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天津港危险化学品仓库“8·12”爆炸事故发生后,一种叫做“氰化钠”的化学物质引起广泛关注,可谓“谈氰色变”,8月16日,新华社报道,爆炸现场存储的桶装氰化钠大部分保存完好,其中少量因爆炸冲击发生泄漏。专业人士已划定重点排查区及缓冲区,展开全面排查、处理。觉得氰化物离我们很远,觉得氰化物很神秘,氰化物果真很神秘吗?接下来我们就认识一下。
氰化物特指带有氰基(CN)的化合物,一般分为无机氰化物和有机氰化物。通常为人所了解的氰化物都是无机氰化物,常见的有氰化钾和氰化钠。 |
氰化物主要用于黄金提取、电镀以及化学合成。氰化物可合成常见的药物和食品添加剂如青霉素、维生素B6、叶酸、鸟嘌呤、咖啡因等;常见农药草甘膦、氰戊菊酯、百草枯、阿特拉津、稻瘟灵等;常见染料或颜料靛蓝、华兰、荧光增白剂等;常见氨基酸:蛋氨酸、丙氨酸、甘氨酸等。 |
工业上大多采用轻油或者天然气合成,也可由丙烯腈副产,但是并非工业生产才可产生氰化物,自然界中也广泛存在。比如:植物中氰化物存在于苦杏仁、桃仁、苹果仁等种子中,氰化物在植物体中的含量:苦杏仁:3.71g/100g,银杏种子:523μg/100g,木薯块:4.68~9.26mg/100g,高粱叶、玉米幼苗中含量在38~70mg/100g。
土壤中也普遍含有氰化物,并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其含量为0.003-0.130mg/kg。天然土壤中的氰化物主要来自土壤腐植质。腐植质是一类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其核心由多元酚聚合而成,并含有一定数量的氮化合物。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可以生成氰和酚,因此土壤中氰的本底含量与其中有机质的含量密切相关。
呼吸、饮水、接触土壤或食用含有氰化物的食物,吸烟或吸入火灾发生时的烟雾是氰化物进入人体内的主要途径,另外在吸入有害废弃物处理厂附近含氰化物的空气或是食用天然含有氰化物的食物时,也有可能让氰化物进入我们的体内。
作为一种剧毒的化学品,可经人体皮肤、眼睛或胃肠道迅速吸收。少于35mg/kg,成年人口服150-250mg可引起猝死。尽管氰化物属于剧毒化学品,但氰化物以其特有的气味使人不至于误食,也不至于让皮肤长时间与其接触。
即使皮肤直接接触到了氰化物,立即用水洗掉即可,如果误服氰化钠,直接催吐就医,因此氢氰酸中毒,也有其特定的条件,有很大的局限性。另外,也并非吃了氰化物就会中毒,只要在含量范围内都不会有问题。 |
氰化物毒性虽大,但是中毒也能有多种方法进行急救,并且有特效药物,因此氰化物中毒并非意味着死亡。另外,人体对CN-有较强的解毒机能,况且氰化物是非蓄积性毒物。当不致产生中毒剂量的少量外源性氰根进入机体后,可被迅速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物质排出体外。
防护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彻底冲洗至少20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勿用口对口)和胸外心脏按压术。给吸入亚硝酸异戊酯,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用1:5000高锰酸钾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就医。 消防措施 灭火方法:该品不易燃。发生火灾时应尽量抢救商品,防止包装破损,引起环境污染。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 灭火剂:干粉、砂土。禁止用二氧化碳和酸碱灭火剂灭火。 | |
天然水体对氰化物有较强的自净作用,当少量氰化物进入水体,水中微生物可破坏低浓度的氰化物,将氰经生物氧化用途转化为碳酸盐与氨,使其转变成为无毒物质,同时消耗水中部分溶解氧。因此氰化物在地面水中的自净过程相当迅速,不会累积。 由于自然界对氰化物的污染有很强的净化作用,一般来说外源氰不易在环境和机体中积累。只有在特定条件下(事故排放、高浓度持续污染),氰的污染量超过环境的净化能力时,才能在环境中残留、蓄积,从而构成对人和生物的潜在危害。但是这些氰化物很容易被降解,比如氰化钠水溶液在50℃以上时,将发生不可逆转的水解反应,生成甲酸钠和氨。温度越高,水解的速率越快。工业上常利用这一性质来处理含氰废水。另外,高浓度的氰化物,用5倍量的氯气或者双氧水在1小时内就可以将其降解到安全浓度,所以说氰化物是极易被降解或消除的。 |
|
氰化物并不神秘,离我们不仅不遥远而且就在我们的身边,并且一直伴随我们的生活,只有正确认识才不会觉得那么可怕,只有懂得才会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