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劳所所长——发展是第一位的
1984年,丁辉从清华大学毕业以后,到北京市劳动保护研究所读安全技术工程学专业研究生。丁辉认为,国家的劳动保护事业会有很好的发展,特别是劳动保护的内涵很深、外延很广,将来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北京市劳保所能够授予安全技术工程学专业研究生学位,具有稀缺性。从那时起,丁辉对劳动保护事业的兴趣越来越浓。取得安全专业硕士学位后,他继续留在北京市劳保所,直到1992年去丹麦技术大学留学。他回国后又义无反顾地回到北京市劳保所,很快参与了一批课题研究,成为研究所的业务骨干。
1994年,带着领导的信任,全所科技人员的支持,33岁的丁辉担任了北京市劳保所所长,一干就是11年。跟他同期学习安全工程的研究生,大多数相继离开这个行业,丁辉却一直在这个行业中奋力拼博。
1994年,正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的一年,科技事业也在进行深化改革。上任伊始,丁辉最关心的就是两件事,一是生存问题。北劳所不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200多人如何生存,给了丁辉很大的压力。他意识到,首先要让研究所生存好,才能为社会、政府、劳动者做出贡献。二是发展定位问题。丁辉担任所长后,一直寻找北劳所在北京的和国家的位置,继续发挥曾经在中央科研单位的科研影响,充分利用首都的优势,在国内办成一流的、有特色的研究机构,在市场上开辟自己新的天地。
为此,丁辉一方面向当时劳动部有关部门的领导呼吁给予更多的指导和支持;另一方面,带领全所科技人员进入市场、进入社会开展劳动保护相关方面竞争性的研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转让。
丁辉认为,劳动保护、安全科学不像物理、数学、化学这些科学,研究物质、自然现象,它是在人与自然之间解决安全问题的科学。具体来说,它是解决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全”以及劳动者与社会的心理上的“安”的问题。“安”是对人的心理、生理上的一种影响。解决安全问题,既要解决“全”的问题,也要解决“安”的问题。劳动保护作为综合科学,是有益于安全的科学,有着强烈的政府需求、社会需求和劳动者需求。作为安全科技工作者,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就是满足现实需求,即政治和经济的要求;另外,凡是从事有益于科学的安全科技人员,还要具备基本的创新精神,还要掌握基本的创新要素去实现创新。创新,成为丁辉主持北京劳保所的工作要求之一。他常向科研人员谈起,社会在发展,人的健康需求也在与日俱增,对安全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随时都会面对新的问题,面临新的挑战:比如劳保用品的技术含量、质量要求,会随着劳动者的需求而提高;作业环境中的安全标准都在与国际高标准接轨,这都需要科技人员保持持续的创新性。近年来,丁辉以身作则,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参加者,从事国家科技项目、国家有关部委、北京市的科研开发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70篇,获专利7项;出版著作4部,研究项目获省部级科技奖10项。
经过改革与发展,北京市劳保所大踏步进入到全面发展时期。到2006年,全所年收入达到8000万元左右,既赢得了广泛的社会效益,也使全所发展有了一个较好的经济基础,北京市劳保所成为北京市科研单位中效益比较好的院所之一,在国家安全科学技术领域已具有较大的影响。
现在的北劳所正在针对新时期国家安全生产的形势和特点,开展重大的课题攻关项目,来满足国家政治、经济和谐稳定发展的需求。例如,对危险化学品信息技术决策的支持系统、对密集性人员场所的应急疏散、对劳动者个体防护的现代器具的研发等等。
北京市劳保所近年来承担起许多与公共安全相关的科研攻关工作。对于目前全社会给予越来越多关注的公共安全问题,丁辉认为,公共安全就是解决在公共环境中人与环境的安全问题。它包括两个层面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人类可以预知的,当人们可预知一个东西的时候,它就不可怕;但人们对于不可预知的风险,就要不断通过预测、预警,做好应对准备。几乎所有的事故灾难,都可以通过技术、管理手段加以预防,将风险和损失降到最低。我国现在的生产安全事故多发的原因主要在于管理的问题和投入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人员要重点从事一些与本质安全相关的科学技术的研究,要加强研制适合我国社会发展需求的劳动防护的装备、用品,还要围绕保护劳动者的法律法规、信息技术的需求进行研究。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安全领域研究任务的要求,丁辉深感我国从事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领域科学研究工作者队伍远远不够,急需补充更多的新鲜血液。
学习型专家——多重视角看安全
丁辉对“劳动保护”这个名词情有独钟,一是这个词更含有以人为本的意思,即对劳动者的保护,对劳动资料的保护;二是从现代生产力的角度上,它体现出现代管理、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的保护的重要性;三是从广义上讲,职业安全与劳动保护,也是人类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1984年进入北京市劳保所学习,直到2006年担任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丁辉与劳动保护科研结下了不解之缘。对于劳动保护与安全生产之间的关系,丁辉认为,劳动保护是维护劳动者整体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保护既是对劳动群体的保护,也是对一个具体的劳动者个体的保护。劳动保护强调劳动者安全和劳动生产的统一。没有对劳动者的安全防护,安全生产无从谈起。任何威胁劳动者安全,有害劳动者健康的生产作业都必须给予针对性的劳动保护措施。
