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设备安全监管
不应留“死角”
2007年第6期《加强监管 确保特种设备安全运行》一文,指出了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目前,国家对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立法日趋完善,但在执行过程中,对固定式特种设备及从业人员监管较多,相对忽视了对流动式特种设备的监察。有些汽车起重机已经破烂得不成样子了,早就该强制报废,但仍旧在从事满负荷甚至超负荷作业,以致因设备原因造成事故。
如果平时能够加强对这些流动式特种设备的监管,提前让这些超期服役的破铜烂铁退出“江湖”,这种惨剧完全可以避免。另外,笔者想在此特别提出,建筑工地的气瓶使用环境恶劣,再加之“野蛮”运输和存储,大大降低了气瓶的安全系数。对这类特种设备现在如不加强监管,迟早要酿成大祸。
河北唐山读者 鞠庆红
种下隐患 收获灾难
2007年第6期《隐患四伏为何熟视无睹》一文,告诉人们: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焦家寨煤矿种下了隐患,导致了47人罹难。该矿不止一次发生断电不撤人现象,特别是一些管理人员“掩耳盗铃”,擅自调高瓦斯探头报警值,甚至为防因瓦斯超限报警,有意将瓦斯监测探头转移放在风筒出口附近,使其风量充足,不再自动报警,或是用钢丝别住瓦斯电闭锁开关按钮。这种愚蠢的做法,只能是自食其果,自掘坟墓。
现在,仍有一些矿山企业继续采用类似这种“愚蠢”和“低级”的做法,许多人明明知道违章,却不想纠正,甚至对纠正者斥之为“多此一举”,这是非常危险的。只要属于生产中的违章行为,不管它曾有多少次侥幸,都必须坚决纠正。因为种下了“隐患”,不管“生长期”和“开花期”有多长,最后都会结下“恶果”的。
山西垣曲读者 宋平俊
重视最后一班岗
2007年第6期《最后一班岗》一文,很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虽然文章的主人翁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即将退休人员爱岗敬业和坚持纪律、原则的形象,但它从另一个方面也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要加强对临近退休人员的安全教育。
一般来说,在单位工作的人员临近退休的时候,可能会产生一些想法,有的是对单位的留恋,有的可能在考虑退休以后的新生活,在工作中思想会产生麻痹的现象。有的单位对即将退休的人员也放松了管理,在安全教育和安全监督上,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由于这两种因素的叠加,最终会使这些人员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导致安全工作不能善始善终。
江苏常州读者 曹建明
断不得的“生命线”
“鸢飞蝶舞喜翩翩,远近随心一线牵。如此时光如此地,春风送你上青天。”这是著名作家邓拓写的关于风筝的一首诗。确实,风筝放飞时,迎风翱翔,怡然自得,很是自在。但它并不是没有束缚,那就是“一线牵”。风筝之所以能够巧借风势在空中飞舞,就是靠了“一线牵”。假如没有这根线,风筝将会怎样?一则,不可能起飞;二则,即使被风吹起来,也难免再次被风吹落,重重地摔在地上,形变架散。系着风筝的那条线,正是断不得的“生命线”。
我们企业职工也有自己的“生命线”,那就是安全制度和安全规程。人人都希望能够享受自由,可又不能不接受安全这根“生命线”的束缚。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安全都如同我们手中那根美丽风筝的线,线拽得越紧,风筝就会飞得越高,飞得越自在。而随着“生命线”的放弃,则是生命的飞逝和跌落。让我们把安全制度和安全规程牢牢地当作自己的“生命线”,让安全永远与我们“一线牵”。
江苏南京读者 姚耀富
安全确认的重要性
安全确认是施工人员进入现场施工所必须进行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虽然我们在施工前都会进行安全确认,但是有很多事故却还是由于安全确认不到位而引起,给我们的身体和生命造成威胁。
我们单位有一个班组长就做得非常好。因为,我总是能亲眼看见他带领班组成员进行一项大、中、小抢修任务时,都势必自己先下到现场进行安全确认。有时候由于他的身体肥胖难以进去,比如进入压煮器罐里,入口只有不到0.5m的直径,他也会克服困难,坚持第一个进入现场确认,始终如一。在劳防用品穿戴方面,不管天气有多热,在施工现场他都不会摘下安全帽。这种工作态度,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
山西河津读者 卢 娜
更 正
1.p.77,中栏倒数第2行,“进尺”应为“进度”;
2.p.90,左栏第18行,“各散装置”应为“各散热装置”。
编辑 宁 远
(2007年第8期读者有奖评刊表见第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