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专题 标准 论坛 博客 问吧 《劳动保护》 《现代职业安全》

“不愧对矿工的期望就好”

——记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建设负责人周福宝
作者:本刊记者 吕楠俊 通讯员 李 曼 施心意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25日
点击数: 【字体: 打印文章

 

 

2011年1月,周福宝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二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及青年教师奖

 

  在中国矿业大学,有这样一位年轻教授,13年如一日,从事煤矿安全中的“一通三防”(即通风、防瓦斯、防灭火、防粉尘)研究,开发了经济、实用的喷浆堵漏新材料,构建了自动化、信息化、定量化的浆体制备系统,对沿空巷道进行喷浆,降低了沿空巷道向采空区的漏风率,消除煤炭自燃隐患;提出了地面钻井抽采高瓦斯突出煤层群卸压瓦斯消突技术,创新了地面钻井穿越松软突出煤层群的方法,设计了防剪切破断的新型地面钻井井身结构,实现了煤层群采动卸压期间的大流量瓦斯抽采,消除了煤层的突出危险性,为低透气性突出煤层群瓦斯难以抽采提供了一种技术解决方案;首创微细粒子封堵煤(岩)层孔(裂)隙提高瓦斯抽采率的新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揭示了瓦斯抽放负压作用场中微细粒子在孔(裂)隙内的运动机理,并成功地将这项专利成果应用在晋城、宁夏等10多个矿井,瓦斯抽放后期的浓度可提高25%~50%,平均延长瓦斯抽放期约3个月,显著改善瓦斯抽放效果。

  从最初面对矿工质疑的眼神,到今天安全工程专业建设负责人兼任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协会矿井通风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周福宝一步一个脚印。自27岁博士毕业留校工作以来,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333”人才培养计划及企业委托项目共20余项,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

坎坷从业路

  1994年,周福宝高考时第一志愿填报的是东南大学,第二志愿选择了中国矿业大学,但也没有选择安全工程专业。周福宝回忆起报考的情景说:“当时只想报考建筑或外贸等比较热门的专业,阴差阳错却拿到了矿大安全工程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就和父亲说想复读一年后重新参加高考。”周福宝的老家在南京市,那里几乎没有矿山,也不知道安全工程专业做的是什么,只有一个邻居大爷去过梅山铁矿,告诉他说矿山很苦,赚钱也不多。可是父亲希望儿子能够跳出农门,考上了大学哪有不去的道理。周福宝不忍辜负老父亲的期望,于是在家人陪同下辗转赶到了徐州报到入学。

  进了学校之后,周福宝拿到学校发的专业介绍手册,才知道安全工程专业实际上是矿山通风与安全,更是感到失落。周福宝笑着对记者说:“我们班就是典型的和尚班,30名同学全是男生。当时我就有点抵触情绪,觉得前途一片黑暗。”然而当时的采矿工程系党总支副书记谭书敏老师的一席话让周福宝心头一亮,他说:“我们采矿工程系是矿大的龙头系,是总工程师的摇篮,矿大的校长也是我们采矿系的,大家前途一片光明。”既来之,则安之。周福宝慢慢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

  1997年6月,学校推荐本硕博连读,由于勤奋好学,大学4年,周福宝的综合成绩一直处于班级第一名,也是班里唯一符合推荐条件的学生。但当时正是煤炭行业处于最低谷的时期,煤矿发不出工资,收入还不如南方打工的工人。周福宝说:“由于当时煤炭行业不景气,大学毕业时,我的第一想法就是如何跳出煤炭行业。于是我便想放弃保送的机会。”然而直到1998年毕业时,周福宝也没找到理想的工作,只好选择保送研究生。保研之后,周福宝对前途仍然是一片迷茫。随着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特别是博士阶段对煤矿的认识加深,对所从事的科研工作的熟悉,周福宝慢慢地喜欢上了安全工程专业。进入2000年,煤炭行业开始复苏,导师的科研项目逐渐变多,研究工作也有了起色。

