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实践基地,同时也是高等院校安全防护的重点场所,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已经成为实验室建设与运行过程中的首要控制目标。因此,分析和掌握高校实验室重大危险点及危险源,特别是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的现状,并依据分析提出相应的控制对策,才能推动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
高校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现状
高校实验室使用的危险化学品种类繁多,普遍具有易燃、易爆、腐蚀性、毒性、放射性等危险特性。如理工类高校科研实验室经常使用的烟火药、推进剂和发射药等易爆品;大量高校实验室普遍使用的氢气、氦气和乙炔等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甲醇、乙醇、乙醚、苯和石油醚等易燃液体;二氯甲烷、硝基苯、硫酸二甲酯等有毒有害物品;还有各种酸类、碱类化学试剂等腐蚀品。这些危化品若未安全存放或违规操作使用,容易引发各类危化品事故,造成人员伤亡。
目前高校实验室发展迅速,实验室安全管理面临一些新问题:实验室规模扩大,人员流动性大,安全管控难度加大;新建实验室与传统实验室的更新速度快,安全规章制度建设滞后,安全管理体制不顺,从业人员安全观念不强、意识淡薄,重视科研教学,忽视安全防护,安全投入严重不足;危险化学品的废弃环节管理薄弱等,导致近年来高校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形势严峻。
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有的高校实验室未设危化品管理专责人员,或缺乏相关危化品的书面管理办法;危化品管理清单与取用记录不健全;危化品的分类及存放工作不到位;没有危化品危害标识及其安全档案资料;没有做好危化品储存的安全总量控制;使用者或管理者职务变更时未将危化品安全管理事项交接清楚;废弃危化品未做好适当分类、回收等。如2006年12月5日下午,成都中医药大学温江新校区综合实验楼化学气相实验室,由于实验人员操作不当导致氢气瓶发生爆炸,造成1名教师死亡,2名研究生受伤。
安全防护措施不足
一些高校实验室建筑结构陈旧、条件恶劣,实验室内没有足够或有效的排气设施,实验室场所(环境)本质安全度不高;有关储存、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实验室安全防护措施和个体防护设备配备不足或存在缺陷等。如2008年3月13日,东南大学老校区教学实验楼因电线短路突发大火并持续燃烧2个多小时,约10个实验室的30个房间被烧毁,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实验室里的资料、设备全部被毁,其中1间资料室存放的一位老教授收集了10多年的学术资料付之一炬,许多电脑里保存的独一无二的资料也被大火毁于一旦,损失无法估量。
也有一些实验室的化学反应装置等实验设备的安全防护措施缺乏或配置不规范,引发事故案例。如2009年10月23日下午,北京理工大学5号教学楼901实验室的厌氧培养箱在调试过程中发生气体爆炸,实验室现场5人均受伤。事故原因为调试设备所用的气体钢瓶压力出现问题,且该设备的安全防护措施缺乏,以致发生爆炸事故。
安全教育培训缺乏
有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缺少安全意识或安全知识,不知道危化品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及实验装置的安全操作方法,容易因操作不当引发事故。如2005年8月,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实验楼的一个实验室失火,原因则是学生离开实验室并未关闭电源,实验仪器因电线短路而引发火灾。
高校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措施
针对目前高校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的现状,笔者建议,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安全管理:
完善管理制度
高校实验室危化品安全工作能否做好,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是前提。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等安全管理制度,内容涵盖责任制落实、安全监管、现场管理、事故应急预案、事故调查处理等各个方面,使实验室危化品的安全管理工作有章可依、有据可循,确保安全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
落实责任体系
