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原子能院)主要从事低能核物理研究、核与放射 化学、反应堆工程、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等核科研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工作。原子能院涉及危险化学品使用的领域主要包括化学分析、药品配制、锅炉软化水达标化验、污水水质化验、金属焊接、金属表面处理、喷漆、钠工艺研究以及未来快堆运行冷却等。院内有化学分析实验室、喷漆车间、核级钠储罐、危化品库等危化品使用和储存场所,涉及采购、运输、使用、储存、处置等多个环节,且使用量较大。所以,危化品的安全管理是原子能院安全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近5年来,原子能院结合实际特点,针对危化品管理存在的安全隐患与问题,从教育经常化、过程规范化、档案动态化、应急体系化4个方面着手,提高了危化品的安全管理水平,5年来未发生过一起危化品安全事故。
教育经常化
原子能院在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中,注重对危化品从业人员与管理人员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教育与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组织开展全院人员参加的法律法规宣贯、危化品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的普及性培训;在现场安全检查中,查看培训档案,掌握相关人员受教育情况;要求各二级单位结合危化品操作人员岗位职责和内容,对其进行上岗前培训和岗位中的操作技能、应急救援培训。
在每年的“安全生产月”、中核集团“4·6安全生产日”等活动中,原子能院利用内部的局域网、电视台宣传危化品规章制度,播放危化品事故警示教育片;开展单位间管理经验交流和现场政策法规咨询等活动。
过程规范化
原子能院对危化品的过程规范化管理是通过“纵横结合,横向到边、纵向到 底”的方式实现的。
纵向过程控制管理是指,原子能院建有符合国家相关法律及地方标准要求的危化品管理中心,由危化品管理中心对全院危化品进行集中仓储管理。对采购、运输、储存、保管、发放、调配、回收、处理实行统一管理,这样既能降低管理成本、减少人员和资金浪费,还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安全风险,实现对危化品各环节的有效控制。
横向过程控制管理是指,针对危化品使用、储存部位的风险等级不同,原子能院对危化品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将危化品使用、储存部位分为重点部位和其他部位两类,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对重点部位的重点活动由院级实时关注,二级单位实行滚动报告制度;其他部位由院级定期检查,二级单位自主管理,实行定期报告制度。采取这种有侧重和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一方面提高了院级危化品管理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有效地调动和发挥了二级单位危化品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和管理水平。例如,原子能院的钠冷堆需要采用液态金属钠作为堆运行冷却剂,钠是遇湿易燃物品,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由于核级钠的灌装次数多,且钠储量较大,所以防止钠泄漏,避免其与水和水蒸汽接触发生剧烈反应,是原子能院危化品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对此,原子能院采取了定期进行专项或综合性安全检查;灌装、制备操作时现场监督与应急准备相结合;组织制订专项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习;实行钠车进院、离院书面报告、钠储量滚动报告等管理措施。由于措施得当,原子能院在核级钠灌装任务中未发生一起危化品事故,为中国实验快堆项目的顺利实施起到了保障作用。
档案动态化
内容翔实、动态有效的基础数据档案是做好危化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工具。原子能院在梳理国家危化品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技术标准,明确管理要求的基础上,建立了危化品的“两个档案”,即危化品管理的基础管理档案和现场管理档案。基础管理档案包括规章制度、人员培训及应急预案等内容;现场管理档案包括危化品种类和数量等基本信息,以及使用、储存部位等内容。为了实现档案的动态管理,原子能院在工作中通过现场检查、过程控制等方式,对档案的内容进行实时更新,有效地保证了危化品档案的动态有效性。“两个档案”内容及动态实现方式如图1所示。
应急体系化
原子能院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体系由《核与辐射应急预案》《工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其他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等)3部分组成。危化品应急预案属于工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针对危化品的重点部位和活动,原子能院组织各二级单位编制了《危化品库应急预案》《快堆碱金属应急预案》《钠工艺室钠火事故应急预案》《钠钾合金事故应急预案》《电磁泵特性试验钠回路消防应急预案》等5个危化品专项应急预案,并根据这些部位和活动易发生的事故类型开展了6次应急演习,使危化品操作人员熟练掌握了危化品事故的正确处理方法,提高了突发事故应变及处置能力。
编辑 王 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