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辈引路 走上安全管理之路
戴基福从事安全健康方面的工作,是从大学毕业开始的。1965年,戴基福从台湾的大同大学毕业,就在思考将来要做什么。由于学的是电机工程专业,毕业后先在台湾电力公司做了一年多的电信设计,又到台湾中部的德基电厂工作。在此期间,戴基福参加并通过了政府公务员考试。戴基福的出色表现和他的电机专业特长,引起了当时的内政部劳工司安全卫生科(在台湾,当时司下面的设置为科,相当于处)科长汤兰瑞先生的注意。汤先生两次去戴基福家里找他,都因为他出差在外未见到。求贤若渴的汤先生又专门写了一封信给戴基福,说内政部非常急需电机安全专业方面的人才,希望戴基福能去内政部劳工司工作。
“我开始以为劳工司是做劳工保险方面的事情,等问过汤兰瑞先生,才知道是负责工矿安全卫生。汤先生说不懂这方面的事情没关系,只要电机方面你是内行,其他可以慢慢学,而且这个工作很有意义,可以救人。”戴基福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
汤先生作为台湾劳工安全领域的权威,非常受人尊重,他的这番话也深深打动了戴基福。1967年,戴基福辞掉了电厂的高薪工作,到劳工司报到。尽管收入比起在电厂少了一半,但是随着对工作的了解越来越深入,戴基福也慢慢喜欢上了这份工作。
恰逢机遇 起草劳动安全卫生法规
1970年,戴基福进入劳工司安全卫生及检查科工作。1974年,一直担任内政部劳工司专门委员兼安全卫生及检查科科长的汤兰瑞先生升任副司长,安全卫生及检查科科长一职由年仅31岁的戴基福接替。这一年恰逢台湾《劳工安全卫生法》通过,立法之后制定配套的劳工安全卫生相关法规,开展宣传贯彻工作,都由安全卫生及检查科负责,作为内政部最年轻的科长,戴基福也迎来了个人事业的新的起飞。
上世纪70年代,世界各先进国家纷纷在安全卫生方面单独立法。1970年,美国公布了《职业安全卫生法》,1971年日本出台《劳动安全卫生法》,紧接着是英国的《安全卫生法》。1974年,台湾制定了《劳动安全卫生法》,随后开展了大规模的安全卫生宣传教育活动。
“当时台湾的安全卫生水平较差,很多规章制度不被人们接受。”在赴各地宣传推广时,戴基福发现,高处作业安全隐患严重,工人对执行安全法规非常不理解。“比如超过2m的高处作业,按照法规规定应该首先做好安全防护,设置安全操作平台,搭好安全架,工人也要佩戴安全带。开始许多工人不同意,说才2m高,怎么可能摔得死人。对此,我们不仅是要宣传安全知识,还要从法律角度实行严格管理。”对于违章的企业,戴基福按照法律规定,要求企业在限期内(当时的规定是3个月)整改,对到期不改正的,会给予处罚。这样的做法,对于促进企业加强安全管理,加大安全投入,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现在有的企业整改行动非常迅速,一周内就能完成整改,一周后安全卫生检查人员就可以过来检查。”
经过多年的宣传教育和执法,台湾的安全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整个台湾的工矿事故相当严重,每年死亡人数达到1000多人,1966年最严重时,劳工死亡率是0.4‰。现在每年大概死亡600多人,其中交通事故占一半,真正工业企业每年死亡人数约300来人。
“以前是工人数量少,一年还要死亡1000来人,如果按现在800万劳工计算,相当于现在一年要死3200人。但是由于执行了《劳动安全卫生法》,现在降到一年死亡600多人。”对这样的成绩,戴基福感到很欣慰。他担任安全卫生及检查科科长之初,为了配合《劳动安全卫生法》的执行,组织制定配套细则30多个,奠定了台湾劳工安全卫生法制的根基。
三件大事打牢劳工安全卫生研究基础
1987年,台湾成立了劳工委员会(以下简称“劳委会”,相当于劳工部),将原有内政部劳工司职能扩大,不仅有劳工安全卫生立法与检查,还包括职业安全训练、就业等项工作。劳委会下设几个处,当了十几年科长的戴基福担任劳委会安全卫生处的处长(相当于司长一级),负责劳动安全卫生法令的宣传、教育、训练、研究。他积极推动台湾的零灾害活动,在危化品行业制定化学品危害标识,推行劳工作业场所环境测定机制,使得台湾工业安全卫生工作范畴从此确定。
