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气候寒冷,在户外作业容易遭寒冷伤害,学一些户外作业寒冷防治知识,学会自我保护,减少伤害,很有必要。本手册介绍寒冷环境对人员健康和作业能力的影响,以及消除寒冷环境不利影响的方法与措施。
一、预防寒冷损伤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1.决定户外作业成败的主要因素是人。要在严寒环境中取得户外作业的成功,关键的问题是使作业人员保持旺盛的脑力和体力,以强健的体魄战胜恶劣环境条件的干扰。
2.寒冷对户外作业有重大影响。寒冷使户外作业的难度增大,但并非不可能完成。应充分了解与寒冷环境户外作业有关的基本知识,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规避寒冷造成的损害,这是完成任务的重要前提。
3.预防寒冷损伤是各级领导的责任。各级领导不仅要组织、指挥好户外作业,还要科学地组织指挥抵御严寒侵袭,搞好防寒防冻工作,减少寒冷损伤发病率。各级领导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具体有效的防冻措施,鼓舞斗志、树立信心,增强纪律性和凝聚力,消除严寒环境造成的孤独感与压抑感。各级领导要有高度的进取心,发挥表率作用。
4.制订严格的规章制度,严格管理、确保落实,是作好寒冷损伤防治工作的关键。
二、寒冷环境的基本知识
1.寒冷环境对人体健康和作业能力的直接影响
①正常人体的体温波动在36~37℃之间。在寒冷环境中人体大量散热。如果防护不当会导致局部或全身温度降低、工作能力下降,甚至引起寒冷损伤。
②寒冷环境常伴有风、雨、雪、冰和潮湿,这些因素加剧寒冷的影响,加重对人体健康和工作能力的损害。
③寒冷环境若伴有强阳光辐射,也可造成损伤。
2.寒冷环境对人体健康和工作能力的间接影响
①在寒冷环境中,人体对食物与饮水的需求量增加,但因供应困难常引起食物与饮水短缺。
②在寒冷环境中保持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有诸多困难,如缺少淋浴设施难于定期洗澡、更换内衣裤;无热水供应,户外工作后不能热水泡脚,常导致寒冷损伤病人增多。
③人体的抵抗力降低,伤病员更容易患寒冷损伤。
④冬季室内使用炉火取暖时,可引起烧伤或一氧化碳中毒。
⑤在寒冷环境中工作,服装和用具经常出现问题。笨重的冬装限制运动、导致行进困难,影响视线,降低协调能力,妨碍手的灵活操作能力,使完成工作任务的难度加大。
3.人体的御寒机制。
①人体使用衣服和掩蔽场所避免或减少冷暴露,防护寒冷侵袭。
②当衣服和掩蔽场所不能满足保暖需要时,人体还能利用自身的防御机制(如皮肤血管收缩,寒颤等)维持正常体温,因此皮肤血管收缩和寒颤是衣服和掩蔽场所保暖不足的信号。
③寒冷暴露后皮肤血管收缩,可引起局部感觉迟钝、疼痛、手(手指)灵巧作业能力丧失,这是引起寒冷损伤的前兆。
4.低温可以改变服装和装备材料的性质,橡胶、塑料、人造纤维甚至金属都更易碎裂,影响使用。
5.湿气凝结是寒冷环境中工作时诸多问题的起因
①出汗或呼出的湿气聚集在衣服或睡袋中凝结,降低服装保暖性。
②湿气凝结在帐篷上会增加帐篷重量,届时更难打包、运输。
③暖湿的呼气吹过车辆的挡风玻璃时,很容易形成雾,影响行车观察。
6.在寒冷环境中作业时,许多因素影响工作人员的视觉,妨碍操纵车辆和设备。
①湿气凝结在眼镜或风镜上,造成视物不清。
②头巾、兜头和其他头部用品可影响视力,特别是四周的视力。
