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颜色

起重机安全管理与运行典型经验

笔者所在单位——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821厂历来十分重视起重机安全生产管理,十分重视有关的管理和运行以及检修方面的经验教训总结。所以,近25年在起重机运行过程中没有发生过人身伤亡事故,也没有过较大以上等级事故。本文仅仅介绍管理和运行方面几起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经验教训,供读者共享。
1、领导从善如流 避免“技改生隐患”
电解铝分厂铝粉仓库3吨规格的单梁桥式吊车每天工作10多小时,磨损很快,检修频繁,于是有关人员就提出“技改”方案,将单梁桥式吊车改为双梁桥式吊车。1996年6月,3吨规格的重型双梁桥式吊车运到现场,负责接收验货的工人技师张某“掐指一算”,不好,这车太重,厂房基础、立柱和钢筋水泥梁能不能承受?问题反映上去,半个月后,基建处专家拿出了权威核算结论:水泥梁不能承受;双梁桥式吊车上部空间安全距离太小。怎么办?如果退货,仅仅运输费就要1。2万元;水泥梁是可以加固的,能不能改轻型双梁桥式吊车?问题的关键是“双梁桥式吊车上部空间安全距离太小”,有检修调试经验的人就判断这隐患是“致命的”,应当“一票否决”。为什么?因为企业里工人在检修调试“双梁”吊车时已经形成站在上面、在运行状态观察并调试的习惯;安全距离不够,就可能发生屋架拉杆把人从车上挂下来的恶性事故。从善如流的厂长表态说,抓安全要当“黑脸包青天”,对事故隐患必须喊“斩”。于是退了双梁改进单梁。
2 、在修的天车突闪弧光
上个世纪80年代末“保军转民”,我们部分人员从核工业生产转向铝电解。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在订购电解车间的桥式起重机时,没有特殊说明,到货之后经安装公司现场安装,才有人提出,驾驶室位置不适用,应该由端头改造到中间。于是实施技术改造。1989年8月2日上午,当时天车停在厂房右端的检修段(轨道)上,动力车间两个电气技术员正在20吨规格天车的平台上工作,他们要接长电力线以适应驾驶室位置由端头改到中间后的需要。使用段与检修段(导电角钢)之间有些间隔,它们之间有专门的“旁路”电力线系统,天车开到检修段后,断开“旁路”上的开关,还拉下了“旁路”上的3相保险。这样检修段(包括天车)都不带电。天车3相电力线端头已经剥去部分绝缘包皮,放在平台上,两人正在剥用来加长部分的电力线端头。突然,闪过一道电弧光,接着是噼里啪啦几声激烈声响,原来是平台(钢板)上的3个端头短路了,有一根电力线(规格为35平方毫米)烧毁了约一米长,产生了很大的弧光。好在两个技术员绝缘鞋等劳动保护用品穿戴齐全,心理素质还不差,虽然受到极大的惊吓,仍然没有错误动作而导致伤害。由于系统的保护装置起了作用,电源很快就被切断了。
怎么突然来电了呢?原来是建设安装公司正在使用厂房里的另一台5吨规格的天车,他们把5吨天车开到20吨天车这一端,天车的3相滑触线越过了(电源角钢)使用段,触及了检修段的3相电源角钢,这样,检修段的20吨天车就带上电流了。
建设安装公司怎么让天车的3相滑触线越过了(电源角钢)使用段,触及了检修段的3相电源角钢?因为现场工作单位之间缺乏沟通协调,他们要抓紧时间赶进度,没有注意到检修段20吨天车上有业主方面的人正在进行电力线改造;而动力车间又没有安排专人监护“危险点”,也没有在角钢“断开处”挂“警告牌”,所以造成电气短路。
进一步分析这起事件,我们还认识到,角钢“断开处”位置设计不妥当,应该向右边移动,缩短检修段,从而极大地减少“检修段有车还越位”的可能性。于是,对角钢进行了技术改造:加长使用段导电角钢,缩短检修段角钢。
人们牢牢记着了这次教训,还采取了其他措施,821铝厂投产15年来,这样的事故再也没有发生过。
3 挂上钩意外断电 盲目开车铝水倾翻
1993年3月30日16时许,铝厂车队实习司机单某在师傅的监护下,驾驶拖拉机抬包车,运送铝水开进铸造厂房。车就位后,师傅就习惯地下车去“走走”。天车工人开动起重机让吊钩基本对正抬包把手上的吊环后,在铸造班工人赵某配合下,挂好钩。天车工人操作起重机准备起吊,可是起重机没有动静;检查;判断为设备停电,于是天车工人告诉赵某:“不知道什么原因停电了!”赵某站了一会儿,就从车厢板上跳下来,径直去了值班室(室内人员正在分发劳动保护用品)。实习司机坐在拖拉机驾驶室座位上,侧身扭头看见抬包已经挂在吊钩上,又发现赵某已经下车离开,遂判断“抬包已经被吊起”,就转正身首,操作,起步;突然感觉车子被挂撞了一下,立即刹车;回头一看,发现抬包已经倾斜,部分铝水正在泼流到车厢板以及地面上,并且发生“爆炸”,轮胎和附近的木柴着火。人们从各处奔来,着手灭火,并且“喊”司机;司机惊慌失措,又起步,导致一包铝水全部倾覆,在地面形成更大面积的爆炸。赶来的老司机朱某,戴上面罩,上去把机头与机身之间的连接挂钩取掉,然后将拖拉机开走。侥幸的是当时附近没有人(人都去了值班室分东西),地面没有水,否则将造成重大事故。
3.1 直接原因
1)、最主要的直接原因是实习司机误操作,在没有实实在在看见抬包已经起吊的情况下,盲目判断抬包已经离开车厢板,也没有人指挥,就擅自启动拖拉机,造成抬包倾斜;因为没有经验教训,也没有过这样的事故预想当然就没有思想准备,所以“司机惊慌失措,又起步,导致一包铝水全部倾覆”。
2)、“意外”的客观原因是恰好在挂好吊钩后突然没有了电源。
3)、其次的原因是,突然断电后,挂钩人赵某没有向司机说明情况,就“径直去了值班室”,诱发司机错误操作。
3.2 间接原因
1)、实习司机的师傅没有起到监护作用。
2)、为什么恰好在这个时刻停电?原来是在电源开关处,焊工临时接了一台电焊机在进行焊接工作;另外一台起重机检修后在试车,3机运行时超负荷,保险熔断停电。