高校实验室应建立从校长到院系到实验室的安全责任体系,形成逐层管理、逐级负责、齐抓共管的实验室安全保障体系,校、院(系)、实验室三级管理模式,将安全管理工作分解到各级部门,落实到每个人。实验室安全负责人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要全面负责,应制定实验室安全手册,以保障实验室人员和操作者的安全。一个有效的实验室安全手册应包括危险点评估、安全操作规程、安全培训、有关水电安全、个人防护用品、废弃物处理和应急预案等。对危化品的安全管理工作,应指定专人负责、他人督查,设置使用记录和应急预案。
加强宣教培训
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是要增强每个人的安全意识,特别是对学生、新进实验室人员和换岗人员等,均应进行严格的安全教育及培训。尤其是危化品作业人员必须接受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通过安全技术考核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取得安全监管部门颁发的操作证才能上岗作业,做到100%持证上岗,并按照要求进行复审。学校下属各单位、各实验室负责人均应参加学校组织的安全培训,并进行宣传普及。实验室相关人员在进入危化品或其他相关领域工作前应阅读适用的安全手册,理解安全手册内容,书面确认已接受培训,包括执行日期。
突出重点监控
实验室要由专人负责组织对危化品等危险源进行定期检测,保证其正常安全运行。比如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和放射性工作场所应进行定期监测,配备相应的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包括防盗门、窗、入侵报警、视频监控和值班人员等,保障人员以及场所的安全;剧毒品、腐蚀性物品、低闪点危险化学品、爆炸品、实验室冰箱和超低温冰箱使用时应制定并落实严格、特殊的要求;危险化学品分类存放,相互之间保持安全距离;各种危险化学品标签必须明确无误,贮存在干燥洁净的药柜内,最好是阴暗避光的房间,及时更换陈旧失效试剂,并做好安全处理工作。
强化隐患治理
实验室要定期组织自查抽查,以便及时发现隐患问题,筹集经费进行整改,使危化品安全工作做到预防为主。包括对通风橱、局部排风罩、化学品通风储存柜、实验室全面排风系统等进排风设备进行定期检查,防止可燃气体或有害气体的生成或积聚;对危险化学品实验室安装的电气装置系统定期检查安全防护措施是否合理、有效。
深化专项管理
实验室的危化品应实行全过程管理,从购买、使用、回收、处置等环节严格管理。购买危险化学品要到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使用危化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及安全操作规范;各类危化品固、液废弃物应随时分级、分类收集,有专人专区妥善保管。
尽量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对危化品废弃物进行最终处置,将对人体或环境有害的物质分解为无毒或毒性较小的物质;委托具有处理资质的单位对废弃危化品进行销毁处理时,需在废弃试剂容器外包装上明确标示废弃试剂的主要成分、产生地点、并由产生废弃物的人员签字;废弃危化品要及时清理,不能大量囤积; 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要达到国家相关排放标准后才能排入大气,不能达标的应采取中和、吸收等适当措施,处理达标后排放;产生大量有毒气体的实验必须具备吸收或处理装置。
实验室对危化品的风险等级和防范等级应进行分析,在危害评估的基础上,按不同级别的防护要求为实验室人员选择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实验室对个人防护装备的选择、使用、维护应有明确的书面规定、程序和使用指导,并配备手套、安全鞋、实验室防护服、面部及身体防护用品、呼吸防护用品等。
做好应急预案
实验室在加强对危化品的监控和管理的同时,也要完善应急预案。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物资、装备,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演练,增强事故应急的实战能力,并根据演练情况及时修订完善预案,避免将预案停留于书面,缺乏事故处置能力。
实验室应根据危险化学品的特性,配置合理的消防设备、设施和灭火药剂。包括:火警铃、消防栓、灭火器、防火门、烟雾探测器、喷淋设备、消防给水设备、防排烟系统、应急照明及疏散指示标志、消防通道和紧急撤离通道、救生设备等。易发生火灾爆炸化学品伤害等事故的实验室的门要向易疏散的方向开启。
此外,实验室也需配置应急药箱,内放一些常用的急救用品,比如烧伤膏、杀菌小毛巾、烧伤敷料、加大创可贴、消毒纱布垫、敷料绷带、三角绷带、洗眼液、布垫与扎带、冰袋、胶带、镊子、剪刀、医用手套等。配有洗眼、喷淋或清水池等冲洗设施,以便皮肤、眼、鼻、咽喉受到危化品伤害时,当场进行简易处理。
编辑 郑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