③当气温低于-18℃和/或风速超过4.5米/秒时,视物的距离感减退;空气温度低于-29℃和/或风速超过9米/秒时,视觉敏锐性降低;视物距离大于6米时,影响尤其明显。
④在寒冷无风条件下,湿气停留形成雾。雾、雨和吹雪影响视力。
7.在严寒环境中,赤手触摸金属物体或液体燃料有冻伤的危险。
①极冷的金属可快速吸收皮肤的热量,引起冻伤。湿手直接接触冷金属时,皮肤可与金属冻结在一起,强力挣脱可致皮肉撕裂。
②严寒环境中的汽油、柴油、酒精等为超冷物品,人体直接接触时可立即引起冻伤。在严寒环境中处理油料应极其小心,裸露的皮肤不能与油料或油料分发系统的金属咀、闸门直接接触。
8.风加速身体热量散失
①在有风的寒冷环境中,风加速皮肤散热、使皮肤温度快速降低。评价寒冷环境引发寒冷损伤的危险时,不仅要考虑环境气温,还要考虑风速。如-30℃的无风环境发生寒冷损伤的危险较小,但在气温-30℃、风速10米/秒的环境下,暴露的皮肤在30秒内即可发生冻伤。
②敞篷车船在行进中、飞机螺旋桨或直升飞机水平旋翼工作时,会产生人造风。例如,步行时可产生1.4米/秒的风,跑步时可产生约2.8米/秒的风。在寒冷环境中,即使无自然风或自然风很小,人造风也能增加寒冷损伤的发生。
③风将砂粒等吹入眼睛可引起刺激、损伤和感染。
9.水加速体热的散失
①雪、雨、溅水或汗液弄湿衣服后,人体散热加快,如气温4.4℃时湿衣服散热为干衣服的2倍。
②在≤25℃的水中游泳或作业,会散失大量热量;突然进入冷水时可能出现心律不齐和呼吸通气过度,可引起心衰和溺水。
10.戴手套降低手的灵巧作业能力
①戴手套时,不容易操纵常用的肘节开关、按钮开关和控制旋钮。手指灵巧作业能力减低时操作者可能摘掉手套,摘下手套后手部血流减少、手指变冷,最终降低手指灵巧作业能力。
②向手套内吹热气并不能起到暖手的作用。由于人的呼出气中有水汽,水分凝结后弄湿手套衬里使手温降低。
11.干燥有风天气的影响
①干燥、有风的天气使鼻、口和喉粘膜干燥,导致鼻出血、喉痛甚至轻度呼吸困难,易患感冒。戴口罩或使用围巾盖住口鼻,可减轻粘膜的干燥。
②干燥和风可使皮肤干燥、龟裂,增加发生晒斑和擦伤的敏感性。外涂唇膏可预防口唇和皮肤皲裂。
三、寒冷损伤的诱发因素
1.外环境因素
①气温:严寒季节气温低,易发生寒冷损伤。气温低于10℃的潮湿地区,可患冻疮和战壕足,气温长时间低于0℃可引起冻伤,长时间严寒暴露可引起低体温。
②风速:风速越大、人体散热越多,越容易发生寒冷损伤。
③湿度:服装鞋袜因雨、雪、出汗、涉水等原因变潮湿可增加散热,是寒冷损伤的重要原因。
④海拔高度: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约0.6℃,因此高海拔地区气温常年较低,更易发生寒冷损伤。
⑤辐射:夜间,特别是晴空时,人体向外环境辐射的热量明显增多(如在寒冷的车辆中),成为机体散热的重要方式之一。
2.人体因素
①患慢性病、营养不良、饥饿、疲劳、创伤等全身抵抗力降低的人员易发生寒冷损伤。
②既往有寒冷损伤史者,发生寒冷损伤的危险较大。
③服装不适、鞋袜狭小、负荷物压迫局部均可造成局部血液循环不良,促进寒冷损伤发生。
④思想麻痹大意,未及时采取防寒措施,易导致寒冷损伤发生。
⑤饮酒可使皮肤血管扩张加速散热、尿量增加导致失水,而且饮酒使感觉迟钝、损害判断力,更容易出现寒冷损伤。
⑥香烟中的尼古丁减少皮肤血流,增加寒冷损伤易感性。
⑦皮下脂肪有很好的隔热作用,身体消瘦者发生寒冷损伤的危险性增大。
⑧随着年龄增大,身体适应能力降低,发生寒冷损伤可能性随之增大。
3.工作因素
