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专题 标准 论坛 博客 问吧 《劳动保护》 《现代职业安全》

做职业健康管理工程师

作者:本刊记者 宁丙文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0年07月07日
点击数: 【字体: 打印文章

  “一个大型国有企业的三级甲等医院,拿出相当一部分力量从事职业健康技术服务工作,是由我们医院的发展定位所决定的。”中国石油中心医院院长兼中国石油集团石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姜杉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开门见山地说,“我们中心作为中国石油的职业病防治机构,列入中国石油中心医院的序列,业务上接受中国石油安全环保部指导。中国石油中心医院的呼吸科、耳鼻喉科、血液病科、神经内科、心理科及临床检验室等专业科室则为中心的职业病临床部。”

针对企业特点提供职业卫生技术支持

  中国石油集团石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具有国有全资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具有职业病危害评价与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国家甲级资质、职业健康体检资质,主要承担中国石油集团职业卫生技术支持、建设项目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等工作,目前已发展为集预防、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

  根据中国石油快速发展需求,该中心率先在国内实现了工程项目职业健康服务无空白区。作为国家卫生部甲级资质技术服务机构,在项目设计阶段开展职业病危害预评价、项目施工期间开展健康管理与服务、项目竣工期间开展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项目运行期间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这种“一条龙”服务,在国内还是首创。

  提起施工期间职业健康管理与服务工作,姜杉院长显得非常内行。据他介绍,自2000年至2009年期间,中心先后承担了国内涩宁兰管道工程、兰成渝管道工程、西气东输等十几个国家重点工程施工期间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同时先后开展了中国石油在苏丹、利比亚、哈萨克斯坦、印度等国家工程项目职业健康管理与服务工作。姜杉院长以“西气东输”为例,介绍了野外施工职业健康管理的相关工作。

  “西气东输”是从新疆塔里木到上海长江三角洲的输气工程,途经9个省区。在施工的过程中,员工不仅要穿越新疆、甘肃的鼠疫疫源地,还要穿越江南水乡的血吸虫疫源地,沿途还有“艾滋病”发病区域的威胁,同时施工过程也经历了“非典”考验。地域性的传染病、地方病、多发病等,均可能危害员工的健康。

  说起鼠疫,姜杉院长讲了一件看似玩笑却很危险的事情:“涩宁兰线的沙漠地区有一个鼠间鼠疫流行区,那里有一种动物叫旱獭。旱獭的肉很鲜美,皮毛质量也不错。在那里施工的个别工人一开始就捉旱獭吃,并将皮毛带回去。但让工人没有想到的是,旱獭身上有一种跳蚤,可以携带鼠疫杆菌。虽然这看似一件闹着玩的小事,却可能会导致鼠疫的传播。我们立即派专人去管理这件事,并下发文件禁止吃旱獭。”

  中心技术总监王宝河是卫生部职业卫生专家库成员,多年从事石油产业职业健康管理工作。他说,在工程的可研阶段,职业卫生技术人员就开始介入论证工作了。在施工前,中心派职业卫生专业人员对施工经过区域的地质地貌、水文气象、风俗习惯、饮食卫生、营地选址以及传染病、地方病、常见病发生情况进行考察,识别、评价职业健康风险因素。在施工期间,派职业卫生专业人员到施工一线,承担职业卫生工作检查与监督、培训与技术指导、定期审核等工作。总之,从项目的可研、论证、预评、控评、投产验收以及生产开工等环节,他们都会全程提供健康风险控制措施等职业卫生方面的技术服务。

  中国石油的合作伙伴多在非洲、东南亚、中亚地区,许多国家的发展水平较低,员工的饮食与饮水卫生、营地卫生、特殊的传染病与地方病的问题十分突出。比如苏丹地区有登革热,乌兹别克斯坦为鼠疫的疫源地,哈萨克斯坦还有霍乱、疟疾、伤寒等。王宝河总监边介绍着,边从身后的书柜里抽出了一本《中缅管道工程缅甸境内职业健康考察报告》。这本厚达40页的报告,对缅甸境内传染病和地方病的发病情况、食源性疾病风险、特殊职业病危害、施工营地建设及健康风险、医疗资源分布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职业健康风险的控制措施。

