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扩张
三联生活周刊:2000年前后,我国的重化工业进入了新一轮快速发展阶段。这一轮扩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在重大项目、投资和化工园区的建设上有哪些体现?
李君发:其实,之前我国的化工业发展也很快,2000年后进入快速增长期,有几个数据值得注意。到2010年,我国石化全行业总资产规模已经达到7万亿元以上,行业总产值8.88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化学工业产值5.3万亿元,居世界第一位。
最近10年中,石化行业产值年均增长20.7%,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超过15%,行业利润年均增速超过18%,都要快于全国GDP的增长速度。
现在,我国的基础化学品产量居世界前列。化肥、农药、染料、纯碱、烧碱、甲醇、轮胎等产量居世界第一,原油加工量、乙烯、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居世界第二位。
从园区建设和发展上来看,最近10年,我国的化工产业园增速飞快。化工园在我国还是个新生事物,以前都是分散布局,直到2001年才开始正式引入这一模式。到现在,国家级的化工产业园区(包括含化工产业的综合园区)就至少有60多家,如果再算上省级、地市级甚至县级化工园或者带有化工板块的产业园,粗略统计下来是1300多家。绝大多数县城都有自己的化工园,有的地区甚至乡镇一级的政府都建了化工园区。
三联生活周刊:现阶段我国化工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李君发: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就是市场需求的推动。过去的10年,我国经济一直保持年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庞大的市场需求推动了化工业的高速发展。
第二,从世界范围来看,过去10年中产业转移比较明显,国外的石化产业已经比较成熟,保持着年均2%~3%的增长率,新兴经济体崛起,促使很多国际化工巨头纷纷来投资,亚洲是承接这一转移的主力,在亚洲,中国又是产业转移的最主要投资地。
第三个原因就是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虽然这几年一直在讲要突破GDP排名的发展思维,但最起码在现阶段,GDP仍然是地方政府最为看重的一个指标。而石化行业是拉动GDP的支撑行业之一,因为它是一个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大型炼化一体化的建设可以带动当地石化、服装、纺织、塑料、建材、电子等很多行业。我们曾经做过一个测算,一个100万吨的乙烯项目,投资500亿元,对于下游石化行业投资拉动达到400~800亿元;如果再扩展到其他相关行业,对经济拉动效应相当可观,对GDP的贡献率可想而知。
第四个原因就是技术突破。过去的10年间,资金不再是企业发展的瓶颈,国家大力推动创新,产学研结合的模式经过数十年发展也开始见成果,我国在石化行业的自有知识产权技术越来越多,已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也大大推动了行业规模发展。
第五个原因就是市场竞争的加剧。无论是世界范围内的市场,还是国内市场甚至区域性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外资巨头进入国内,更加剧了行业内竞争,每个企业都在努力追求做大、做强,扩大生产规模,投资新的领域。
三联生活周刊:化学工业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比如说,以PX项目为例,为什么我们对它的需求量会迅速增长?为什么它最近几年这么抢手?
李君发:石化产业是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关系到国家安全,支撑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PX,也就是对二甲苯。PX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它是生产合成树脂、聚酯纤维和薄膜的主要原材料。PX的主要用于生产PTA(精对苯二甲酸),再往下延伸可生产聚酯纤维,再往下就是涤纶面料,它是5种合成纤维中用量最大的一种,其实,我们现在穿的衣服,大部分都需要加入涤纶纤维,用于抗皱。另外,PX也是饮料瓶的主要原料,我国是一个服装大国,也是一个人均饮料占有率比较低的国家,市场巨大,潜力巨大。
其实,从这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基本都是从产业链的下游往上游推动。比如,服装行业的发展拉动了聚酯纤维的发展,加大了对PTA的需求,进一步推动了PX项目的发展。不过,直到现在,我国的PX仍然需要大量进口,2010年进口约352.7万吨,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
三联生活周刊:“十二五”期间,我国化学工业的增长空间在哪里?化学工业产值会有怎样的增长?我国是否还处于一个化学工业大发展的时期?
李君发:“十二五”期间,未来我国化工业发展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尤其要结合节能减排政策,进一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产能,推动产业的改造升级。另外一个大方向就是围绕国家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展开,如发展清洁能源、新型化工材料、清洁工艺生物化工产品、节能环保型产品。此外,中西部资源优势地区也是未来的一个增长点,比如煤化工业会稳步有序发展。
未来一个时期内,化工仍然是高速发展时期。中国经济要保持至少7%左右的增长率,就需要石化行业至少保持年均10%的增长,按照这个速度,到2015年,我国石化行业的产值将比现在翻一番,达到15万亿元。
布局
三联生活周刊:集中发展的化工园区是什么时候兴起来的?这种布局模式有哪些优势?
