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减少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我国各级政府相继发布了总体、部门和专项应急救援预案,以响应各类突发事件,从而形成了完善的救援与响应体系。
生产经营单位在各行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的规范下,也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本单位的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并定期组织实施预案的演练活动。但由于不少生产经营单位在演练活动前,没有编制演练方案或演练方案缺陷较多,导致活动未能达到检验预案的目的。因此,编制科学实用、贴近实战、可提高演练成效的事故救援演练方案,成为应急管理工作应重视的问题。
方案章节设置
一套成熟实用的演练方案,必须有清晰的章节、完善的内容,这样才能保证演练活动的顺利开展。
应急演练活动是应急预案从书面走向实战的桥梁,能够检验预案编制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也为政府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不断完善预案、提高预案的减灾功能提供了最佳途径。模拟演练并不是简单地将预案中的程序或措施通过口头或行动表现出来,而是假设事故或事件场景出现后,应急人员应当顺利有效地处置突发危害因素的行动。因此,应急预案的演练方案应以某项应急预案为基本框架,以演练人员动作节点和程序节奏为主要内容的动作脚本。
演练方案的章节是构成方案内容的骨架,为演练程序、动作提供了支撑。一份演练方案要由全面的章节构成:演练的具体目的;演练类型、规模与响应级别;假设目标和模拟事故与演练时间;参演人员构成及其职责;演练准备与演练过程;相关说明等。
方案主要内容
演练方案的内容是成功进行演练的关键,内容的缺陷或偏差会导致演练组织者的目的不能顺利实现,因此方案内容设置至关重要。演练方案中各章节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演练的目的
在应急管理体系中,应急预案的类别、级别是不同的。在生产经营单位中,分别建立了总体预案、专项预案以及现场预案。进行演练时,一并将所有预案一起实施是不可能的,只能择其中一两项来进行,每个项次的演练都有不同的具体目的。因此方案首先要规定某项演练的具体目的,为演练活动指明总体目标。
2.演练类型、规模与响应级别
明确演练类型。预案的演练类型分为桌面演练、功能演练和全面演练3种类型。演练活动应遵循由简及繁、循序渐进的方式从桌面演练开始,逐步推进为全面演练;由口述场景演练,逐步推进为动作行动演练。
明确演练规模与响应级别。无论是政府制定的预案,还是企业制定的预案,都规定了突发事件后应急响应的级别,级别越高影响范围越大,演练规模也就越大。在演练方案中,应当明确参与人员是单部门参加还是多部门参加;演练是否需要上级或外部给予响应或支持。例如:火灾事故应急救援实战过程中,是否需要单位外部的消防资源给予响应配合,应在方案中明确出来。
3.假设目标和模拟事故与演练时间
尽管各生产经营单位属于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规模,但都会存在一些风险和隐患,部分单位还存在GB 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中标注的重大危险源。根据要求,存在重大危险源的企业,每年都应对重大危险源应急预案进行演练。因此,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首先根据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的结果,筛选确定适宜的危险点作为演练的假设目标与类别。其次,根据自然季节确定以季节性灾害为假设目标的演练,以使方案具有针对性。例如:在雷雨多发季节前,就应对雷击引发的次生事故预案进行演练。
确定演练的具体时间时,首先应充分考虑各类参演人员参加演练的时段不影响自身的工作;其次应尽量避免过多干扰居民生活、社会道路交通。演练方案中明确演练启动时间是必需的要素,但是在演练前应当对参与演练的行动人员保密,以真实地反映行动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4.参演人员构成及其功能、职责
为了达到演练的目的,在演练行动中,需要各类参演人员,即应急行动人员、进程控制人员、评价人员、模拟人员、观摩人员等等的协调、配合,才能完成预案规定的程序或动作。参演人员需要对演练进程和关键动作进行记录,才能得出对预案文本和演练行动的评价结论。因此在演练方案中,应明确各参演人员的类别、数量及其职责。
应急行动人员是根据模拟场景和紧急情况作出反应,执行应急预案中预定程序或动作的人员。由预案中规定的现场指挥、现场救援、应急通信、物资支援等类人员构成。
演练进程控制人员是管理并设置场景,控制演练行动节奏,监护行动人员的安全,指挥解决现场出现问题的人员,承担现场导演的职责。在演练中,控制人员应确保应急预案规定的程序或动作得到充分演示,确保演练活动对于演练人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通过“演”的手段达到“练”的目的。由于演练进程控制人员是关系演练能否成功的关键人员,所以应当由熟悉应急预案、掌握演练方案的人员担任。
评价人员在演练行动中的工作是观察行动人员和模拟人员的行动,并记录演练的详细经过,如:时间、地点、人物、出现的事件、行动是否有效等。在演练过程中,评价人员不应干涉演练人员执行的具体任务,应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作出记录,便于在演练效果评价时点评演练过程并出具演练报告。为了能够便捷地进行记录,评价人员应事先根据预案和演练方案设计制作评价记录表,以便记录各个事件或动作。进行规模较大的功能演练或全面演练前,评价人员还应当对不同的行动人员进行分工评价,以确保对演练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模拟人员是演练场景中,与应急行动人员相互作用的人员。其主要功能是:模拟事故场景中的人员(负伤者、干扰者等)、外部救援机构的人员、围观人员、自愿行动的志愿者等。模拟人员的设置应当与场景设置相统一,其现场动作越逼真,就越能够检验出应急行动人员现场处置能力的水平。
外部观摩人员一般由政府应急管理机构的人员、企业上级机关的领导、应急管理专家、友邻企业或附近居民的代表构成。对于生产经营单位内部来说,各级领导、相关部门的人员都可构成演练观摩人员,不同类别和规模的演练可邀请不同的观摩人员参与。观摩人员到场实地观摩演练过程,是一个关键环节,因为作为外部人员的评价意见缺少感情色彩,具有客观性,且外部专业管理人员和专家的指导对提升本单位的应急管理水平作用明显,同时演练单位还可以借此机会向政府、上级部门、友邻单位、附近居民展示本单位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
5.演练准备与演练过程
演练准备与演练过程是方案中的重点章节,是演练方案的重心,各种类型、规模的演练都应事先做好详细的准备工作,具体内容见表1。
由于在应急救援预案中,一般只对应急措施进行了规定,而没有对潜在事故的场景进行详细描述。因此演练设计人员在策划演练过程时,还应设想事发具体部位、破坏程度、伤亡情况、人员受困情况等场景,并设计编排何时推出场景以及场景出现的顺序,以便训练并检验应急行动人员的临场处置能力。最后,还可以通过应急人员对模拟场景的处置状况,检验应急救援预案是否存在缺陷。
相关说明属于演练方案的附录内容,用以说明演练方案的细节。主要包括:演练现场示意图、演练费用预算、聘请外部人员名单、风险评估及控制措施等。
由上可知,演练方案是演练策划人员依据预案和假设的事故场景编制的“演习剧本”,目的是为了检验和锻炼提高应急人员应对生产安全事故的现场处置能力,并通过潜在的事故场景模拟事故在发生或发展阶段出现的景象,以贴近实战的方式对生产安全事故预案进行演练。因此,演练方案是预案由文本转为行动必不可少的过渡性文件,只有完善的演练方案,才能指导和掌控预案演练行动顺利并有效实施。
编辑 杨 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