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分级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监督和考核等动态管理领域。职业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是政府监管部门运用危害性评估的方法,将企业职业病危害程度进行分级,然后根据不同级别,确定相应的监督监测频率的一种监管方法。自2005年开始,苏州工业园区对职业卫生量化分级管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年来的实践证明,实施量化分级管理对提高职业卫生监管水平和效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职业卫生
量化分级管理的方法
苏州工业园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职业卫生经常性监督的量化分级管理办法。首先,从影响企业职业病危害程度的4个要素分别进行量化测评,然后综合分析量化测评结果,确定企业职业病危害性级别,根据危害性级别,确定职业卫生监督监测频率,实施分级管理。
(一) 量化测评
根据职业卫生监督管理理论、法律要求及管理工作实践,确立量化测评的4个要素为: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严重程度,企业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和防治措施的有效性,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水平,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接触人数。
1. 职业病危害因素严重程度的测评
依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严重和一般两类。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可能产生放射性职业病的因素;在《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85)中危害程度为“高度和极度危害”的化学物质;含游离二氧化硅10%以上的粉尘;石棉纤维;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严重职业危害因素。一般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除上述以外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2. 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和防治措施有效性的测评
依据职业病防治相关法律、规范、标准的要求,设计量化测评表,对职业卫生经常性监督内容进行量化评分,得出测评结论,满分为100分。其中,85分以上者为良好;60~85分者为一般;60分以下者为不合格。
量化评分主要内容包括:防治制度和组织网络,作业场所职业卫生条件,劳动者的安全健康,职业卫生培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告知和警示,原辅材料及设备产品要求,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处理等7大类。
3.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水平的测评
根据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测结果,作业点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为100%者为良好;合格率在90%~100%者为一般;在90%以下或未检测者为不合格。
4. 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数
根据《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中对事故严重程度的划分,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接触人数在10人以下者为“少量接触”;10~50人者为“中等接触”;50人以上者为“大量接触”。
(二) 危害性级别评定
根据对上述4个要素的量化测评结果,通过综合分析、评价,确定企业的职业病危害性级别,见表1。
(三) 分级监督管理
职业卫生分级管理级别与危害性测评的级别相对应,评定为强化管理的A级、常规管理的B级、简化管理的C级,从而确定对企业的监督、监测频率,以及需要强化监督、重点整治的职业病危害企业。
对A级和B级企业要加强职业卫生经常性监督、指导和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水平的监测。原则上,对A级企业实施强化监督,监督频率不少于2次/年、监测频率不少于1次/年;对B级企业实施常规监督,监督频率不少于1次/年、监测频率不少于每2年1次;对C类企业实施简化监督,监督频率不少于每2年1次,并进行不定期的监测。
职业卫生
量化分级管理的原则
实施职业卫生量化分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切不可盲目行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在科学制定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把握重点,稳步推进。
(一)坚持适应发展的原则
实施量化分级管理要牢牢把握以下3项工作原则。
1.遵循法规的原则
以我国现行的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为依据,结合地区工作实际制定分级管理办法。
2.综合测评的原则
纳入量化测评的要素,应能切实反映出企业职业病危害程度的综合情况及整体状况。
3.动态评价的原则
分级不是固定不变的,分级管理级别随企业职业病危害状况及防治效果的动态变化,进行定期调整。同时,量化评分标准也应随着职业病防治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进行定期调整,使得职业卫生管理能始终适应地区职业卫生工作的发展要求。
(二)完善制度,强化监督
量化分级管理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在建立分级管理办法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场所危害控制与管理、企业职业卫生工作考核等制度建设,把量化分级管理工作与日常监督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突出重点,要把有限的监督资源集中到对A级、B级企业的管理中,加大对这两类企业的监督指导,推动整改,逐步提升地区职业卫生工作的整体水平。
(三)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职业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是一种将单纯监管转向监管与技术指导并重的新型监管模式。要分步骤、分行业,有计划地开展职业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工作,不断扩大覆盖面,提高监督效率,逐步形成政府部门监督、企业自律和员工参与的职业卫生管理新局面。
编辑 海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