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北京站,有困难就找李素萍!”一个普通的铁路客运员,缘何成了诸多旅客口口相传的 “知名人士”?
若以常人目光看李素萍,一定会心生疑问:活了大半辈子,推了23年轮椅,每年除夕夜都坚守在 “出大力”的岗位,难道她真的不嫌累?
有人曾粗略算过:1次送站,她平均往返1100米;1年下来,光是轮椅,她就推 “退伍”17辆;23年间,她接送旅客走了20万里路,相当于步行绕地球两圈半。
通向列车的最后这段路上,她为大小便失禁的老大爷洗过裤子,和失去生活信念的癌症旅客交过心,给上不起大学的贫困学生捐过款……
有些人眼中的这些 “傻事”,李素萍没少做,而且做得还 “很享受”,那她到底图个啥?
理解李素萍,要从她脚下走过的路开始。
从家到10公里外的北京站,是李素萍上班都要走的一段路
数九寒天,一场中雪让北京城银装素裹。1月21日6时20分,天刚蒙蒙亮,李素萍准时走出家门。给快下夜班的徒弟买好早饭后,她快步跑向公交车站。雪地里,那个不到1米6的身影显得有点孤单。
坐在公交车上,她翻开随身携带的小本子,把当天预约接送的旅客名单又看了一遍。自从北京站公布 “素萍服务组”微博和010-51835781热线电话后,每天预约服务的重点旅客越来越多。
当8时的钟声敲响,她已在北京站为几名行动不便的候车旅客忙了半个小时。为80多岁的老大爷倒杯热水,给刚做完手术的重病号支上简易床,扶他躺下来休息……
拄着双拐的哈尔滨人老杨要提前进站。李素萍一边推出轮椅,一边把服务卡塞进他手里: “以后来北京站,有啥困难你找我!”服务卡上,正是老杨当天要享受的服务——免费轮椅送站上车、老幼病残优先进站、联系车长重点照顾。
每天提前半个小时上岗,是李素萍坚持了23年的习惯。即使是过年期间,她的这个习惯也没改变过,从1990年开始,每年的除夕夜,她都是在北京站推着轮椅度过的。
“最近,素萍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严重了。在家里,她总说坐着腰疼、站着腿疼、走着脚疼。”老伴杨光知道李素萍工作辛苦,就承包了所有家务,但他也觉得奇怪, “一到了北京站,她就像充满了电似的!一见着行动不便的旅客、一推上坐着旅客的轮椅,她啥毛病都没了。”
又是一个繁忙的早晨。徒弟刘雯把师傅买来的 “爱心早餐”让给了正在候车、没吃早饭的旅客张阿姨。之后,她再次劝起了师傅: “您今年都50岁了,别这么早赶过来了!”
但李素萍不听她的: “早到一分钟,就能多帮一名重点旅客。”
从进站口到中央候车厅,是李素萍主动 “找麻烦”的一段路
北京站,旅客熙熙攘攘。李素萍站在中央候车厅里,眼睛一直在进站口涌入的人流中寻觅,她究竟在找什么?
在徒弟贺小梅眼里,李素萍就是半个 “医生”,她常主动找到身体不舒服的旅客热情服务。 “只要患病的旅客远远走过来,师傅一看就知道这人需要什么帮助。刚做完手术的旅客不能受颠簸、脑血管病人不能在站台上长时间冻着……师傅传授的经验很管用。”
“主动问一句还是被动答一句,咱给旅客的感受可不一样。”李素萍告诉徒弟, “绝不能脸上挂着 ‘不高兴’上班,绝不能把旅客分出个 ‘三六九等’来。”
让徒弟陶志婷深受触动的一件事,发生在她刚来服务组的日子里。
那天晚上,她和师傅路过中央候车厅时,眼尖的师傅发现了一个穿着邋遢、高位截瘫的残疾人。那个矮小的身躯和凌乱的行李一起 “堆”在小拖车上,艰难地一步一挪动。
“您坐哪趟车啊?需要用轮椅吗?”李素萍迎上前弯下腰问。身后的徒弟不解:这都已经下班了,师傅还管他干啥?他并没来找咱们,就算他需要帮忙,不也还有夜班同事么?
