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小时45分钟,百余人倾力救援这是一位普通农民工最后的生命记录
杨如志,一个从射洪来成都打工的51岁工人,他生命最后的17小时45分,停留在小南街100号工地16米深井下。
1月15日下午4时到16日上午8时40分,消防、民警、安监和执着的工友,对杨如志开始了长达17小时的倾力救援。现场近百名救援人员先后尝试了3套救人方案,最终将杨如志拉到地面。遗憾的是,送往医院后,杨如志最终离世。
两套方案失败
侧面进入井底不可行
15日下午3时许,杨如志和妻子搭档挖孔,杨如志在井里挖泥沙,妻子负责将泥沙拉上来倾倒,井的内壁突然垮塌,杨如志被掩埋在16米深的井底。
15日下午4时,现场救援确定方案:消防队员先架设鼓风机给井内送风,保障井底有足够空气。随后消防队员下到井下进行探查。成都消防五中队现场指挥长王强介绍,“下井发现里面有塌方,空间狭窄,环境十分复杂,带来的工具没有办法展开进一步救援。”
消防随后制定了挖开竖井旁边地基,从侧面进入井底的救援方案。经过现场协商,发现如果采取侧面深挖可能危及周围楼房的地基,这个方案被放弃。
救援人员又运来了2根直径800毫米3米多长的钢管,准备放入深井中阻挡井壁的泥沙坍塌。钢管是从量力钢材城运出,正逢晚高峰,由交警开道护送至救援现场。吊车把钢管吊入井里后,发现钢管太粗,无法深入井底。这个方案也被放弃。
第三套方案成功
两根1米钢管下井
15日晚8时许,消防队员用生命探测仪探测井下,被困者仍有生命迹象。两套方案失败之后,为了尽快将被困者救出,现场救援人员决定把两段1米长直径为800毫米的钢管切开,改装成直径约600毫米的钢管。同时,救援人员带着电锯下井,把阻碍救援的钢筋全部锯断。昨日凌晨1时,改装好的2根钢管被放入发生坍塌的13米至14米深井里。破损井壁被填补后,3名救援人员轮番下井挖掘坍塌的泥土。
最后4小时突击
“活着”的消息令人振奋
16日凌晨4时许,指挥井下救援的现场负责人高呼:“有声音了,如果我没有听错是‘救命’”。井下救援人员表示,已经看到杨如志的头部。“杨如志还活着”的消息在救援现场传开后,原本紧张的气氛顿时轻松了许多,救援人员的救援进度也随之加快。
120急救车随后开进了工地,363医院的1名医生和2名护士赶到现场。现场救援人员也准备好了眼罩、牛奶,和5桶食用油。现场救援人员介绍,眼罩是挡眼睛用,加热牛奶用于补充能量,“被困太久了,必须抢时间救人,食用油当润滑剂,人和土之间有摩擦力,倒入食用油之后,人就像抹了润滑油一样,便于救援人员尽快把他拉起来。”
6时左右,救援人员发现杨如志身体被垮塌的钢板困住,无法将他拉上井口。用吊车将所有钢板吊出井口后,救援人员给杨如志绑上了安全带。
上午8时45分,杨如志被救出后,医生和护士立刻把他送上救护车,送往医院抢救。
抢救无效身亡
医生称他或死于窒息
在急救室里,杨如志的上衣被解开,医生轮流在他的胸口挤压。20多分钟后,负责抢救的李医生宣布:杨如志已经死亡。
李医生说,死者从井里拉起来的时候身体已经有些僵硬,没有呼吸和心跳,“但不能确定死亡,在回医院的路上,我们对他进行了抢救,到医院后经过仪器检查确定死亡。死者身上没有外伤,没有瘀血,在井下应该有东西挡住了塌陷的泥巴,他可能死于窒息或器官衰竭。”
杨如志的妻子在得知消息后悲痛欲绝,一名亲属叹息,“本来该享受,不过想多挣点钱,却发生这样的事情。”
16日上午,杨如志所属建筑公司人员前往磨盘山的殡仪馆,确认遗体并办理了手续,但杨如志的家属并未到殡仪馆。
“热岛”救援让他尊严地离去
《岛》,英国著名作家维多利亚·希斯洛普风靡欧洲的力作。阿丽克西斯决定探寻母亲的从前,却揭开了一个悲凉不安的秘密。那个岛,本来是作为隔离麻风病人的恐怖形象存在,但岛上的人却拥有释放心灵的自由和井然的秩序,明亮的忧伤与温暖的希望同在。
前夜,小南街100号工地,灯光闪亮,救援呼喊,寂静的夜里,这里更像一座“隔绝的热岛”。每一个参与救援的人热血沸腾,倾力救援深井下的杨如志。17小时45分,奇迹发生,但他最终遗憾离去。
我们无法追溯他最后的17小时45分,经历了怎样的挣扎,这一次为他的喧闹,叹息之中有些许安慰,我们让他最终有尊严地离去。
当我们为生命离去潸然泪下时,还应冷静看待这是一次警示:这一次艰辛的救援历程,应写进城市救援的范本。以理性,不再重蹈覆辙,以智慧,积累救援的经验。
分享按钮责任编辑 :暮秋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2013 ©易安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2818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2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