  王宝河总监指着这本2009年6月完成的报告对记者说:“在中缅管道工程项目考察期间,我们前期去了4次。当地的自然环境很恶劣,各种传染病很多,蛇也很多。当地的医疗水平很不发达,连抗蛇毒血清都采取配给制,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要求,而施工过程中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根本不能提供,都得由我们来做。我们现在已经能够做到在国内指挥,在国外开展预防和治疗工作。”

野外、海外项目的健康管理

在印度施工现场,中印工作人员合影

  中国石油中心医院过去也曾有根据企业施工要求派出医疗队开展单纯医疗服务的做法,但是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初级做法。1997年,在陕京线输气管道项目建设期间,中心医院派出由预防、临床、卫生管理专家组成的医疗队,在野外作业施工企业中开展职业健康和疾病预防控制服务。他们一方面开展现场医疗服务,另一方面开展包括饮食卫生、环境卫生、职业卫生、饮水卫生、心理卫生以及传染病、地方病和常见病的全线调查,同时搜集野外施工作业的职业健康现状和员工相关疾病的分布情况,将职业病防治工作与工程管理融为了一体。

  姜杉院长介绍:“这种做法的雏形是1997年陕京线施工时期,当时就有了初步的思路。而正式提出是在2000年涩宁兰线施工时期,从此基本固化了这种工作方法。而2002年‘西气东输’工程施工时期,可以看作这种方法的发展完备阶段。在‘西气东输’管道工程施工期间,我们派了5个监督组,全程进行职业卫生工作检查与监督、提供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我们当时提出,我们不仅做‘随队医生’,更要做‘职业健康管理工程师’。我们是作为甲方HSE部门的成员,代表甲方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职业健康管理。”

  王宝河总监将现场职业健康管理人员比喻为“动物管理员”。他说:“我们国外的工程项目基本是在第三世界国家,卫生条件比较差,这使传染病对员工的威胁很严重。在印度、缅甸、苏丹这些国家,传染病防不胜防。工地的一些蚊子、苍蝇等传染病的虫媒更是我们控制不了的,一个小的施工队很难解决大环境问题。怎么办?我们就将当地的传染病当作会伤人的‘野生动物’,施工工人看作是‘游客’,而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就相当于‘动物管理员’。在野生动物园,是不能圈养老虎、狮子的,只能将游客圈起来。所以,我们会从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切断传染源,将工人像罐头瓶一样严实地包起来,保护起来。”

  姜杉院长很自豪地说:“最多时我们有十几个监督组在国内外的施工现场进行健康管理工作。截至目前,我们先后派出上百名医疗卫生人员为涩宁兰、兰成渝、西气东输一线、科威特、苏丹、印度等30多项国内外重点管道、炼化工程承担了野外施工健康管理工作,填补了大人群野外施工健康保障的空白。我们所有参与健康管理的工程项目无重大健康损害事件发生,无一起因健康损害导致停工停产事故发生。”

职业健康心理疏导

  由于石油企业工作的特点,员工长时间在国内外边远、无人的地区工作,远离家庭;作业人员流动性大,作业点不断变动;野外饮食、野外饮水、营地卫生等生活条件差;海外社会政治、生活环境、文化习俗、气候条件、传染病等,对员工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极大影响。

