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事故分析、预测与预防理论阐述,任何安全事故从理论和客观上都是可以预防的,通过合理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消除和防止事故隐患,使发生事故的概率降低到最小限度。任何事故的发生,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人一方面是事故要素,人的异常行为会导致与构成事故。另一方面是安全因素,人的安全行为能保证安全。美国安全工程师Heinrich认为大多数伤害事故都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物的不安全状态的产生也是由人的缺点和错误造成。因此,有效加强实验室工作人员行为管理是防止生物安全实验室生物危害事故的关键环节。
1、加强实验室人员的预防性安全管理工作
1.1 加强人的预防性安全管理工作,做好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素质管理:素质因素具体体现在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理条件、安全技术素质、意志道德品行等。例如,实验室工作人员对专业知识和专业实验技术环节比较过硬,但是对安全操作和个体防护往往疏忽,发生事故的实例也有报道。某病毒实验室的一位研究员在清理运输箱废弃物时,未按规定戴上手套,因而感染了SARS。因此,要经常开展安全宣传教育,使实验室工作人员熟悉和掌握安全常识和操作技能和个体防护技能。定期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实验室科技人员的安全技术素质,达到生物实验室安全操作的客观要求。良好的微生物操作技术是实验室安全的根本。
1.2 做好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动态安全管理:动态因素涉及①违背安全规律:有章不循、执章不严、冒险蛮干;②身体疲劳状况:精神不振、意志恍惚、力不从心;③工作需求改变:急于求成、心不在焉、侥幸心理。如果领导者只注重科研课题的进展和科技成果的取得,过分强调经济效益和单位业绩,从思想意识上对安全工作不重视,工作人员势必有章不循、执章不严、存在侥幸心理,工作涣散给安全事故埋下隐患。因此,做好劳动者的动态安全管理必须要克服安全管理的无科学性、简单化、形式化的现象。建立、健全安全法规,制定、完善、落实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并使规章制度正规化、规范化有效运作。开展不同形式的安全检查,监督、检查、落实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促使人们的安全生产活动形成自然循环规律。
1.3 做好实验室人员受家庭社会等异常环境影响的管理:良好的环境是保证实验室安全运行的物质条件,异常环境是导致实验室危害事故的物质因素。环境条件因素影响导致事故的因素包括:①家庭社会环境因素影响;②工作环境条件因素影响;③异常情况突然侵人影响,如心烦意乱、恐惧胆怯等;④异常失控影响,如实验室管理混乱、违章不纠等。做好环境影响的安全管理,管理人员不但要了解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岗位的情况,而且还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员工受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影响,一旦发现有些人员情绪反常、思想散乱、烦恼忧虑、苦闷冲动、有产生异常行为的可能时,要及时了解情况做好思想工作,因为这些现象将直接影响和激发工作人员的行为异常,从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要充分尊重关心员工、帮助员工解决存在的问题,消除后顾之忧。实验室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要渐进适应,第一次使用新设施、新设备、新防护用品,新材料、新危险源时要克服惊惶失措、恐惧胆怯、措手不及和心情激动、欢乐兴奋等心理现象,这对生物危害级别较高的、接触高危标本几率较大的区域操作者至关重要。
1.4 要解决好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安全法制手段加强生物安全实验室条件的建设,发挥单位生物安全组织管理机构和生物安全委员会的作用。采用科学的安全管理方式,提高管理人员的安全技术素质,培养高质量的安全管理人员,管理措施要到位,坚决杜绝违章指挥现象。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督工作,加强实验室设施、工具、安全设备管理和运行检测消除隐患等,加强与污染源操作有关的环节的管理和监督,把危险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认真做好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个体防护的管理和监督,达到实验室安全工作的要求。做好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资格培训和模拟训练,保证实验室人员掌握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合格上岗。
2、强化和提高人的安全行为
预防事故发生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使其产生安全行为,做到自为预防事故的发生。首先要开展安全教育提高人们预防、控制事故的自为能力,还要抓好人为事故的自我预防。人为事故的自我预防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 自觉接受安全教育,不断提高安全意识,从思想上为实现安全生产提供保证;
②掌握实验室实验技能和安全技术知识,不断提高安全素质和应变事故能力,经常遇到的高危操作要熟练,为实现实验室工作的安全完成提供技术保证;
③严格执行安全法规和微生物操作技术规范,不能违章作业,冒险蛮干,用安全法规统一自己的工作行为;
④做好个人使用的设施、工具、安全设备和个体防护用品的日常维护保养,使之保持完好状态,并要做到正确使用,当发现有异常时要及时进行处理,控制事故发生;
