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新中国的煤炭工业也走过不同寻常的成长道路。在推进祖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煤炭工业始终起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在支撑共和国雄伟大厦的基石上,凝聚着700万名煤炭职工的心血、汗水和智慧。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但是建国初期,全国的煤炭产量也就是3000多万吨。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要由能够提供多少煤炭来决定。那时在周恩来总理的办公桌上,每天都摆放着当日全国的煤炭产量表。正是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及亲切关怀下,煤炭工业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煤炭工业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自1989年闯过年产10亿吨大关之后,继续以年增亿吨的速度前进,到2008年已达到27.2亿吨,2009年将要达到28亿吨以上,比建国初期增长90倍。
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给煤矿安全生产提出一系列挑战,也促使其发生一系列变革。因为我国的煤层赋存条件复杂,煤矿“五大灾害”(水、火、瓦斯、煤尘、顶板)俱全,矿工的生命安全时刻受到死神的威胁。“井下阎王殿,出煤拿命换。”这首流传在解放前煤矿工人中的民谣,深刻揭示出旧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的状况。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及时提出“安全第一”的方针,通过改革煤炭开采工艺和支护方式,推行正规循环作业,建立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严格安全操作规程,实行职工民主管理,促使煤矿的安全状况不断得到改善。尽管1958年“大跃进”和“文革”10年动乱,使煤矿的安全管理遭到严重的冲击,但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拨乱反正和一系列的治理整顿,煤矿的安全生产秩序逐步恢复,事故高发频发的态势有所控制。
2000年,国务院率先在煤矿安全生产上实行国家监察的制度,建立了垂直管理的煤矿安全监察体制,制定颁布了一系列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对事故重灾区的众多小煤矿进行清理、整顿、关闭,对号称“第一杀手”的井下瓦斯进行集中治理。同时,采取必要的扶持政策,加大煤矿安全投入,完善安全设施设备,加快安全技术改造,加强安全基础管理,推进安全文化建设。通过艰苦努力,煤矿安全生产状况呈现总体稳定、趋向好转的发展态势。从2003年以来,煤矿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逐年大幅度下降,煤炭百万吨死亡率由2002年的4.7降到2008年的1.18,2009年上半年又降到0.9。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的明显好转,为煤炭工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的总体稳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0年风风雨雨,我国已经初步改变了煤矿的落后面貌,也打下了煤矿安全生产的根基。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重特大事故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我们必须慎言成绩,切不可盲目乐观。要警示高悬,警钟常鸣,坚持不懈地把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抓下去。要继续深化煤矿两个攻坚战,强化基层基础管理,加强质量标准化建设,加快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加大监察执法力度,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的明显好转,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