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颜色

电梯安全事故频现 行业规范安在?

  近一个月来,国内的“电梯吃人”等各类电梯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一时间成民众关注的焦点。

  据记者统计,截止到2014年,我国电梯保有量大约365万台,占全球电梯总量的70%以上,这个数字相较于2002年的34万台增长了10倍多;而从国家质检局发布的数据看,近年来电梯安全事故的发生数量也在逐年提高,从2012年的42起、2013年的70起再到2014年的95起,该事故占所有特种设备事故达到30%。

  全国每天大约有两亿人乘坐电梯,其安全隐患问题的日益凸显着实让广大普通的电梯乘坐者难以放心。电梯行业应该如何坚守诚信底线来保障保消费者最基本的生命安全? 电梯安全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到底谁在监管?

  六成问题由维保和管理导致

  电梯安全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设计制造的不合理、安装时遗留问题、产权单位资金投入滞后、维保单位维护保养不到位、使用者使用不当、检测单位漏检,还有可能是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不力。每一处的漏洞都有可能影响电梯最终的安全运行。但多数电梯业内人士一致认为,六成问题都出在维保和管理上。

  电梯业内人士赵小平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最近电梯事故多发的原因有其偶然性更有必然原因。“电梯每天都会使用,长期运行必然会造成磨损,而事故发生的原因,就是电梯管理和维修保养的缺位,具体来说是管理混乱,维修养护不到位。”

  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我国电梯应至少每15日进行一次清洁、润滑、调整的例行检查维护。并且电梯检验实行年检制度,一年检验一次。

  但在现实中,维护保养企业的实际工作力度往往又是不够的。电梯数量、维护保养项目多,给相对有限的维保人员很重负担。据北京电梯商会的一位相关专家介绍,电梯半个月就要进行40多个项目的检查,工作量很大。记者在查阅专业维保流程时发现,仅是直梯就要从机房查起,配电箱、限速器、各类控制开关,这里还不包括轿厢和井道厅门的保养;而自动扶梯也有机房、梳齿板,以及梯级等一系列测试检查。

  但是,具体操作是否果真如此呢?一家维保企业的内部人员表示,这么多的项目有时候操作起来不可能要求百分百的严格。而北京电梯商会相关人士也向记者透露,许多报价很低的公司维保只是去“走过场”。

  “我们也不可能随时随地跟在他们后面检查;所谓应尽的工作责任在较低的待遇面前也难免会打折扣,光靠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不够的。”这位维保企业的人员介绍说。

  曾经有技术监督局动态抽查电梯维保情况发现,机房灰尘很厚,还有积水,关键部位油污,蜘蛛网遍布。工作繁重,维护保养从业人员的待遇又普遍偏低,认真负责的检查从何谈起?

  电梯管理的问题与之类似,在使用单位,即物业公司明知道小区电梯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或者维护不力的情况,但为了压缩成本,他们会选择价格偏低的维保企业,而这些单位也不会认真对待例行检查,并且将问题报到物业也不会得到应该的解决。

  北京电梯商会主席缪步升谈到使用单位的电梯管理问题时表示:“物业挣钱难,在无法缩减其他硬性成本比如水费、电费的前提下,电梯或成为他们运营创收的出路。”

  甚至有单位在招标新的维保公司时,其负责人曾承诺愿意招入高资质级别、报价稍贵的维保企业,并且事先还与中意的高质量维保企业打了招呼,表达了单位这方面的意向。“最后的结果,就是报价最低的一家企业中标;他们报出的价格还停留在几年前的水平。”遭遇如此打击的一家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说道,“对方负责人也觉得过意不去,但是人家上面领导不批啊。”

  涉及如此重要的安全环节,维护保养和管理方面都有他们各自的痛楚,那么电梯企业本应恪守和履行的准则为什么会变得如此扭曲以至于电梯行业难以向健康正常的方向发展?电梯维保的低价恶性竞争才是根本症结。

