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颜色

如何做好化学灾害事故中的个人防护

[摘要] 目的 探讨重大突发化学事故,化学恐怖事件中大批中毒患者的院前急救措施以及个人防护办法。 方法 回顾总结分析我中心在2007年参加芜湖市突发化学中毒事件医疗卫生救援演练以及一例突发化学事故院前急救的抢救资料。结果 急救单元在指挥中心的及时调度下,立即赶赴化学事故现场,迅速对中毒的患者进行病情的评估、分检,并实施院前急救,同时通知医院做好应急准备,为患者的及时治疗节省宝贵时间。结论 突发化学事故中对患者的院前急救,要做到积极抢救、共性处理、及时上报,同时要做好自身的防护措施。

[关键词]化学事故;院前急救;个人防护

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入,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国化工产业也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同时发展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关资料显示[1]1984年的印度博帕尔事件,近40吨的甲基异氰酸酯(MIC)泄露,造成20余万人中毒,2500余人死亡。1979年我国温州化工厂氯气罐爆炸,致700余人中毒,59人死亡。200512月韶关冶炼厂镉超标的污水对北江的污染更引起整个社会的恐惧……这些突发化学事故给社会带来了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除了生产企业,居民生活的突发化学事故之外,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蔓延,也使得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和完善相应的应急救援体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指挥体系和专业队伍的建设。

结合我中心参加芜湖市2007年突发化学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演练,以及2007年急救工作中所遇1起非职业性CO中毒事件,笔者对急性化学中毒的现场急救作一探讨。

1.相关资料

11 演习资料:20071210下午240分,芜湖市融汇化工有限公司氯碱车间发生氯气泄露,现场作业的15名工作人员发生氯气中毒事件,发生咳嗽、流泪、呼吸困难等症状。公司负责人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我中心接到报警后,立即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迅速派出2辆救护车,6名医务人员前往救援。十分钟后赶到现场,对已经被消防部门救出至安全区的15名职工进行详细的体检,并进行病情评估,分检,对病情危重的病人开放静脉通道,对症处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在后续人员、车辆到达现场后,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分批次的将患者转送至医院继续治疗观察。

12 临床资料:2006年,芜湖市河运技校宿舍区一住户家中发生煤气中毒,邻居发现后拨打“120求救,我中心接到报警后,立即启动预案,派出2辆急救车组前往救援,并上报卫生局应急办。十分钟到达现场,发现五名患者躺在家中,其中2人昏迷,呼之不应,另外3人出现头晕、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医护人员立即开展救治(关闭煤气阀门、通风、吸氧)同时对2名重症患者进行监护,开放静脉通道,并先后送达医院进行高压氧治疗。后回访,5名患者经治疗后均痊愈出院。

2.院前急救

2.1 急救原则:对于急性中毒患者的抢救,应该做到“一脱、二阻、三分、四救、五转”。

2.1.1 一脱是指使中毒患者迅速脱离事故现场以及染毒环境,将患者转移至空气新鲜的上风向,使毒物不再侵入体内,并加强现场的通风换气;

2.1.2 二阻是指应迅速阻滞毒物的吸收,有关数据显示:毒物通过肺部吸入的速度要比接触和口服毒物快20倍,所以对于吸入性毒物的患者,应该在立即撤离中毒现场的基础上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吸氧,必要时可以行人工通气;对于直接接触毒物的患者,应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物,用清水洗净;眼部的污染物可以用流水反复冲洗;对于口服毒物的患者,要及时进行催吐、洗胃、导泄或灌肠来清除未吸收的毒物;

2.1.3 三分是要在脱离危险区域的患者中开展病情的分检工作,对患者病情的轻重进行评估。目前使用的是国际通用的分检卡,根据伤情的级别不同分别用4种颜色显示:红色为第一优先抢救,黄色为第二优先,绿色为第三优先,黑色为死亡,同时要在卡片上简要标明姓名、时间、意识等简要病情。在对患者伤情的评估中,目前大多使用的是CRAMS评分 [2]法,其是指循环(C)、呼吸(R)、胸腹部(A)、运动(M)和语言(S5个参数,其中每类评分为02分(0表示严重的生理及神经功能障碍或明显的胸腹部损伤,2表示无生理及神经功能障碍和损伤),共10分,≥910分为轻伤,78分为重伤,≤6分为极重伤;