李君发:化学工业的园区化发展是世界通用的模式,只是,中国在过去布局分散,从2001年开始才正式发展这一模式,当时适应跨国企业进入国内而兴起的,最早兴起来的是江浙的城市,后来依托大型石化基地和资源优势地区也陆续规划建设化工园。2008年,国务院安委会出台文件,规定所有化工项目都要进园区发展。
园区化发展模式有很明显的优势,它实现了五个一体化:产品原料的一体化,大大节约了物流成本;公用工程一体化,减低了企业运行成本;安全环保一体化,无论是污水处理等环保措施,还是政府对企业治污的监测,都实行了统一监管;管理服务一体化,园区可以为各个企业提供更好的标准服务;最后一个就是消防安全一体化,有利于对园区的安全进行统一监管。
化学园区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以产业链为主线,上下游企业聚集;另一种是同类企业聚集。从世界范围看,化学工业积聚型的发展模式是个大趋势。
当然,也有人提出,化工园区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最明显的就是,把这么多危险的企业放在一起,很容易形成连锁效应,一旦某个企业出了小事故,控制不好就容易引发连锁反应,像多米诺骨牌一样酿成大事故。
但综合看,只要措施合理有效,监管到位,事故风险是可控的,化学园区的利大于弊。
三联生活周刊:我国的化工产业园区的分布状况是怎样的?有哪些特点?
李君发:我国的化工产业布局基本形成了沿江沿海布局和依托资源优势地区的特点。形成这一布局的原因有几个,一是节省运输成本,从世界范围看,大宗原料和商品的运输还得要靠海运,随着我国资源对外依赖度上升,无论是进口的原料还是出口的商品,都需要港口。以大炼油项目为例,通用的炼油船就是30万吨级的,也就是说,要上这样的大石化项目,必须要有30万吨级的港口。依托资源优势地区也大大降低了原料运输成本。
另一个原因就是,沿海地区的纳污能力强,大海具备最强的环境自我修复能力,虽然石化企业的污染治理已经得到了很大进步,但必然还是会产生一定的污染,无论从日常的环保还是应急的事故来看,临海都有一定的优势。
除了布局,现在我国的化工园发展,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数量众多,各级政府都在搞化工园,甚至有的地方产生攀比心理,不顾自身的现实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盲目上马,制定不切实际的高目标。
三联生活周刊:化工业规划与布局的原则是什么?要考虑哪些因素?如何处理化工园区与城市、人口、水源的空间关系?
李君发:化工产业的布局,基本原则还是要既有利于自身产业链的发展,又要与城市和社区发展相协调。我们在为一个化工园选址的时候,主要要考虑几个原则:一是要避开未来城市发展的主方向,比如一个城市要向南部拓展,那就不能在南边再建一个化工园区;二是要避开城市的上风向,污染治理搞得再好,也会有一些影响,就像生产醋酸的企业,即便吸入微量醋酸对人体没有危害,可一个人天天闻醋味也不舒服,所以避开上风向,或者最起码也要保证侧风向;还有一个原则是,化工园区要考虑当地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要综合分析地区内的水资源、交通运输等条件,比如,你要在一个没有深水港的城市发展大型炼油乙烯项目,不现实啊,要在水资源缺乏的城市发展重化工,也不现实。
国家有明确规定,在八类环境和安全敏感区域不能建化工厂,比如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地、人口密集区等等。有的地方政府急于上马化工园,在前期的立项和规划过程中承诺一定要搬迁周围的居民等,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却没有实施,这样的情况比较常见。
我们规划的化工园区一般距离主市区要有足够的安全防护距离,最近的距离也不能低于5公里,园区要实行封闭式管理,外来社会人员和车辆一律不得随意入内,除了必需的轮班休息区,园区内不设大型职工生活区和居住区。空间距离有个适度问题,太近了危险,太远了也不行,毕竟工人的生活还要依托于城市。所以,并不是只要距离够远了就安全了,更重要的还是要加强内部管理,防范生产风险。
三联生活周刊:在化工布局方面,我们有没有成熟的法律法规可做依据?与国外化工园区比较,我们的差异主要在哪些方面?