⑤服从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并敢于抵制违章指挥,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分担的实验室工作和任务,遇到问题和发现隐患要及时提出,求得解决,确保实验室安全运行。
3、改变和抑制人的异常行为
3.1 自我控制:人的异常意识产生异常行为,从而导致人为事故。自我控制是行为控制的基础,是预防、控制人为事故的关键。例如,实验室工作人员在从事工作之前或之中,当感觉发现自己有产生异常行为的因素存在时,能及时认识和加以改变,或终止异常的活动,均能控制由于异常行为而导致的事故。当发现实验室环境异常,设施、工具、设备、安全防护装置、个体防护异常,或领导违章指挥有产生异常行为的外因时,能及时采取措施,改变异常状态,抵制违章指挥,也能有效控制由于异常行为而导致的事故发生。
3.2 跟踪控制:对已知具有产生异常行为因素的人员,也就是常说的“危险人物”,容易冲动者、不协调者、心理不平衡者和不守规矩者,做好转化和行为控制工作。例如,对已知的违反安全规章制度人员,指定专人负责做好转化工作和进行行为的监督控制,防止异常行为的产生和导致事故发生。
3.3 安全监护:对从事危险性较大实验室工作人员,要指定专人对其生产行为进行安全提醒和安全监督。如,从事高致病性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应当有2名以上的工作人员同时进行困。相互监护,防止失误和不规范操作。
3.4 安全检查:实施科学的安全检查,实验室管理层有责任确保安全检查的执行图。对从事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各种不同形式的安全检查,对安全检查结果及时总结和发现工作人员的异常行为隐患。例如,工作前后检查,周期性检查,安全检查表检查,专业性安全检查,查人员、设施环境、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安全防护和执行情况。
3.5 技术控制:运用安全技术手段控制人的异常行为。技术手段控制要坚持从本质安全观点出发,从实验室建设开始就从技术工艺、设备、设施本质上实现安全化,含有防止事故发生的功能。在规划设计阶段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冈,在设计上应能阻止或限制操作人员与感染性物质的接触。例如,设置安全报警装置,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对实验室工作过程全程监控,出现违反程序的行为立即报警,监督实验室工作人员安全操作程序化。实验室隔离门自动关闭并互锁的设置能避免双门同开而压差失衡、气流流向破坏、微生物气溶胶扩散;仪器设备安装连锁装置能控制人为错误操作而导致的安全事故;采用光、声、色、或其它标志警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异常行为。
4、加强实验室设备设施和实验室安全工作条件的管理
4.1 根据实验室的等级需要和标准做好设备选购、验收、安装调试,进行技术培训掌握性能和安全使用要求。进行运行中的所有设施设备、个体防护装备的检测、检查、维护、巩固可靠性。建立设备档案,做好设备事故调查分析、严格设备的检查、维护和报废制度。
4.2 加强实验室安全工作条件的管理,预防和控制异常条件导致的事故。严格按实验室的等级和标准规范要求加强实验室安全工作条件的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防护装备和用品的使用和管理要达到标准的要求。这同时也为职业安全健康工作提出了要求,这是事关工作人员的基本人权和根本利益的问题。因此,无论从保护劳动健康还是完善我国经济运行机制都应注重职工的劳动保护,进一步改善安全生产状况,加强职业健康安全的经济和技术投入,推动我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发展。
4.3 做好时间因素导致事故的预防,正确处理工作与时间的关系,劳逸结合。严格遵守有时间规定的操作。如,在高度危险情况下,接触生物危害材料和动物后使用杀菌肥皂,搓洗至少10秒。应急事件的紧急救助处理要遵守安全时间的运用,感染性物质的破碎及溢出时应立即覆盖受污染物品及溢出物,消毒至少30分钟。加强启动应急预案的演练。做好季节性变化安全防范措施。
5 结束语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和建设已经纳人我国的法制化管理机制,有了国家标准和管理条例,制定出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与操作细则等并不能保证万无一失,更重要的是要严格执行。实验室的安全建设必须常抓不懈。只有真正把“安全第一”摆在首位,才能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制定了标准和管理条例并不等于生物实验室有了安全保障,关键重在管理。做到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真正安全,要运用科学的安全管理理论、科学的安全管理方法、科学的安全管理技术;安全管理法制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文化手段。把科学的安全管理贯穿到始终,要克服传统的轻视“事前管理”,注重“事后处理”的安全管理模式。提倡安全管理科学化,预先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危险性进行预防和控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先控制”。要充分运用安全法制对策、工程技术对策、安全管理对策和安全教育对策等,保证生物安全实验室安全运行。
分享按钮责任编辑 :老芋头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2013 ©易安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2818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2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