2.1.4 四救是指在现场开展救援工作,对于呼吸心跳停止的病人要及时行心肺复苏术,对病情危重的病人立即给予病情的检测并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有资料显示[3] 由刺激性和窒息性气体引起的化学中毒事故占总事故的75%,故在现场救治中,要采用“四早方案”[4],早期现场处理,给予吸氧,并选择有效的氧疗法,对化学物接触明确者给予解毒治疗;早期使用地塞米松和山莨菪碱治疗,其联合应用对保护脏器、阻断炎性反应、改善微循环、解毒、抗休克以及对抗内毒素的作用更强;早期气道湿化,用09%氯化钠溶液250ml加庆大霉素16Ua-糜蛋白酶100U,超声雾化吸入,保持气道湿化,促进患者咳嗽、排痰;对进行性呼吸困难的病人,应早期气管切开。在现场急救中,如不能给予及时解毒治疗,那么,维护生命体征的稳定,进行有效的对症处理和支持疗法也是不能忽视的;

2.1.5 五转是要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及时将中毒的患者向医院转送,进一步观察治疗。在转送中要优先转危重患者、经抢救后生命体征恢复的患者,并要在途中做好监护,严密观察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延续静脉输液,到院后要向接诊医生介绍病情以及抢救过程。对于大批的中毒患者,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有效利用医院安排抢救力量,轻重搭配,合理分流。

3.个人防护

3.1 在现场的救治中,除了要积极救治患者外,加强自身的防护也是重要的。目前在城市的化学事故救援中,医疗救护人员多在安全区待命,待消防人员将中毒者转送至安全区域后再行救治,但是化学事故现场情况复杂,作为医务人员,有时也会亲自深入中毒现场开展救护,此时也必须要遵循“一戴,二隔,三救出”的原则[5]。其中的“一戴”就是指救援人员自身要做好应急防护,佩戴好输氧或送风式防毒面具,无条件者也应该佩戴简易型防毒口罩,但需注意口罩型号要与毒物种类相符,方可进入高浓度毒源区域施救。同时选定合适的防护服也是做好防护的关键,对于普通的化学品、粉尘污染等,常用防水布、帆布制成的防护服;对于强酸、强碱腐蚀皮肤的化学物污染,要使用耐腐蚀织物的防化服;而对于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多采用橡胶布制成的隔绝式的防护服。在救护任务中,若进入污染现场,而对于泄露化学品性质不确定,浓度不清时,就必须采用隔绝式呼吸道防护器材,以免出现危险。

3.2 穿戴防护服在化学事故现场开展急救工作存在着诸多不便,可表现为[6]

3.2.1 中暑虚脱,特别是在炎热的天气或是火灾、密闭车间现场,由于穿着防护器材,人体的散热受到抑制,加上急救工作中消耗大量体力,产热增加,出汗,容易导致急救人员中暑虚脱;

3.2.2 疲劳、感觉反应迟钝,由于穿着防护器材,急救的工作复杂,会导致急救人员的疲劳感很快出现,影响急救效率,同时不能和中毒人员直接接触,会导致感觉上的判断失误,从而降低急救成功率;

3.2.3 在化学事故现场开展急救工作,时间紧迫,工作量大,思想高度紧张,故自身的需要量(饮水,排泄)也会增加,而穿着密闭的防护服装给这些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3 在化学事故现场,选择合适的防护措施对开展急救工作以及自身的安全十分重要,同时能提升急救效率,为急救抢救赢得宝贵时间。

4. 讨论

近年来,在突发化学事故的应急救援中,渐渐形成了以消防部队为主体,公安、卫生、环保等部门协同的救援模式,同时急救中心(120)在救援体系中的地位也突显出来,加强急救人员自身的防化训练以及增强与各部门的协调,制定突发化学事故的抢救预案也迫在眉睫,组建一支业务知识强、防护装备全、反应速度快的高素质急救队伍也是摆在各急救中心面前的难题,这就需要政府和多部门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4.1 积极投身防化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我中心自2006年起,每年均派急救人员参加在芜湖市国防学校举行的防化学事故培训班,为期3天,期间学习防护服的穿戴和清洗,化学事故的种类,解毒剂的使用和现场的自身防护措施等知识;

4.2 中心积极制定防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医疗救治规范,健全基础设施和防护装备,做好超常规应急准备。同时开展突发化学事故现场救援的演练,采用医学模拟教学。在做好院前急救的同时,院内急救的组织和实施都必须要从实战出发,不断增强专业救援队伍的应急救援能力;

4.3 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向公众普及突发事故(火灾、地震、交通事故等)的现场自救、互救、逃生知识和CPR的现场抢救技术;

4.4 重视化学事故后1h内黄金抢救时间 10min内的白金抢救时间,提高全体急救人员的抢救意识,对危重病人的抢救,必须争分夺秒,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采取最有效的抢救措施;同时培养急救人员的预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责任编辑 :老芋头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