①户外作业时活动受限或作业时间过长,如在车辆内运动受限或驾车时间过长,使寒冷损伤的危险性增加。
②身体直接接触极冷的金属、燃油等物品,可使局部组织温度突然下降或冻结,引起冻伤。
③防寒服装损坏、保暖性差等均易发生寒冷损伤。
④乘坐无蓬车、船等行进时,形成的人造风易引起寒冷损伤。
⑤面部及其他暴露部位涂伪装色,难以发现冻伤早期的变化。
四、寒冷环境中行进的注意事项
在寒冷环境中行进是寒冷损伤的多发时段。
1.行进前应做好准备
①了解气象预报,避免因天气骤变而长时间受冻。
②根据个人的体质情况,决定是否参加。发烧者不宜参加。
③准备好防寒物品,带足干粮和饮水。
④整理好鞋袜,穿着要合适,以减轻疲劳。
⑤出发前要吃好,休息好,途中要吃饱、干稀搭配。
2.应掌握的原则
①行进时应两头慢、中间快,低抬脚、迈大步。
②掌握夜间道路的识别。夜间路面是白的,坑洼壕沟是黑的,反光的地方是水。
③掌握不同道路的走法:夜间行进要低抬脚、快步走、防踏空,下陡坡时侧身斜脚“迈横步”,选好落脚点,注意慢和稳;走冰路迈小步、身前倾、全脚踏冰。
④鞋带、裤脚带不宜扎得过紧。
⑤能见度低时应减慢行进或行车速度。
⑥不要在交通繁忙区域停留,以防交通事故。
⑦军途中发现步态不稳、面色灰黄或潮红者应及时减轻其负重,给与干粮和热水。
3.宿营后尽可能用热水烫脚,并作局部按摩,睡觉时将足部垫高。
4.夜间行进
①夜间能见度差,注意防止摔伤和冻伤。不要突然开、闭手电筒,以免影响视力。应注意照顾视力差者。
②行进中注意辨别道路情况,遇有险路要互相提醒,以防摔伤。道路不平、身体疲劳、精力不集中以及鞋大或鞋带太松时,夜间行进中易扭伤脚踝关节。
③行进途中小憩时,尽量不要坐在雪地上,严禁在道旁睡觉。
④雪深30厘米以上时,应穿雪鞋或乘坐雪橇。
⑤休息后开始前进时,应清查人数,防止有人掉队。对掉队的人员要做好收容。
5.逆风行进
①扎紧领口、袖口、裤脚和腰带,颈部围围巾,戴口罩,调整好帽耳方向。
②侧脸行进并及时揉搓耳、鼻与颜面部,避免暴露部位冻伤。
③行进途中无避风保暖处时,切勿停留休息。
6.雪天(雪地)行进或作业
①扎好裤脚和领口,防止降雪或积雪灌入体内,沾湿内衣和鞋袜增加散热。
②雪盲:白天雪地行进、作业时,雪、冰和浅色物体反射的阳光损伤角膜引起雪盲。
雪盲的主要症状:异物(沙粒)感,怕光、流泪、眼睛疼痛,视物模糊和头痛。潜伏期0.5~24小时(多为6~8小时),症状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疼痛消失前不能参加工作。
雪盲治疗:患雪盲后应在暗处休息或闭眼休息、戴防护眼镜以减少光线刺激;用湿冷毛巾盖住眼睛冷敷可减轻充血和疼痛,使用0.5%~1.0% 的卡因滴眼液滴眼止痛,数日可愈,或送医院治疗。禁用可卡因液滴眼,以免加剧角膜上皮的剥脱。
预防:戴能阻断紫外线的防护眼镜有助于预防雪盲。紧急情况下可采用简易防护措施,如用硬纸片剪一水平缝隙固定在眼前通过缝隙视物,或放低帽沿、眯眼、戴伪装帽,看前面人员的衣服或注视远方,有利于预防雪盲。
③晒斑
长时间强日光照射,特别是冰雪反射强日光照射,容易引起晒斑。晒斑的症状包括:暴露部位如口唇、眼睑、鼻子及其周围最先感觉不适,皮肤红、肿胀、热、疼痛,可出现水疱。防晒霜可预防晒斑。但在冷环境中,慎用含乙醇的遮光剂,以防增加散热发生寒冷损伤。
7.在冰上行进时应注意冰层厚度,人员之间不要靠得太近,以防冰层断裂落入水中。注意冰雪覆盖处可能掩盖了自然存在的斜坡。
8.乘车旅行
①保持鞋袜干燥,必要时车厢内可铺垫干草。
②长时间乘敞蓬车应背风而坐,行车途中不能睡觉,手指、足趾经常作屈伸活动以防受冻。