3)、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安全生产管理存在漏洞,有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
3.3 防范措施:
1)、明确规定,今后一般情况下,不得擅自在电源开关处接焊机等用电器。特殊情况必须经过生产调度部门协调。
2)、进一步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制。
4 没有出师就操作 一吊损失一万多
1997年2月12日15时,上班没有多久,铝厂铸造车间天车工丁某在操作天车从抬包车上吊下铝水抬包时,将吊钩和吊钩上挂着的电子称一起降落掉进了铝水抬包内,烧坏电子称,损失一万多元,还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秩序。
4.1 原因分析:
1)、天车操作工丁某是由别的岗位转换过来当天车工的,没有进行充分的安全教育和技术教育,本来还仅仅处于实习的跟车看师傅操作阶段,没有师傅监护是不能操作的。但是,这一天她的师傅没有赶上交通车,迟迟没有上班。她想利用这样的机会早些操作,“早做贡献”,就自告奋勇独立操作。在现场的领导为了“不耽误生产”,就默许了丁某的行为。由于没有操作经验,从抬包车上吊下铝水抬包时,将吊钩和吊钩上挂着的电子称一起降落掉进了铝水抬包内,
2)、吊钩上挂着电子称,电子称的吊钩上挂着铝水抬包上部的“挂架”,所有这些“吊挂”环节都没有固定装置。当抬包着地时,吊车钩仍然在往下运动,导致“挂架”处的吊钩首先脱落;电子称进入抬包后,又从吊钩上脱落。结果,电子称在铝水里完全被烧毁。
3)、根本原因是车间安全管理不严格,安全文化建设没有落实,员工都存在侥幸心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没有深入人心,赶生产进度。
4.2 防范措施:
除了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赔偿经济损失以外,特别强调:
1)、必须严格贯彻执行安全教育制度中关于转岗工人安全教育和
培训的规定,不能马虎、敷衍。
2)、转岗工人也要签订“师徒合同”,明确规定师徒两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考核标准。天车工还要经过专门
培训、考核,取得特种作业许可证,才能独立操作。
3)、“吊挂”环节应该有固定装置(以防止自动脱落)。
4)、根本的措施是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和安全教育,开展内容丰富的安全活动,全面建设企业安全文化,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技术素质和责任感,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进度之间的关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若能如此,出现本案例的违章操作就可能有人出面制止。
5 为了提前十几秒 天车险肇大事故
1991年1月1日凌晨3点半,铝厂铸造厂房5吨天车钢丝绳破断,吊轮砸到地表,“砰”地一声巨响,水泥地面砸出一个坑,险些砸人。当时,地面人员正打扫卫生准备下班,吊车已经没有干活,天车操作工已经离开操作室走在扶梯上。由于种种因素,事件原因好久没有统一认识,乃至厂部领导认定是钢丝绳质量问题,硬性规定定期更换钢丝绳;因为没有统一的正确认识,所以,类似事件曾经反复发生,只是没有砸伤过人。
5.1 原因分析:
1)、天车操作工干完活后急于下班,吊钩还没有上升到规定位置,他就离开操作室,想的是吊钩上升到上部极限位置时,靠天车钢丝绳滚筒下方杠杆式限位开关自行断电,为的是提前那么一点点也许就是十几秒钟的时间下到地面。
2)、恰逢杠杆式限位开关失灵,吊钩上升到上极限位置时断不了电,滚筒电机不停旋转直到天车滚筒拉断钢丝绳,吊轮砸到地面。这个时候,天车操作工人还走在扶梯上。
3)、劳动管理规定,晚上干完活就可以离开工厂回家,所以,工人“争分夺秒”。
5.2 防范措施:
1)、限位开关要定期检查、修理、试验,确保灵敏可靠。
2)、制订安全操作规程明确规定,不能依靠限位开关断电,必须按正常操作规程断电;而且要大张旗鼓地对操作员进行宣传教育,讲清楚道理和危害。
3)、强`化劳动纪律的管理,明确规定:工作任务完成了,必须在所有操作结束、切断电机电源、还要拉开操作室配电刀闸后,才能离开操作台。
4)、加强安全教育,讲清楚违章与事故的关系,使员工去掉侥幸心理,一丝不苟地按规定操作。
5)、出了事故要正确对待,如实反映情况,详详细细说清楚每个细节,以便快速正确地查明原因,吸取教训,少走弯路,避免事故反复发生。当领导的,要虚心听取行家意见,不要轻易下结论。
结束语 恩格斯说过:“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事故是“学校”,是人们违背客观规律受到的惩罚,是对工作进行“检验”、强迫人们不得不接受的“结论”,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经验教训、知识和研究课题,同时也是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的动力、源泉。只要正确面对,它可以让人们变得更加聪明,老老实实做人、做事,确保安全生产。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责任编辑 :jiangyong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