  2003年周福宝马上就要博士毕业,是选择留校,还是出去闯荡,周福宝举棋不定。周福宝说:“有一次在办公室,我偶然看到一位副教授的工资单仅有1600多元。顿时我就对留校工作失去了兴趣。”后来,周福宝本科时的班主任刘老师,耐心地劝导说服他,“只要你有真才实学成为有名的专家,待遇不是问题,特别是留校能使你的研究工作在熟悉的环境中快速地继续发展。”听完刘老师的一番话,想起自己本科毕业时找工作的经历,周福宝深知凭着自己学的专业出去打拼并非易事,于是在导师的再三挽留下,最终决定留校发展。回忆起这段一波三折的从业经历,周福宝感慨地说:“幸亏当时选择了留校,继续从事安全科研工作,否则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

艰辛成长路程

  2003年底,宁夏白芨沟煤矿发生瓦斯爆炸,瓦斯爆炸数百次,全矿井被摧毁,工人失业。在国外,出现类似的情况,煤矿就会被废弃。但是白芨沟煤矿所采煤种是世界罕见出口欧洲、香港的优质煤炭,经济效益极好,爆炸带来的打击极其严重。矿区方面亟需恢复生产,但在严重的瓦斯爆炸面前,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王德明接下了灭火的重任,课题组承担了灭火、抑制瓦斯爆炸,恢复生产的技术研究任务。2004年初刚博士毕业的周福宝受课题组委派,来到了白芨沟煤矿,首次单独主持现场技术工作,便待在这大山深处长达一年时间。周福宝说:“我刚到矿区,就被煤矿矿长泼了一瓢凉水。”对当时的情景,周福宝记忆犹新。第一次开会时,主持人介绍周福宝说“这是中国矿业大学的周博士,新来的专家……”主持人还正说着,矿长瞅了周福宝一眼,冷冷地说道:“专家来了一批又一批,也不知道哪位才是专家。”矿长毫不留情面的冷言冷语,却激起了周福宝斗志,一定要干出一番业绩来。

  在矿区的每一天,周福宝都要随时做好应对各种突发问题的准备。为充分掌握一手材料,周福宝每天都坚持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下井。井下随时都有火灾危险,但只要是救护队下井,他就一定会跟去;矿山温度极低,时常会有暴风雪,车上不去,他和其他人一起爬上山。他每天必去调度室,给技术人员开会,部署好各种应对措施。

  经过一段时间的现场摸索,周福宝在导师王德明教授的带领下,与课题组其他成员一起为白芨沟煤矿制定了数十项火区缩封、启封及防复燃的重大方案,并成功实施,保证了白芨沟煤矿安全复产。至2004年底,白芨沟煤矿全面恢复生产。此项成果已在包括孟加拉国BARAPUKURIA煤矿在内的上百个煤矿成功应用。

  周福宝说:“我记得当时白芨沟煤矿矿长宣布灭火彻底成功时,矿工们高兴地都敲起锣打起鼓了。看着矿工们兴奋的表情,我第一尝到了专业带给我的成功的喜悦。白芨沟煤矿的项目,对我后来的科研事业发展至关重要。在现场工作的那一年,让我熟悉了煤矿生产的每个环节,知道了煤矿现场的真正的科技需求,懂得了煤矿科研的方向和最终目标,并锻炼了如何与现场技术人员沟通,也学会了在逆境中如何奋起。”

  周福宝的科研项目与宁夏有着不解之缘,2005年宁夏煤业集团乌兰煤矿高瓦斯矿井因瓦斯爆炸引起矿井着火,必须抽采瓦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乌兰煤矿已经抽采瓦斯3年,仅仅才抽掉10%。中国矿大科研组提出改变开采顺序,调整生产布局的解决方案,却遭到矿区负责人的质疑。但周福宝始终没有丝毫动摇,他让矿区划定了一块瓦斯含量大、压力高,无法开采的区域,作为自己团队的工作区。

  刚开始的时候,在地面打钻井抽瓦斯,各方面效果并不突出,项目没有明显的进展。当时周福宝每周五晚上乘火车到北京,然后再乘飞机到银川,顾不得舟车劳顿,就直奔矿区察看,向矿区汇报,修改方案,讨论分析,直至周日下午再乘飞机到北京,然后坐火车连夜赶回徐州,周一早上八点准时出现在课堂上。一位年仅29岁的博士要承担如此高强度的工作,矿区上下一片质疑。周福宝惟有把工作做得更细,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更加完善才能得到信任与支持。周福宝回忆说:“2007年8月1日,这是我最为激动的一天,这一天矿区抽出了1万多m3的瓦斯,我悬了两年的心终于可以放下。再苦再累都没有关系,只要我的努力,不愧对矿工的期望就好。”

