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颜色

不良习惯诱发车祸

  众所周知,驾驶员岗位是特殊岗位,养成的不良习惯会直接危害安全行车,危及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一是驾车时打手机。随着通讯工具的广泛使用和普及,几乎每个驾驶员都配备了手机,这对方便联系无疑是好事,但是,驾驶员若一边驾车一边打手机,会严重危害行车安全。有关试验表明,驾车打手机时驾驶员的注意力可下降20%左右。由于注意力分散,驾驶员对道路上的行人、车辆、障碍物等就缺乏有效的判断,处置突发性险情能力大大减弱,从而给事故有机可乘。

  二是驾车时吸烟。驾驶员十有八九吸烟,而且不少驾驶员是一边驾车一边吸烟。由于驾驶员在驾车时摸烟,拿打火机点烟、找烟盒以及嘴衔香烟、磕烟灰、烟雾在眼前缭绕或熏眼,极易分散注意力,危害行车安全。驾驶员若长期吸烟,香烟中的麻醉成份可使脑血管收缩,久之,可导致思维紊乱,反应迟钝,应变能力降低。另外,香烟中的尼古丁、焦油、二氧化碳在人体内积蓄过多时,会导致近视、远视、散光、色盲等多种眼疾,并影响驾驶员的手脚灵活性与协调性;若是夜晚驾车,可降低暗适应能力,使驾驶员看不清黑暗中的物体,对安全行车的影响显而易见。

  三是驾车时闲谈。有不少驾驶员喜欢一边驾车一边与他人闲谈。特别是遇上亲戚朋友搭车,有些驾驶员更是海阔天空,无边无际。而且还有一些驾驶员,遇到年轻漂亮的女性搭车,不仅越谈越有劲,而且还不时地嘻嘻哈哈,动手动脚,殊不知,这对行车安全不利,极易分散精力,对道路上的了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正确的相应措施,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另外,驾驶员在闲谈中,可引起情绪的波动,或喜或怒或怨或忧等,往往会使驾驶员手中的方向盘也随之晃动,直接危害行车安全。

  四是酒后驾车。据有关资料统计,历年来酒后造成的交通事故所占比例是较高的,2003年7月25日,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公布了上半年酒后驾车造成的交通事故为5666起,造成1944人死亡,事故死亡率为每起0.34人,每3起就造成1人死亡,大大高于每起0.15人的平均事故死亡率。人喝酒后,酒精可迅速地遍及全身,抑制血管运动中枢功能,导致血管扩张,使人脉博加快,手脚反应迟钝,其敏感度、警觉、应变能力、动作的准确性下降。有人做过试验,当一个人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在0.03—0.09%时,其事故发生率比不饮酒的增加7倍;当酒精浓度为0.15%时,事故发生率为不饮酒的128倍。

  五是空腹驾车。有些驾驶员喜欢长时间不吃东西,空腹驾车,这是不好的习惯。殊不知,空腹驾车,人体内的血糖会下降,当人体处于低血糖时,神经系统就会有不良反应。若血糖低于60毫克时,脑组织就会因缺乏能源产生一时性的功能障碍,出现头昏眼花,全身乏力,心慌意乱,多汗发冷,精力分散,应急能力变差,紧急刹车能力也减弱,因而容易发生车祸。

  六是长时间看电视后驾车。时下,电视节目丰富多彩,不少驾驶员喜欢在驾车外出前长时间看电视,这是不良习惯。有关专家做过试验,连续收看2—4小时电视,视力会暂时降低30%左右,而且驾车时,会认错灯光信号,有的还会莫明其妙地搞错路线。较长时间看电视,眼睛的感光色素会大量的分解,视力便随之下降。此外,人们还发现由于电视机显象管中的电子枪发出的电子束比较强烈,可以引起神经系统和感光器官疲劳,此时驾车,难免生意外。

  七是驾车时听音乐。驾车时播放一些适宜的乐曲,这对减轻驾驶员的枯燥、单调乏味的操作具有一定的益处。但是,对于一些节奏快、刺激性强的爵士音乐、摇滚乐,会使人体的“微振”与外部条件产生不适感,因而会起到一种相反的作用,影响正常驾驶,使驾驶员潜在的惰性泛起,出现疲劳现象,注意力分散,以致扰乱驾驶员的正确判断及果断处理一切不该发生的意外。另外,音乐声过大,可影响驾驶员的视力,而且使人兴奋,注意力分散,继而出现听觉疲劳,心烦意乱,难以正确判断情况,从而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显然,养成的不良习惯对安全行车危害是极大的。因此,驾驶员应该做到驾车时不要打手机,若要打手机时,应将车辆停靠在路边打。驾车时不要吸烟,也不要与搭车人闲谈。酒后驾车的危害性极大,驾驶员不要在出车前喝酒;要注意饮食,尤其是出早车时,应吃早餐,不要空腹驾车,要定时定量进食,有低血糖史者,更应如此。驾驶员可随身带一些糖或糖制品,一旦出现饥饿时,应停车进食,休息片刻再开车。出车前,不要看电视,若收看了电视后,应休息半小时后再出车;驾车时,应有选择地收听音乐,音乐声要适中,不可过大,且收听时间不宜过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身的健康,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更多交通安全技术请点击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责任编辑 :gaorui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