历史上的平均水平,可以说进入了相对活跃的阶段,主要的地震活动集中在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
他说,中国作为多地震国家,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应该高度重视地震频发、地震增强的态势。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张晓东介绍,我国地震活动呈现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的特点。
从上世纪到现在,全国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3000余次,6级以上地震800余次,其中8级和8级以上的地震11次,中国大陆面积占全球大陆面积的十四分之一,而地震却占全球大陆地震的三分之一左右。此外,自公元前1831年有记载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的8级以上地震达19次。本世纪以来,全球发生13次八级以上特大地震。发生在中国大陆的有2次。
在我国大陆,所有的省份都发生过五级以上地震。其中31个省份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19个省份发生过7级以上地震。大陆地区百分之九十五的地震震源深度都在40公里以内。
地震预测仍是世界科学难题 科学应对很重要
张晓东说,经过40多年地震预报的实践和探索,人类掌握了一些地震预报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是在一定条件下对一定类型的地震可以做出一定程度的地震预报。如果要精确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震级和地点,目前全球的地震科学家都难以做到,预报成功率很低。因此,地震预测仍然是世界的科学难题。
他认为,加强地震知识的宣传和普及非常重要。由于地球本身由块体组成,这些大的块体边界都是地震多发地区。中国大陆还有一些次级构造的块体,这些构造块体的结构也是地震发生的地区。这些构造块体不是静止的,而是在运动的,总会积累能量,到承受不住的时候就会发生地震。因此,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首先应当了解这个基本知识。其次,要掌握地震发生以后紧急避险方面的知识。如进行应急演练、快速有序避险,科学应对地震,以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