  安全工程专业各项科研项目与矿山实际操作层面相得益彰,可与矿井打交道也经常遇到危险,周福宝就亲身经历了一次小型瓦斯爆炸。当时他正在乌兰煤矿采空区察看,突然发生爆炸。这次小规模的爆炸虽然没有造成任何损失,也让人心跳漏半拍。周福宝在回忆当时场景说:“作为一个研究人员深谙其中理论知识,知道潜在的危险,也明白如何做好保护措施,所以危险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当时明白在那个特定区域不会有大的危险才会去察看,但是遇上了这样小型的爆炸,那一瞬间心里真的很害怕。”

  从在宁夏白芨沟煤矿恶劣的环境坚守矿山,制定火区启封防复燃等重大方案,到冒着脱水的危险随身携带生理盐水深入孟加拉国的高温矿井搜集现场资料,周福宝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走遍了宁夏、神东、蔚州、华亭、盘江等全国50多个矿区,并先后赴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埃及、南非、孟加拉等国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科研。

周福宝正给本科生进行矿井通风与安全方面的双语课程教学

学科建设严中求新

  周福宝在承担科研任务的同时还担任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建设负责人,主要负责本科生的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工作的总结与检查、青年教师上岗培训指导等教学方面的工作。

  根据自身对从事煤矿安全科研所需能力的认识,周福宝倡导双语教学,提高学生对专业英语的热爱。他给学生讲授了安全工程学院的第一门双语教学课程“矿井通风与安全”,效果虽然不尽理想,但还是影响了一批学生,使他们更加注重专业英语的学习。

  自担任安全工程专业负责人以来,周福宝在塑造学生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的同时,一直致力于学科的创新性改革,投入了很大精力制定2008版大学生培养方案,压缩了大量课堂教学学时,使得大学生有更多时间从事实践工作特别是科研实践。缩减课堂学时,虽然在当时遭到很多老师不理解,但是他力排众议,坚持了下来,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周福宝还担任大学生创新计划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搞研究。在周福宝的指导下,安全工程学院2007级的本科生刘朗以矿井煤炭自燃火灾风险评价软件的研发及应用项目研究成果撰写的论文被SCI收录,开创了本科生科研创新的先河。刘朗告诉记者:“整个科研过程遇到很多问题,如果没周教授的指导,我是不可能成功的。在遇到筛选引起自燃的风险因素、提供典型矿井的数据、向SCI投稿前完善翻译等问题时,周教授就引导我去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而不是直接告诉我结果,让我受益匪浅。”

  周福宝提倡实行自我管理制度,研究生们也乐于拥有自己的财务、学术委员会和管理系统甚至出勤补助,可以在他们自己制定的规则内自由发挥。在与学生的日常相处过程中,周福宝或是严肃地指导,或是幽默诙谐地调侃,或是自然温馨地沟通,与他们亦师亦友。但周福宝对学生的学业却要求非常严格,他带的研究生,科研工作一般要从上午8点半持续到晚上23点。面对高强度的工作量,周福宝淡然地说:“安全事关人的生命,所以我们搞安全科研的要勤奋,要关注细节,要确保我们的科研成果能成功地运用到实际中,减少甚至避免事故的发生。再苦再累,对我们来说都是值得的。”

  编辑 吕楠俊

责任编辑:kerrywang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信息
  • 没有相关信息!
  • 观后心情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最新排行
    最新推荐
    论坛精华
    问吧精华
    博客精华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广告业务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劳动保护》杂志社
    电话:010-84850376-922 传真:010-84854726 主站:www.esafety.cn
    杂志:www.ldbh.com.cn 商城:www.esafetyshop.cn 安全月:www.anquanyue.cn 京ICP备11028188号
    友情提示:分辨率1024*768显示效果最佳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172号欧陆大厦B座9层《劳动保护》·易安网
    邮编: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