5年后,戴基福调到劳动检查处当处长。这个处主要负责执法监管工作。不久,戴基福升任主任秘书(相当于部长的幕僚长),成为部长的左右手。
1995年,戴基福调任台湾劳工安全卫生研究所担任所长,一干就是8年。
8年中,戴基福从一个行政官员转变成研究人员,将一个刚刚成立3年、默默无闻的研究机构,练就成一个安全卫生研究成果在世界范围得到应用推广的专业研究机构。
“在这个研究单位比较有心得的是3件事,”戴基福回忆道,“第一是研究所大楼的建成,我们从拿到土地到建成,大概花了3年时间。大楼的落成,也算是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块研究和探讨劳工安全卫生科学的基地。”
位于台北县的劳工安全卫生研究所大楼,共有5层,安置了劳工安全组、分析检验组、劳工卫生组、劳动医学组等多个部门,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是运用科学技术,调查分析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为企业提出改进措施。在研究所大楼一层,还开设了一家劳工安全卫生展示馆,可以同时容纳150-180人参观培训,专门向各行业职工提供工作现场安全模拟操作规范和风险防范措施。还特别为学生进行安全课程教学提供现场教育和考核。在展示馆一角,还有一间3D影片放映室,运用6轴动感平台,通过风动、水汽、温度甚至气味的变化,营造火灾、爆炸等现场气氛强烈的特效动画影片, 为企业职工和学校学生进行职业安全卫生教育。
第二件事是制定规划。研究所成立初期,主要工作是进行有害物质引起的重大职业病个案调查及鉴定工作。戴基福接任所长后,即着手进行研究所长期职业安全卫生研究规划,将以职业病调查及鉴定为重点逐步转为以高危工业调查及法规建立为主,重点研究物理性及生物性危害预防对策。
“研究所早期的研究人员大多是留美、留日的学者,还有一些刚毕业的学生,都比较年轻,个个都是精兵,我带领他们工作也是一件很中意的事情。”对于这一阶段的工作,戴基福感到很有收获。他不仅带领这些人员建立了一系列职业卫生制度,鼓励研究人员与很多学校积极合作,还积极开展了一些独立的研究,研发了很多特殊的专利。如红外线监测、渔船工作的监测、通风的安全帽等等。
“在安全卫生的宣传教育方面,我们研究所重点抓住对社会公众的安全知识宣传,制作了一批宣传画册。研究所制作的《关键时刻》动画片曾荣获第十八届世界职业安全卫生大会国际安全卫生影片大赛金奖。”戴基福自己也在研究所系统地自学了生物学、毒物学、流行病学、统计学甚至社会学的课程,并多次去美国、日本进修工业安全课程。目前全所的45名研究人员中,有30多位博士,他们的研究论文,很多都在欧洲等国安全卫生的期刊、学术研讨会上发表。
第三件事,是2003年对SARS的预防。戴基福介绍说:“SARS期间,我们研究所承担了整个台湾地区的安全卫生工作,包括口罩的检测、隔离病房的检测,预防和治疗SARS的标准制定和执行,特别是对工业企业如何提供SARS预防的指引,这些都要尽快完成。刚开始,有些人口罩都戴错了,甚至连医生都不懂得SARS的防护口罩是什么样。我们就马上发布新闻,告诉大家要戴N95口罩,就是工业用口罩,只有它能够预防SARS病毒。我们还通知各媒体,电视台也每天在电视屏幕上打出字幕来,提示民众,特别是所有医生、护士都要使用N95口罩。我们还及时编印了预防SARS的手册,发给民众,详细讲述SARS的起源、传播途径、预防措施。通过研究所的紧急行动,避免了疾病的流传。”
2004年5月,刚从研究所退休的戴基福,被台湾各工业安全卫生协会成员单位推选为理监事,进而在选举理事长时获得最高票数,当选为台湾工业安全卫生协会理事长。
戴基福(右)接受“个人特殊贡献奖”的颁奖
2008年7月8日,台湾行政院劳工委员会举行“第二届国家工安奖”颁奖典礼,戴基福获得“个人特殊贡献奖”称号。
编辑 林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