  低价竞争的背后

  “没有利润哪儿来的服务”,这是最近电梯维护保养业内流行的说法。

  北京一位从事电梯行业多年的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十六七年前,《北京日报》曾报道过北京市电梯保养的最低价格:每月每台最低500元,一年算下来6000元。那么,这么多年过去,现在的电梯维保行情如何呢?这位企业负责人亲身所历,大概在2007年,他的企业为北京某大学做电梯维护保养,在中标后,每台电梯一年的价格是7500元,包含电梯检测费用;7年过去,社会用工成本越来越高,这位负责人希望该大学提高维护费用,以支付更高的人工成本。“政策修改了,大学重新进行招标,大概有5家企业投标,薪资浮动10%左右。”与之前案例的结果类似,招标初期对方明确不以最低价中标,但结果恰恰是报价最低的一家企业中了标,而且价格比2007年的价格还要低。

  我国目前的电梯专业服务单位主要分为原厂商的维护保养和众多提供质量参差不齐的社会维保服务的企业这两块。

  缪步升告诉记者:“社会维保企业的大批出现和当初大厂商维保服务不力有关:保障不到位的大厂商,给了众多能够提供更低价格,相对更优服务的维保单位发展的机会。在市场引导下,有效弥补了维保人员不足,难以完全覆盖需求的情况。现在全国大概有7000多家维保单位,而厂家只有600多家。”

  那么原厂商服务与社会维保企业队伍提供的服务有何区别?

  首先是价格上的差异:使用原厂商提供的维保服务,使用单位会增加很大的运营成本。赵小平以北京地铁电梯维护举例,“北京地铁亦庄线原来聘用社会维保企业,每台每年费用7500元,如果改成原厂商维保,价格涨到6万元,这个费用甚至比香港还要贵。”而大公司维保人员存在缺口,在政府相关规定下,这些厂商会将已签的项目再分包给小公司,而自己有可能从中获取利益。原厂商后续分派到企业的维护人员资质都不在相关部门的监管范围之内。

  赵小平指出,使用单位有时也可能为了避嫌避麻烦,最终就会采纳最低价;但这并不是合理应有程序,也就达不到电梯真正运营时的安全保证。

  第二,在维护保养的话语权上原厂商占据优势,一定程度上恶化了社会维保企业的生存。《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以下简称《特种设备安全法》)中的某些规定曾引起电梯行业人士的不解。其中第二章第二十二条规定,电梯的安装、改造、修理,必须由电梯制造单位或者其委托的依照本法取得相应许可的单位承担。

  “按照这一条规定执行,国内电梯制造单位中占大部分比例的外资企业便可以获得此类选择权力,这显然是不利于国内电梯维保服务的举措。”赵小平解读到,制造单位即电梯原厂商本身具有高价格的维保服务,但是由其遴选并委托其他平级电梯专业服务单位并不能解决原来存在的维保企业价低质次的固有情况。他解释,因为维修工过低的待遇才是维保不力的根本原因,原厂商认证并不能缓解国内电梯维修人员的低薪处境。

  记者进一步追问,电梯制造单位、国内的大厂商就会比国家A级资格认证的社会维保企业更有质量保证?对此缪步升说道:“并没有相关的数据支撑和确定电梯制造单位的质量安全保障就优于国家检验过的电梯专业单位,”同时他表示同意记者的看法,认为这种平级委托的方式没有提升保证电梯安全与电梯专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日前北京市工商联合会提出建立守法诚信的公示机制,亮出企业的守法诚信身份,引导企业在生产中坚持质量至上,经营中坚持契约守信至上,服务中坚持优质规范至上,并自觉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据了解,目前北京电梯商会已组织电梯行业的“守法诚信企业”评选活动。

  多位业内人士也呼吁,对特种设备的投入力度应该加大,监察力度应更加严格,并且可以公开发布北京市电梯维保行业指导价格,以促进市场公平竞争,走出低价恶性竞争的怪圈,从而引导行业向健康方向发展。

  缪步升表示:“电梯指导价既可以限制大厂商的不合理要价,也可以对使用单位签合同时带来后续的警示,迫使他们选择符合市场价位又保证提供高质量安全服务的企业。监测单位社会化,让选择变得更加自由。在这些健康环境和基础上电梯行业市场才能真正孕育出更多守法的诚信企业。”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责任编辑 :Munro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