③途中小休息时,车辆不能熄火,乘客应下车活动。
④昼夜兼程时,应按时唤醒乘客进行活动,以防受冻。
⑤晕车的人应在靠前的座位上就座,行车前服晕车药。因汽油味引起不适者,可戴涂抹有清凉油的口罩。已晕车者可口服镇静剂。
9.行车或行进途中出现意外时,应做好以下工作
①保持镇静、确定方位、迅速报警。设置观察人员以尽早发现救援人员,尽早获得营救。
②发挥团结友爱的精神,全体乘员互相帮助、互相照顾。严禁个人行动,避免再次发生意外。
③在等待救援时,应利用随身携带的衣被保暖防冻;严格食物和饮水用量,尽可能保证等待救援的数日内的食物和饮水供应。争取一切可能尽快补充食物、饮水。
④安排好休息。在等待救援时,除必要的值班人员外,其余乘客要尽可能休息好,不仅可减少食品的需要量,也可减少体能消耗、减少疾病发生。
⑤保证救生安全。自行脱离危险地区时,应明确行进方向,青壮年每人携行重量不超过15公斤;避开悬崖、崩落的岩石或雪(山)崩地区;路经结冰的河流、湖泊时,应靠近岸边站立、且不要站到一起,避免冰面断裂落入水中。
10.常用确定方位的方法
①指南针:为最常用方法,使用中注意勿受车辆、地下及人身上金属物品的影响。
②观察太阳照射物体的影子,中午物体的影子落在物体的北面。
③使用手表:使时针指向太阳,12点钟刻度与表盘中心的连线和时针构成一个角,此角的等分线指向南方。
五、寒冷环境中作业的注意事项
1.人员安排。既往有寒冷损伤史、雷诺氏病、外周神经疾患的人员发生寒冷损伤的危险性较大。应仔细挑选执行临时作业任务的人员,以减少寒冷损伤的发生。
2.在寒冷环境中作业时,应建立工作小组,人员新老搭配,指派有在寒冷环境中工作经验的同志带队。工作人员应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并互相检查寒冷损伤症状,以有效地预防寒冷损伤发生。
3.增强工作计划性。避免工作人员长时间在寒冷的户外站立不动或等待运输车辆。无掩蔽场所时,应选择避风、向阳处短暂休息(时间不宜过长),并不断活动手脚。
4.实行作业轮换制。根据作业环境的寒冷程度确定每次的作业时间进行轮换,安排下岗人员在有供暖的掩蔽场所短暂休息,以使身体恢复温暖。带上手套短暂的保暖也可使手指保持灵活的操作能力,减少寒冷损伤的发生。避免疲劳,因疲劳时人们往往忽视寒冷损伤的预防,甚至面对危险默然处之。
5.加强对分散作业人员的防寒指导。应选派有在寒冷环境中作业经验的同志到分散作业单位工作,做好寒冷损伤预防。
6.在雪、冰或沼泽地工作非常消耗体力,应尽可能使用机械(重型装备)施工。
7.可在作业部位放置干草、树枝等垫脚,使双足与地面或冰、雪隔离,减少散热。避免在冷风中站立或坐卧不动,经常揉搓手和颜面,跺脚,促进血液循环。
8.拆卸、维修车辆时,不宜赤手直接接触铁器、燃油等,避免冻伤。应抓紧时间快干、快修,工作期间注意勤搓手、跺脚。
六、寒冷环境中的睡眠
在寒冷环境中睡眠时,要尽可能利用各种保暖房屋、车辆、帐篷等设施,这是降低寒冷损伤发病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1.在寒冷环境中入睡时需特别注意防寒保暖。
①建议使用睡袋或被子。睡觉前抖动睡袋或被子使其蓬松,以便增加其中的空气含量、增强保暖性。
②睡袋、被子或睡垫下面铺垫多层树枝、干草或垫子,尽量使身体远离积雪覆盖、湿冷的地面,减少散热,也可预防因积雪融化而陷入淤泥中。
③在无供热的车辆内睡觉时,只需脱下靴鞋和最外层衣服穿长衣裤和袜子睡觉,可将并指手套套在双足上使足部保暖。把衣服放在睡袋或褥子下增加隔热、避免湿气困扰。
