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个年轻人大学毕业后没做白领,却来到800米深的井下,做起了“黑领”矿工。2011年,这个大学生采煤班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不过他们的家长并不理解他们,一个父亲得知儿子居然要去做矿工,气得当时就摔了电话。
大学生、矿工、下井,人们还不习惯把这三个词串起来思考,因此他们觉得大学生去当矿工肯定是“没出息”。人们不了解煤矿,或者只是从刘庆邦的小说里略微了解一点。在许多人眼里,矿工“粗俗、强悍、嘴里喊的号子,都是和女性有关的”。事实上矿工是这个世界上最值得尊敬的工种之一,他们不仅有敬业的精神,还有“高贵的耐心”,因此普希金曾写诗“献给西伯利亚具有高贵耐心的矿工们。”
12名中国大学生甘愿放弃光鲜的工作,跑到煤矿上做矿工,这样的选择的确不寻常,怨不得他们的家长那么反感、那么生气。劳动固然不分贵贱,但是相对于培养出一个大学生的高昂成本,“毕业后去当矿工”显得与家人们的预期不匹配。不过仔细想想当矿工其实也并非不是一种很好选择。随着采矿技术的改进,一些自动化综采设备需要有一定技能的人才来操作,这些具备专业基础的大学生毕业生,正是企业需要的人才。他们把目光从传统意义上的体面工作,转向800米深的地底下,并努力在这里施展才华,实现价值,这本身就是一种成熟就业观的体现。
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当下,这种成熟的就业观十分难得。比这更难得的是家长们的“开明态度”。近日就有媒体报道说,上海目前约有8万登记失业青年。导致这些青年失业的原因之一是“有的父母只愿孩子从事稳定的工作”。家长渴望孩子找个稳定的体面的工作,这本身没有错,问题是体不体面不能简单的以职业或工种来划分。比如那些去煤矿上当矿工的大学生,驾驶着全国第一套国产自动化综采设备,取得了全国同类条件矿井工效第一的成绩,保持着安全生产事故为零的纪录,而且每月领着平均7000多元的薪水,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这难道能说不“体面”。反之那些看似悠闲的,坐在高档写字楼里混日子的,每月领着低廉工资的,苟延残喘的大学毕业生难道会“体面”。
时代在进步,以往看似技术含量低、体力劳动大、危险性高的职业,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都极可能是大学毕业生们很好的选择。家长也好,社会也好,都要换个角度审视大学的就业问题,鼓励大学生利用掌握的技术,到基层岗位去实现价值,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汗水注解别样的青春。要知道,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对大学生的就业和成长都没什么好处。
分享按钮责任编辑 :瑞明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2013 ©易安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2818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2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