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砷中毒常有发生,而且容易误诊、漏诊。我院自2002年9月至2004年7月收治因口服中药引起的砷中毒11例,其中大部分患者在外院首诊时多被误诊,现对其进行临床分析,以期引起对本病的重视和警惕。
1.临床资料:11例患者中,男7例、女4例,年龄22~68岁,平均年龄37.3岁。10例因治疗银屑病、1例因治疗便秘长期间断服用中药偏方。所服中药,个别标明含胡雄黄(As2S),其余大都为自制胶囊,具体含砷剂量不明。服药到就诊时间最短者4个月、最长者5年。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乏力、恶心、食欲不振、睡眠差等,重者表现为营养不良,呈明显消瘦。其中腹痛2例、腹胀5例;皮肤过度角化5例,皮肤色素沉着7例;肝大2例,脾大1例,贫血貌2例,手足麻木4例,明显消瘦1例。实验室及辅助检查:11例患者入院时尿砷最低为0.56mg/L,最高为3.02 mg/L(正常参考值为0.04~0.10 mg/L)。白细胞<4×109/L者4例,Hb<110g/L者2例。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增高4例,肝炎病毒系列检查均为阴性。肌电图:神经源性损害3例,其余未见明显异常。
2.误诊情况:被诊为胃肠炎3例、神经衰弱综合征3例、可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1例。
3.治疗:(1)驱砷治疗:予以二巯丙磺钠驱砷治疗,0.125~0.250g肌内注射,每日1~2次,连注3d停4d为1个疗程。驱砷治疗最短3个疗程、最长5个疗程。驱排后尿砷最高3.82mg/L。(2)保肝及抗氧化治疗:给予谷胱甘肽、凯西莱、甲硫氨酸等。(3)对症治疗:静脉滴注能量合剂、水溶维生素、口服谷维素等对症支持治疗。11例患者平均住院35d(25~45d)。出院时,7例临床症状消失,其余症状明显好转。10例尿砷正常,1例尿砷稍高于正常,自动要求出院未再复诊。治疗前后尿情况见表1。皮肤损害7例中,2例皮肤色素沉着无明显变化,其余较入院时有不同程度减轻。
表1 11例患者驱砷前后尿砷情况
4.讨论:有的中药(如:西黄丸、小金丹、牛黄解毒片、小儿七珍丸、健儿药丸等)含小剂量砷化合物,常被用来治疗银屑病、顽固性便秘等疾病,长期过量摄入可引起砷中毒。砷化合物可抑制含巯基酶的活力,干扰细胞的氧化还原反应和能量代谢;促使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影响组织的能量生成与供应;直接损伤脏器毛细血管壁或作用于血管舒缩中枢,使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改变,血管平滑肌麻痹;诱导促进生长的细胞因子,干扰DNA 合成与修复,引发皮肤癌变。
药物性砷中毒多为亚急性或慢性砷中毒,早期有胃肠道症状或胃肠道症状不明显。慢性砷中毒引起的乏力、失眠、恶心、食欲不振、腹痛、腹胀、皮肤色素沉着等症状易被误诊为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皮肤等疾病。临床医师在接诊此类患者时,应追问患者有无服用中药偏方史,并建议患者做尿砷或发砷等检测。皮肤过度角化、棕褐色色素沉着及魄脱色斑是慢性砷中毒的重要体征,在诊断上应引起重视。腹痛、腹胀等消化系统症状常不严重,但可引起慢性营养不良。此外可有慢性肝损害、骨髓抑制等。本次报道病例中有1例23岁女性患者因治疗便秘,长期间断服用含有雄黄的“小儿七珍丸”和“健儿药丸”达7年之久,开始有乏力、食欲不振、恶心、腹胀等症状,数年之后伴有色素沉着、手足皮肤过度解化、肝大、脾大、贫血貌、手足麻木、明显消瘦等。但遗憾的是被多次误诊,应引以为戒。在治疗方面,主要以二巯丙磺钠或二巯丁二酸驱砷为主,辅以对症支持治疗。患者出院后3个月,应到医院门诊复查,若尿砷高于正常,要再次驱砷治疗。对症及支持疗法是抢救治疗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措施之一,及早保护好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也十分重要。特别是抗氧化剂对砷性皮肤黑变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还可让患者适度多食新鲜水果,也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有利于砷性皮肤变黑的康复。
分享按钮责任编辑 :forest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2013 ©易安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2818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2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