可李素萍却说: “我眼眶子浅,看不得别人受难!要是没人帮他,咱对不起毛主席题写的 ‘北京站’这三个字。”
她让小陶先去交接班,自己回组里推来轮椅,把这名徐姓旅客抱上去坐好,然后,一只手推着轮椅,一只手拉着小拖车走向站台。
走到拐角处,小拖车上装着杂物的一个塑料袋被风吹破,里面的东西散落一地。她把东西一件一件地捡起来,收拾整齐小心放回去。
到了车厢门口,身后一个戴眼镜的男青年跑过来,帮她把这名徐姓旅客抱进车厢。一切安顿好后,李素萍转身要走,谁知这名徐姓旅客突然拉住了她的胳膊,含着眼泪敬了一个礼。旁边的 “眼镜男”开了口: “大姐,我是教书育人的,你的行为教育了我。”
“只要他手里拿着车票,只要他有困难要帮忙,他就是我们要服务的旅客。”李素萍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她也时常提醒徒弟们,穿上这套铁路制服,就得把为旅客服务的责任扛在肩上。
有件事,徒弟石晓丽一直给大家当 “笑话”讲——师傅有一次下班坐地铁回家时,看见站台上有辆轮椅就要跑过去帮着推,她都得 “职业病”了。
从“素萍服务室”到站台,是李素萍推轮椅走得最熟悉的一段路
有人说这里像敬老院,有人说这里像ICU病房,这里,就是北京站在一楼第二软席候车室内,为老弱病残等行动不便的旅客精心打造的 “素萍服务室”。
门口,橙色的灯箱牌发出柔和的光芒,营造出家一样的氛围。屋内,依墙摆放的椅子上坐满了老年人、残疾人,空出来的一块地方专门招待“轮椅客”。
傍晚,一个中年男子急匆匆地跑过来借轮椅。他78岁的母亲胡大妈刚做完手术,身体虚弱,准备乘Z17次列车回长沙老家休养。由于看错了列车始发站,当他们费尽周折赶过来时,离开车时间只剩下不到15分钟。
搭班的徒弟送旅客去了,李素萍接下了这个 “急活儿”。她将老人扶到轮椅上,开启无障碍直升梯来到2层高架候车厅,穿过重点旅客专门检票口,推着老人快步走向站台。在一道小沟坎前,她放慢了速度,把轮椅前面的小轮翘起来,只用后边的大轮通过,生怕胡大妈受颠簸。
前方是一个坡道,她迈开弓步,用膝盖紧紧顶住轮椅后身,使劲往上推。灵巧地转个弯后,轮椅顺利地进入车厢。顾不上喘口气,她搀扶着老人稳稳坐下,抬手一看表,只用了6分钟!
“多亏有你帮忙,要不然,我走不动路,他们又拖着行李,肯定是赶不上车了!”拉着李素萍长满茧子的双手,胡大妈连声道谢。
的确,旅客上车前的这最后一段路,李素萍再熟悉不过。她在这段路上推着轮椅走了23年,接送了10多万名行动不便的旅客进出站、上下车。
当李素萍推着轮椅回到休息室时,早已过了下班时间。办公桌上,摆着她中午一口未动的盒饭。最近两天,她得了急性肠炎,实在没胃口。徒弟回来后,惊讶刚才师傅推轮椅哪来的力气。
“我没事儿,哪能连轮椅都推不动?你说馒头轻不轻?可是,以前我一个人推半天轮椅,等吃饭时手累得连半个馒头都拿不动。”李素萍笑着说。
每到饭点,李素萍和徒弟都把饭菜打回来吃,这样能保证一有任务就出动。她告诉记者: “吃饭经常没有正点,我兜里都会揣几块糖,饿的时候吃一块。”
善良、热忱、奉献的种子,可以在爱与被爱的互动中开花、结果。
陈设简单的休息室内,李素萍的柜子里 “内容丰富”:哮喘病人花一个多月时间给她编的拖鞋、失明大学生用盲文写的特殊贺卡、全国各地旅客亲笔写的感谢信……
帮助过的旅客太多了,多得让李素萍叫不出名字。但是,他们记得她,每次见了面,都觉得这个北京大姐很亲。
而 “亲”,也正是最小的徒弟、“90后”女孩谢依对师傅的评价。她推轮椅戴的手套是师傅买的,穿脏的外套是师傅带回家洗的。逢年过节或是周末,师傅还挨个把她们带到家中吃饭。
这种亲的感觉,也被徒弟们一一传递给旅客。
徒弟曹燕接肝癌旅客王阿姨下车时,想起不久前刚因肝癌去世的妈妈,一阵心酸。强忍着泪水,她向王阿姨介绍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经验丰富、到哪里能免费领取止痛药……临别时,为了让王阿姨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她撒了个谎: “我妈的病情控制住了,您也要好好治啊!”
夜幕降临,送走了当天最后一位重点旅客,徒弟兰雪纯认真擦拭着“全国铁路党建优质品牌”的奖牌。在诸多荣誉中,李素萍最看重的就是它。
如今,李素萍的脚步已延伸到北京站每个候车室的 “爱心服务区”。如何用心服务、如何用爱帮扶、如何用情沟通,她正手把手地传授着 “实战”经验……
“素昧平生隆冬觉春暖,萍水相逢人海沐仁和。”一位旅客寄来的藏头对联,被李素萍珍藏在柜子里。她把它当成自己的 “指路标”。
不是在路上接送旅客,就是在去接送旅客的路上,李素萍的人生,就是这样不断地从一段路走向另一段路。
在这条爱的坦途上,旅客和亲人没有距离,李素萍和徒弟并不寂寞。
分享按钮责任编辑 :暮秋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2013 ©易安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2818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2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