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公布的一项针对农民工工伤赔偿的专题调研报告中,法律援助工作站主任佟丽华算了一笔“时间账”:申请工伤认定是耗时最长的步骤,最短耗时两年4个月,最长则耗时3年11个月;劳动能力鉴定最短4个半月,最长6个半月;工伤索赔最短1年1个月,最长两年2个月。这样一来,走完所有的程序,最少也要3年9个月左右,最长的则要6年7个月。 工作中出现工伤事故是在所难免的,然而工伤索赔需要耗时2年甚至6年多的时间,这的确令人不可思议。这时间企业当然是耗得起的,劳动保障以及工伤鉴定部门也是耗得起的,唯有遭遇工伤事故的农民工耗不起。尤其是那些拿不到钱及时治疗的伤残者,伤势的恶化可能导致他们伤残等级加重,为了不拖延最佳手术期,为了早日拿到赔偿金,很多农民工不得不选择私了和解,以牺牲自己的部分权利来换取尽早拿到赔偿金。因此,大部分农民工得到的赔偿都要低于法定数额。比方说,某民工为伤残八级,根据法律规定应得到约6万元赔偿金,但其为了早些拿到钱做手术而选择了和解,最终只得了2.5万元赔偿。
中国现有农民工两亿多人,大部分集中在矿山开采、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等行业,农民工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90%以上,工伤伤残事故则无法统计。可以想象,农民工生存状况之艰辛,工作环境之差,人身安全没有保障,出现工伤事故维权是多么的艰难。其实我们可以看出,在工伤认、鉴定,待遇索赔问题上确实存在着某些人为因素,即恶意耗时。根据《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和该职工所在单位。《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自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必要时,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期限可以延长30日。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应当及时送达申请鉴定的单位和个人。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工伤认定时间为60天,劳动能力鉴定最长时间也不超过90天。可农民工在实际工伤认定、鉴定所耗的时间都比法律规定的时间长得多。
既然几十天认定与鉴定就得出了结论,依法给予工伤赔偿合情合理合法,何以会拖延六、七年之久才能得到索赔呢?窃以为,说民工没有与雇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用工单位没有缴纳工伤保险作为推诿,或拖延不做认定、鉴定,这是有法不依,难以令人信服的。《条例》第八章附则第六十三条是明确规定,无营业执照或者未经依法登记、备案的单位以及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或者撤销登记、备案的单位的职工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由该单位向伤残职工或者死亡职工的直系亲属给予一次性赔偿。由此可见,不管企业与劳动者是否签订劳动合同,是否征缴工伤保险基金,出现工伤事故的单位都得依法给予工伤事故赔偿。
农民工作为我国社会建设的基础力量,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为祖国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工资福利待遇各方面还很差,尤其是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面对工资拖欠、超强度劳动、工伤认定、赔偿,劳动能力鉴定等,农民工在维权路上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劳动保障部门应加强对层层转包工程单位的管理,提高办事效率,缩短工作鉴定与工伤赔偿时间,避免“马拉松”式的伤残鉴定耗时带给农民工心灵上的痛苦,这不仅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更是社会效益的体现。农民工队伍的工作状况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如何善待农民工,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需要法律工作者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以及其它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