④使用被子睡觉时,可两人头足相对,彼此用体热取暖。
⑤不应将头包在睡袋或被子内,以免呼出的潮气聚集在睡袋或被子内弄湿内衣。环境温度极低时,睡眠时应戴头套,以保护耳、颈和面部。
⑥起床后,抖动睡袋或被子,尽可能排出其中的空气,以除去潮湿气体。
⑦除去靴子上的冰,从里面擦干,再次穿前应赶出鞋中的潮气。
⑧睡觉前食用少量食品(如糖果或饼干)、排空大小便,有利于获得良好的睡眠。
2.由户外进入室内、帐篷或上车前,应清除衣服和鞋靴外面的积雪,以保持地面与车内干净整洁。注意应将雪轻轻掸掉,如用力擦拭则将雪搓入服装内形成湿斑,促进散热。
3.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和救治
①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嗅的有毒气体,可在密闭的空间中聚集而不引起注意。从寒冷的户外进入通风不良的室内(用炉火取暖、睡前加煤过多、烟道漏烟、刮风引起烟气倒灌等),或在发动机空转的车辆中取暖,可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甚至引起死亡。
②一氧化碳中毒的早期症状为头痛,恶心、呕吐、心慌,意识混乱,头昏或昏昏欲睡。口唇和皮肤呈樱桃红色是其特征。重症者失去知觉,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最终死亡。人员在密闭的房屋、帐篷或车辆中失去知觉时,都应考虑一氧化碳中毒的可能。
③急救:一旦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应迅速打开门窗,将病人移至(或中毒者自行到室外)空气新鲜的通风处,解开衣服和裤带,注意保暖。呼吸停止者,应立即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患者苏醒后,应使其保持安静、温暖,送医疗单位治疗。附近无医疗单位时,应让病人安静休息直至恢复体力。
④加强宣传教育,引起思想重视,加强炉火管理,严防发生意外。保持烟道畅通,空气进入火炉无障碍;房屋和帐篷不应密闭;车辆长时间停车等待时应确保排气管未被积雪阻塞,且应稍稍打开一扇车窗。
4.预防和救治炉火烧伤
①接触炙热物体的表面、失火、燃料爆燃可引起烧伤,甚至引起致命的火灾。
②加强炉火管理,严防发生意外。
③火炉外应设有护栏,禁止在帐篷内打逗,房屋、帐篷、车辆出口的道路应保持通畅以便于逃生。
④烧伤的急救:使患者迅速脱离火场,脱掉或剪掉正在燃烧或冒烟的衣服,用灭菌绷带覆盖伤处,及时就医;不要在烧伤处结扎,不要在烧伤处涂抹软(油)膏、冰雪,不要弄破水疱。
5.避风休息处的选择
①开阔地风大。房屋或帐篷背风面的积雪厚,需定时清扫积雪,以防将房屋或帐篷压塌。
②山地的背风面虽可避风,但易被积雪覆盖甚至掩埋。山谷中的冷空气不易消散,使山谷的气温更低。应在远离谷底的山坡上避风为宜,避开风口及有雪崩或坠岩的危险区域。
更多资料请点击:职业健康
分享按钮责任编辑 :蓝泽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2013 ©易安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2818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2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