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颜色

施工现场伤亡事故的急救、现场保护和报告

事故发生后,施工现场项目负责人应迅速组织人员抢救伤员,保护事故现场,现场人员要听指挥,迅速做好两件事:
  (1)急救伤员,排除险情,制止事故蔓延扩大。抢救伤员时,要采取正确的救助方法。避免二次伤害;同时遵循救助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防止抢救阻碍或事故蔓延;对于伤员救治医院的选择要迅速、准确,减少不必要的转院,贻误治疗时机。
  (2)保护好事故现场。由于事故现场是提供有关物证的主要场所,是调查事故原因。应迅速组织调查组开展事故调查。
  1)轻伤事故:由项目经理牵头,项目经理经理部生产、技术、安全、人事、保卫、工会等有关部门的成员组成事故调查织。
  2)重伤事故:由企业负责人或其指定人员牵头,企业生产、技术、安全、人事、保卫、工会、监察等有关部门的成员,会同上级主管部门负责人组成事故调查组。
  3)死亡事故:出企业负责人或其指定人员牵头,企业生产、技术、安全、人事、保卫、工会、监察等有关部门的成员,会同上级主管部门负责人、政府安全监察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工会组织织成事故调查组。
  4)重大死亡事故,按照企业的隶属关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会向同级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公安部门、监察部门、工会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重大死亡事故调查组应邀请人民检察院参加,可邀请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参加。
  事故调查组成员应符合的条件:
  1)具有事故调查所需要的某一方面业务的专长;
  2)与所发生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
  (2)现场勘察。现场勘察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广泛的科技知识和实践经验,调查组对事故的现场勘察必须做到及时、全面、准确、客观。现场勘察的主要内容:
  1)现场笔录:
  A.发生事故的时间、地点、气象等;
  B.现场勘察人员姓名、单位、职务;
  c.现场勘察起止时间、勘察过程;
  D设备、设施损坏或异常情况及事故前后的位置;
  E.能量失散所造成的破坏情况、状态、程度等;
  F.事故发生前劳动组合、现场人员的位置和行动;
  G.重要物证的特征、位置及检验情况等。
  2)现场拍照:
  A.方位拍照,要能反映事故现场在周围环境中的位置;
  B.全面拍照,能反映事故现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C.中心拍照,反映事故现场中心情况;
  D.细目拍照,提示事故直接原因的痕迹、致害物等;
  E.人体拍照,反映伤亡者主要受伤和造成死亡的伤害部位。
  3)现场绘制事故图。据事故类别和规模以及调查上作的需要应绘出有关示意图;建筑平面图、剖面图;事故时人员位置及活动图;破坏物立体图或展开图;涉及范围图;设备或工具、器具构造简图等。
  4)事故资料。事故资料包括:事故单位的施工资质、安全生产许可证、营业证照及复印件;有关经营承包经济合同;事故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培训教育记录、安全技术标准规程和安全技术交底;伤亡人员和肇事者的证件及上作情况;劳务用工注册手续;对证人的口述材料经本人签字认可,考证其真实性;事故现场示意图。
  2.伤亡事故的分析
  (1)事故性质
  1)责任事故,是指由于人的过失造成的事故。
  2)非责任事故,即由于人们不能预见或不可抗力的自然条件变化所造成的事故,或是在技术改造、发明创造、科学试验活动中,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而发生的无法预料的事故。但是,对于能够预见并可以采取措施加以避免的伤亡事故,或没有经过认真研究解决技术问题而造成的事故,不能包括在内。
  3)破坏性事故。即为达到既定目的而故意制造的事故。
  由公安机关认真追查破案,依法处理。
  (2)事故原因
  1)直接原因。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1—86),直接导致伤亡事故发生的机械、物质和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以及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的直接原因。
  2)间接原因。事故中技术和设计上的缺陷,教育培训不够、未经培训、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技术知识,劳动组织不合理,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护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利等原因,是事故的间接原因。
  3)主要原因。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是事故的主要原因。
  (3)事故分析的步骤
  1)首先整理和阅读调查材料,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的附录A,按以下7项内容进行分析:
  A.受伤部位;
  B.受伤性质;
  C.起因物;
  D.致害物;
  E.伤害方法;
  F.不安全状态;
  G .不安全行为。
  2)确定事故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事故责任者。在分析事故原因时,应根据调查所确认的事实,从直接原因入手,逐步深入到间接原因,从而掌握事故的全部原因。通过对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分析,确定事故中的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再根据其在事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确定主要责任者。
  3)制定事故预防措施。根据对事故原因的分析,制定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的预防措施。在防范措施中,应把改善劳动生产条件、作业环境和提高安全技术措施水平放在首位,力求从根本上消除危险因素。
  3.事故责任分析
  在查清伤亡事故原因后,必须对事故进行责任分析,目的在于使事故责任者、单位领导人和广大职工吸取教训,接受教育,改进工作。
  事故责任分析可以通过事故调查所确认的事实,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有关人员的职责、分工和在具体事故中所起的作用,追究其所应负的责任;按照有关组织管理人员及生产技术因素,追究最初造成不安全状态的责任;按照有关技术规定的性质、明确程度、技术难度,追究属于明显违反技术规定的责任;对属于未知领域的责任不予追究。
  根据对事故应负责任的程度不同,事故责任者分为直接责任者、主要责任者、重要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在以教育为主的同时,还必须根据有关规定,按情节轻重,分别给予经济处罚、行政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时事故责任者的处理意见形成之后,企业有关部门必须尽快办理报批手续。
  4.结案处理
  (1)事故报告书。事故调查组在查清事实、分析原因的基础上,组织召开事故分析会,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对事故原因进行全面调查分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提出对事故有关责任人员的处理意见,写成文字事故报告书,经调查组全体人员签字后报批。如调查组内部意见有分歧,应在弄清事实的基础上,对照法律法规进行研究,统一认识。对个别仍持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保留,并在签字时写明意见。
  在上报事故报告书时,应将下列资料作为附件,一同上报。
  1)企业资质证、安全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复印件;
  2)事故现场示意图;
  3)反映事故情况的相关照片;
  4)事故伤亡人员的相关医疗诊断书;
  5)负责本事故调查处理的政府主管部门要求提供的与本事故有关的其他材料。
  (2)事故结案。事故调查处理结论,应经有关机关审批后,方可结案。伤亡事故处理工作—般应在90天内结案,特殊情况不得超过180天。
  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应根据其情节轻重和损失大小,按规定给予处分。
  企业接到政府机关的结案批复后,进行事故建档,并接受政府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责任编辑 :蓝泽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