  姜杉院长说,他们的员工在海外施工,生活和工作的空间很窄。他们那里的一个副院长前一段时间带队去尼日尔和乍得做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看到了海外员工的真实生活现状。由于涉及人身安全问题,这里的员工生活范围突然变得极为狭小。在一个不大的院子里,中国员工包了一栋楼作为宿舍。早晨,员工们洗嗽之后,就开始围着楼转圈来锻炼身体,一直转到吃早饭。吃完早饭,就坐车去施工现场。施工现场周围都插上了旗子,员工在里面干活,不许越线出去。收工之后,回来洗嗽一下,继续围着楼转圈。吃完晚饭后,看看电视或者聊聊天、打打牌,睡觉。第二天接着重复前一天的生活。在国内施工,员工的生活环境也好不到哪里去。新疆喀什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第三大移动沙丘,它的中心叫塔中。离塔中几十千米的地方,中国石油有一个钻井的施工点。那个地方的地形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根本分不清东南西北。他们的基地用宿营车和施工车辆围了一圈,如果在发生沙尘暴的天气中员工擅自出去,就会因迷路而很难再回到施工的基地。

  姜杉院长感慨地说,不管是在国外还是国内施工,员工们成年累月地在那样的环境下工作、生活,心理容易出现负情绪化反应,往往表现出急躁或淡漠的情绪。根据中心医院的体检情况,约有5%-7%的员工存在各种心理异常问题。因此,他们医院的精神卫生科还兼着中心心理卫生部的工作,为员工提供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务,如个体咨询、心理测评、危机干预等。此外,中心还采取心理讲座、现场咨询、电话辅导等方式,帮助员工疏导情绪和缓解压力。还有一种效果比较好的方法,他们把员工家里的情况通过录像的形式带回施工一线,再把员工在海外的工作与生活情况传回来,尽量使员工与家庭保持了解、沟通,化解其负情绪化反应。

科研成果填补空白

  中心质量总监张宝林也是卫生部职业卫生专家库成员,在石油系统工作了30多年。他说,中心主要结合生产实际开展一些科研工作。石油企业点多、面广、线长,专业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相对比较少,要想依据国家的法律规定与规范,对各个尘毒场所进行检测,很难达到要求。为解决检测覆盖率的问题,他们开展了“直读仪器快速检测”项目的研究,用快速检测(便携式检测仪器 )代替那些原始的检测方法,即节省人力物力,还可节约开支。新的方法便于操作和推广,一线工人很容易掌握和运用。

  与石油企业工人的职业健康关系密切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产能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添加剂和辅助材料的危害研究。在石油行业,不管是上游还是下游,都会使用一些添加剂和辅助材料。这些添加剂和辅助材料对人体的危害比较大,毒性也很大。现在中石油的各个大的油田,已经陆续有病例发生和报告,但确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还不知道,病理与机理就更不清楚了,这是一线工人亟待解决的困难。而国家目前对一些添加剂既没有检测方法,也没有限值。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目前也处于空白状态。现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在购买这些产品的时候,经销商为保守商业秘密,不给提供物质名称、成分等相关资料,为职业病的预防与科研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他们正在和某大学的公共卫生学院合作,争取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对于中心的未来发展,姜杉院长认为,他们中心目前的工作模式其实就是一个职业病防治院的架构。但在发展中,也遇到一些需要国家政策进行支持的问题。比如,目前我国社会的职业病防治资源严重不足,企业所属的大型综合医院和职业病防治机构,如果能列入国家区域规划,并给设立医院和职业病防治机构的企业一定的政策支持,这些优良资源将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不仅符合当前中国的国情,也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编辑 宁 远

责任编辑:kerrywang




相关信息
  • 没有相关信息!
  • 观后心情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最新排行
    最新推荐
    论坛精华
    问吧精华
    博客精华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广告业务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劳动保护》杂志社
    电话:010-84850376-922 传真:010-84854726 主站:www.esafety.cn
    杂志:www.ldbh.com.cn 商城:www.esafetyshop.cn 安全月:www.anquanyue.cn 京ICP备11028188号
    友情提示:分辨率1024*768显示效果最佳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172号欧陆大厦B座9层《劳动保护》·易安网
    邮编: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