李君发:法律法规基本上是已经建立了,比如国家层面的环保法、消防法、安全生产法等等,但是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标准规法更新速度慢,有些标准还是二三十年前的,已经明显不适应现在的发展。以前是由化工部来牵头制定一些规范,后来化工部撤销,一段时间内这个工作就停滞了。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又开始重新拾起这项工作,着手整理一系列的规范。
另一个问题是,针对化工园区层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很少。因为园区发展才刚刚几年的时间,大部分园区还停留在招商引资的阶段,以前的标准都是针对单个企业制定的,园区的安全、环保管理才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整体的安全环保体系,这是个薄弱环节。
我国与国外化工园区发展有很大的不同,国外的园区,基本上是以某个企业巨头为核心,由此吸引上下游的配套企业进驻,经过几十年时间,企业慢慢地自发聚集形成。而国内的化工园,基本还是政府在主导,划出一块地,成立一个管委会,然后开始招商引资,发展速度很快,几年就聚集几十家企业,相关的配套设施、管理体系和环保安全监管工作都有待提高。所以,单纯从法规的标准上看,中国有很多标准规范比国外还要严格,比如光气项目,中国是世界上标准最严格的国家之一。
但是,一个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拥有全面适用的标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人的安全理念。在这方面,我们的差距最明显。像杜邦这样的世界化工巨头,安全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每个员工和他们的家属都觉得自己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是这个企业的主人,安全已经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总之,我们的硬件环境已经与世界接轨,但综合管理等软件环境却还没有跟上步伐。
与公众相处
三联生活周刊:从厦门到大连,化工厂与公众的矛盾在继续。在你看来,这些环境事故进一步恶化形成环境乃至社会事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李君发:在我看来,所有这些问题,基本都可以归纳为管理问题或制度执行力问题。像去年大连的“7·16”输油管爆炸起火,直接原因就是违规操作。不管是企业自身的管理问题,还是地方政府的管理,或者园区对企业的管理,都存在问题。比如,环境评价本来是制约一些环保安全问题的有效措施,但是在实施阶段,有时候并未完全执行,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就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由一起普通的环境事件上升到社会事件,那就不单单是化工厂的责任了,可能这只是个导火索,还有其他方方面面的社会因素。
三联生活周刊:安全风险成为公众对待化工业的最大质疑和担忧。从专业角度来看,化工厂的环保和安全系数到底有多高?
李君发:从专业角度来看,现代环保和安全控制技术已经能够保证化工企业正常生产时的安全运行和达标排放,并能及时应对非正常状况下的应急管理,主要是个执行和管理的问题。有的是设计阶段有,但到了建设阶段就没有了;有的是建设了相关的治污设施,但为了降低运行费用,只是应付一下检查,平常不运行。这样的问题存在,但据我观察,现在并不普遍了。尤其是对大部分的国企、上市公司而言,完全没有必要在环保问题上冒险,政府相关部门对他们的监测也比较到位,大部分实行了实时监控。
环保问题主要是出在一些小型的私营民营企业上,由于我国化工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数量众多,投资主体也五花八门,政府的监管力量相比起来显得不足,执行起来有难度。
从安全角度看,我觉得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安全教育不够。我们规划的化工园区,都是按国家最新的标准来设计,并有环保安全、安全生产及防灾应急等专门的篇章。但是,对于它所存在的安全风险,公众不了解,缺乏专业知识。PX也一样,虽然有人说PX具备致癌性,但从毒性上来说,它仍然是一种低毒性化学品,目前为止尚缺乏对人体、动物致癌性的证据。
三联生活周刊:上世纪60年代《寂静的春天》出版后,世界性的环境运动蓬勃发展。很多化工企业面临压力。化工企业应该如何面对民间的声音?我们国家在这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做法有什么差距?
李君发:最核心的问题是知情权。不管政府在做什么,不管企业在做什么,都要让老百姓知道,知道你的初衷,知道你的过程,也要知道你存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比如在厦门闹得沸沸扬扬的PX项目,后来转移到了漳州市的古雷半岛,我听说最初当地居民也是反对,但后来当地政府组织了很多居民代表,包机飞去南京,实地考察了扬子石化的PX项目,让大家意识到,PX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反对的声音也就自然慢慢消失了。
尤其是企业,要自觉融入社会,不能总是让政府的园区管委会来做挡箭牌。要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一部分,注意与居民沟通,公开信息,提醒大家存在的安全风险,与公众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才能和谐相处。在这方面,可以说,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
分享按钮责任编辑 :蓝泽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2013 ©易安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2818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2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