在实际工作中,安全生产的内容既包含保护劳动者的内容,又包括保护财产安全的内容,安全生产与劳动保护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可分割、相辅相成。劳动保护是依靠科学技术和管理,采取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消除生产过程中危及人身安全和健康的不良环境、不安全设备和设施、不安全行为,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劳动保护是安全生产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安全生产的目的。劳动保护又贯穿安全生产的全过程,做好劳动保护,是安全生产的重要条件和保障。强调劳动者为本,促进劳动安全文化的形成,促进劳动者安全意识的提升。针对弱势群体的高危职业的劳动保护,更加彰显 “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实现安全生产,必须要劳动保护,要求企业必须依照国家有关安全标准包括职业卫生标准组织生产活动,为从业人员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和职业危害防护用品。否则,从业人员的生命健康必将受到损害,且容易导致事故。
近些年,各地纷纷将以劳动保护冠名的机构改名,丁辉却认为北京市劳保所的名称不必改变,要把精力更多地放在研究劳动保护的深度和广度,内涵和外延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怎样带领着北京市劳保所,研究解决出现的新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办法上。丁辉出访过许多国家,有着较好的国际合作背景。他认为,劳动保护工作,是个细节工作问题,安全的问题很多,要一个一个地解决,并且要系统地解决。国外在劳动保护工作上做得非常细,非常人性化,比如在丹麦,它有一整套听力保护计划,从助听器,一直到个体防护措施都做得非常细致、周到。现在整个世界都非常看好中国,这么大的人力资源,这么大的市场,所以我们从事劳动安全、劳动保护工作的人,不能让人家在这方面看扁我们,挑出我们的毛病,觉得我们是在牺牲人的价值来快速发展经济。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研究,提高解决安全领域的细节问题和新问题的能力。
关于劳动保护科技工作者要学习研究的内容,丁辉颇有体会。他认为,不仅仅是应该进行自己所从事研究的领域的专业学习,还要学点儿管理知识。这要从丁辉在英国学习半年战略管理说起。他发现,现在很多管理方面的知识都涉及安全问题,战略管理当中涉及到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安全。从管理上强调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强调的是安全生产、安全发展。丁辉在英国学习的内容有专门讲到风险评估、项目管理的课程。其中的项目管理课程,就讲到要完成一个项目,应该怎么开头、结尾,中间的安全问题如何重视,怎样排除风险。由此,丁辉感到,现代管理中很多价值观就是跟安全结合在一起的,这些内容在中国同样需要。但是在中国从管理科学角度看安全、研究安全的人太少了。一些大学的公共管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开展安全管理方面的研究十分必要。丁辉呼吁从事劳动保护科学技术的人员,以及生产车间主任、矿长、安全科长等,都要学点儿管理科学知识,用安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对安全生产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管理。
为奥运安全做点儿事——研究新起点
作为一名安全专家,当前,丁辉正在从事有关风险评估、动态预警、综合防控体系效能评估、大型社会活动事故预防与控制对策的研究,以及公共安全科技资源整合及其技术体系的建立的研究;他多次主持或参加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应急预案制订,人员应急疏散方案设计;参加有关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的风险评估工作;从事基层应急预案的研究和应急预案的快速生成技术研究;进行北京市地铁安全评价;参与世界园艺博览会事故预防与控制方案等等。
在丁辉的眼中,今天的北京,人口众多,现代化,财富集中,奥运契机带来大量的建设。这个城市的安全生产和城市的安全生活紧密相连。因此,整个社会都应该关心安全生产,关注由事故灾难引发的突发事件,关注由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引发的事故灾难的问题。丁辉认为,一个大城市的安全生产问题,更多的是要强调对它的控制力和承受力。北京作为首都,更要加强对安全生产的控制力,这个控制力绝不仅是政府的,更多还在于企业,安全是社会和企业共同的责任。企业要履行社会责任,社会要关注企业的一举一动。
2008年,北京要举办奥运会。作为安全专家,又担任北京市科研院院长,丁辉领导着30个研究所,其中,有数百名科技人员都在从事与安全科技相关的工作。目前,丁辉最关注的是,在奥运决胜之年,如何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带领他的团队,为奥运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
编辑 林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