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2月27日,在距英国东海岸约70km处的北海海域,“海洋之玉”号正在抬升钻井平台。这天的抬升操作,是为了将“海洋之玉”移到新的井位去。这一天,钻井平台上的工作人员都十分欣喜,因为前不久“海洋之玉”在这片海域发现了天然气。这在刚刚兴起“石油热”的英国,无疑是个好消息。
改造船只发现石油
英国北海石油热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伴随而来的是无数因石油而一夜暴富的传说。为了使丰产的油井变成财富,英国各石油公司纷纷将全部身家都投资于油田开发,以换取这“黑色的黄金”。
为了进行近海勘探,英国石油公司租用了一艘名为“海洋之玉”的改造过的驳船。“海洋之玉”原本是一艘浮船,经过多次改装,最后被改装成了钻井平台。这样就必须切除1/3、约30m 的船尾,在此基础上,还焊接组装了一个约14m长的可容纳一个钻井工作舱的区域。1965年6月1日,改装工作完成后的“海洋之玉”驻扎在距离英国东海岸约70km处的北海海域,开始了它作为勘探平台的新生涯。
1965年12月中旬,“海洋之玉”号在北海海域发现了天然气。这个消息令船上的所有人都感到欣慰,这说明他们这半年多的工作没有白费。
发现天然气后,“海洋之玉”钻井队的工人们就要将钻井平台移到新的井位去,从而能够方便快捷地进行开采工作。
抬升过程发生坍塌
1965年12月27日,在井口装置的保护下,“海洋之玉”钻井平台移动工作正式开始。工作程序比较简单——工人们首先要将平台降至海平面的高度,这样就可以将它拖到新的井位,然后在新的井位处再进行抬升。抬升时首先将“海洋之玉”的10个支脚放入约24m深的海洋中,然后使用大功率气动千斤顶,通过这10个支脚将平台提升至钻井所需的高度。
工程本身并不复杂,但英国北海变幻无常的天气无形中增加了劳动强度。北海的天气,经常是刚刚还晴空万里,转眼间就可能乌云密布,暴雨倾盆,浊浪滔天。
第一阶段的抬升、下降、移位工作都很顺利,27日下午14时许,钻井队员们开始进行第二阶段的抬升。正当抬升操作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海洋之玉”突然发生了剧烈的颤动,颤动仅持续几秒钟便停止了。钻井队员观察了一会,没有发现任何问题,于是暂停了5~10min后又继续进行抬升。
这时危险突然降临,第二次抬升操作没多久,“海洋之玉”就发生了坍塌,倾斜着插进了大海!
顷刻间,“海洋之玉”的左舷就完全被损坏,导致船体前半部分与海平面齐平。各种各样的东西散落在甲板上,惊慌的人们纷纷跑向高处,试图抓住那些小舢板或气垫。但是,随着甲板逐渐倾斜,这些救命东西都滚落到一片汪洋之中。沉重的铁链、设备相互碰撞着,发出一声声巨响,刺激着人们脆弱的神经。20min后,“海洋之玉”在海面上只露出了几个支脚,整个船体都沉入了25m深的海底。
接到报警后,英国皇家海空救护队迅速赶到现场,当务之急是寻找那些幸存者并将他们解救出来。经过几个小时的连续搜索,32名船员中有19人得以生还。随后,救护队共打捞出5具尸体,另外8名遇难者遗体至今下落不明。
在随后的几天中,寻找生还者的工作始终没有停止。最后,英国官方公布——“海洋之玉”号上共有13人死亡。
致命的连接件
这起事故在英国国内掀起轩然大波,许多人认为这是一场不该发生的悲剧。英国公众和整个石油工业界都发出质疑:“海洋之玉”究竟为什么会倒塌?为什么会沉没得如此之快?遇难者为何如此之多?……
灾难发生后,英国派出事故调查组进驻北海海域,试图找出“海洋之玉”坍塌的真正原因。但是,调查组却没有让翘首以盼的公众满意——事故调查结果迟迟未能公布。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事故发生一年半后的1967年5月,调查组终于发布了事故报告。报告显示,在抬升操作中,船体的连接件出现了问题,最终导致了“海洋之玉”的倾覆。
调查组称,问题出在一个叫做“连杆”的部位。“连杆”是浮船与支脚之间的连接件,是支脚支撑甲板的重要部件。每个支脚有4个连杆,每个连杆的侧翼承担着船体最重的负荷。当一个连杆失效时,正面的剧烈敲击就会使得整个甲板下沉。这样一来,支脚也就倒塌了,钻井平台也就随之沉入了海底。调查组在调查中发现,“海洋之玉”正是由于几个连杆出现松动并且失效,引发了全部连杆的失效,因此导致了平台抬升时的瞬间倒塌。
那么,这些重要的连接件为何会松动失效呢?
调查组指出,连杆的制造方法导致了它的失效。有些连杆是用一种名为“气炬切割”的方法制造的。这一工艺会使产品表面凹凸不平,从而削弱金属的属性。和其他地区相比,北海海域浪级较大,大浪和狂浪也会使连杆结构极易产生疲劳性损坏。
导致连杆失效的另一个原因是当时的海水温度。事故发生时,“海洋之玉”所在海域的海水温度为3℃,低温的海水影响了材料的性能。该连接件的生产厂家只有在天气较为温和的中东地区操作的经验,并没有将这些连杆运用到如此低温的海域。
正是以上2个原因,最终导致了连杆的失效,酿成了事故。
被忽视的安全演习
在事故调查中,曾有幸存者向调查组抱怨,他们从未进行过有实质性内容的安全演习,管理者偶尔会组织大家进行一些象征性的安全演练活动,但是这种训练毫无意义。当这些船员们面对船体下沉时,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更不知该采取怎样的应急措施。
事故调查组认为,采油公司的管理者应该为船员提供应急训练,这是国家安全条例中规定的,但是事故调查组并没有发现采油公司在这方面的记录。
正如调查报告中所称,“如果管理者对船员们进行了必要的安全演习及培训,也许他们在面临事故时,就不会不知所措,而是有序撤离、逃生。”
模糊的调查报告
事故调查组确认连杆是事故元凶,但他们并没有就此对其他的石油钻井平台提出任何中肯的建议。因为他们认为,今后将不会再用浮船设计改造成近海钻井平台,因此同类灾难不会重演。对于这场巨大灾难的产生,调查报告并没有给出真正的答案,也没有为公众提出一个如何防止类似悲剧的良方。
事故的教训是惨痛的,但工业界仍然需要石油和天然气。在这次事故发生9个月之后,该石油公司将一架新式的钻井平台矗立在“海洋之玉”原来所处的位置上。新式钻井平台的设计和建造,把人身安全放在了第一位。在随后的几年中,随着工业界对英国北海海域的开发越来越深入,保证人身安全的措施也日臻完善。
如今的钻井平台上都配备了专用的救生船只;石油公司都建立了事故应急训练中心,所有船员都参加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训练科目,通过演练各种不测事件的场景,提高船员的应急能力。
编辑 杨 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