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颜色

贵阳云顶村:被冰雪围困5日

  •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07日
  • 作者: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 浏览:
  • 查看所有评论
  • }">打印文章

 一场大范围的低温冻雨天气,给贵州、广西等地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本报记者探访了贵阳市南部一个“开年受灾”的村庄。

  2011年元旦,云顶村的村民大都在小孩子的惊讶声中迎来了新年的第一天,家家户户推开窗户,看到满世界的冰凌。

  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部的这个小村子已经是第三次“开年受灾”——2008年元月开始遭遇特大凝冻灾害,2010年元月开始遭遇特大干旱灾害,这一次又是凝冻灾害。

  在2011年最初的5天时间里,全村224户1100多村民经历了寒冷、围困、停电和自救。1月5日,通往村里水泥路上的冰雪渐渐融化,中国青年报记者探访了这个被冰雪围困的小山村。

  路不通,村子就冻住了

  1月1日晚上,村民杨光云发现自己的母亲有点感冒,按照以往,他会在第一时间骑着摩托车,到5公里外的乡上买药,还会花上12.5元买一大袋豆奶粉,给母亲补补身体。

  “这次没有尽孝,那天路上厚厚的冰,走路都打滑,别说骑摩托车了。”杨光云很愧疚,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母亲在炉子边上多坐一会儿,多喝点水。

  杨光云的母亲对儿子没有一点怨言,倒是不住地念叨着儿子赶在去年12月底的时候,带着孙子去乡上理了发,“真是聪明,再晚几天就出不去了”。

  从1月1日到1月4日,通往村里的公路都积着冰,村里的人和外界几乎没有什么往来,整个村子就像漫山遍野的树枝一样,被厚厚的冰牢牢地冻住。

  这段时间里,村民们吃着自己家里的口粮,餐桌上只有后院种的大白菜,没买到过猪肉,没买到过药,如果村里有人突发疾病,八成也只能听天由命。

  村里的孩子们都接到通知,元旦的假期一直放到1月13日结束,围困在村里的时候,相邻的孩子就聚在一起,敲打着房前屋后栅栏上的冰柱,嘴巴馋了,换换口味的“高级食品”是泡一包方便面。

  和外界唯一有往来的,是在乡上打工的村民,他们每天早上花1个多小时,走山路出村做工,晚上要赶在天黑之前,原路返回村里,一旦到了天黑,山路也不敢走了。

  “路不通,村里人几乎没有什么活动,我们就是坐在家里磨时间。”杨光云说,2008年特大凝冻灾害的时候,村子被困了差不多一个月,“那日子才难过哟。”

  直到1月5日,路上的冰渐渐融化了,杨光云赶紧骑着摩托车,到乡上给母亲买了药,依然花了12.5元买了一大袋豆奶粉,这一次,他还特意给母亲多买了1包葡萄糖。听说过几天还要有更严重的凝冻,又顺便多买了一包卫生纸。

  在进村的路上,天空中飘着小雨,路上的大雾让能见度不到30米,中国青年报记者看到,许多村民都搭着摩托车,大包小包地提着刚刚采购的粮食、蔬菜和生活用品,零摄氏度以下的气温加上摩托车几十迈的车速冻得车上人满脸通红,但依然能清晰地看见他们脸上的笑容。

  掀开床单就是一层稻草

  缺乏御寒衣被,是现在云顶村面临的最大问题。

  在杨光云家,记者看到,两间卧室的窗户上,都挂着还没有完全融化的冰,一间卧室的床是在地上放了十几块砖搭成的,砖上铺着一层稻草,稻草上铺着一块厚布当床单,就成了一个床铺,没有褥子。坐在床铺上,一股寒气传遍全身,手放在床铺上感觉非常潮湿。另一间卧室有张简易的床,但依然是稻草上铺厚布,一床发黑的薄棉被让人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这就是冰天雪地里全部的睡觉御寒物品。

  “没想到买几床棉絮垫着吗?”记者问到。

  “没想。”

  “买棉絮的钱有吗?”

  “我家还拿得出来,有的家不行。”

  “湿度这么大,应该买个电热毯。”

  “想省电、省点钱,就没买。”

  在云顶村,掀开床单就是一层稻草,是很多农户家的常态。

  云顶小学五年级的数学老师杨明元告诉记者,这样的状况在村里还不算最差,直到去年12月份,自己班上的小贵(化名)还只穿一两件单衣来上学,没有毛衣、没有毛裤。

  “这样的孩子有很多是孤儿,缺乏照顾,很可怜。”杨明元说,遇到这样的学生,就尽量帮,但老师也没有能力把三四十个孩子的困难全部解决。

  在海拔1700多米的云顶村,烧火取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今年,煤粉的价格从去年的每50公斤30元左右涨到了40元,煤块的价格从去年的每50公斤45元涨到了60元。

  对于年收入仅1000多元的农户来说,并不是所有家都能烧得起煤炉。冰天雪地中,一些农户不得不艰难地从山边砍柴烧火。对于缺乏劳动力的低保户、五保户,村支书陈云号召党员干部帮助他们储备了一部分柴火。

  一旦停水日子就很艰难

  在被凝冻围困的日子里,让村民们感觉更难受的是停电。

  1月1日晚上村里就停电了。村民家里看不了电视,电饭煲也用不了;村里的打米机也不转了,没有储备大米的家庭要去借米,时间长了可能会饿肚子。

  1月4日下午,停了60多个小时的电来了,陈云赶紧招呼村民多拿点稻谷去打米房,多储备点大米。5日14时17分,记者在云顶村采访时,村里再次停电。陈云立马给乡里的电管所打电话,得到的答复是临时停电,对山坡上的电线进行除冰,陈云松了一口气。

  陈云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对于村里来说,最可怕的还不是停电,而是停水。“村里不发达,停电了影响不那么大,一旦停水,老百姓的日子就会过得很艰难。”

  陈云记得,2008年特大凝冻时,村里的水管就全部冻住了,全村老小吃水问题,就只有靠村边的深井解决。

  “冰天雪地的,特别滑,挑水很难啊。”陈云回忆说,2008年凝冻时,正好是春节前后,用水量大,全村的党员干部都去帮着村里的低保户、五保户挑水,手冷脚僵,挑水走在路上还不敢洒出来,否则在路上结了冰,再走的时候肯定会摔倒,“从来没有那样艰难地取过水。”

  因为水管直接连接山上的出水口,到目前为止,村里还没有什么好办法防止架在山上的水管冻住,“就盼着凝冻别再厉害了。”陈云说。

  摆脱贫困的出路是发展旅游

  在前往云顶村之前,记者听到过云顶村的人说,村子里有一个草原景区,在前往云顶村的路上,沿途的冰冻之景非常壮观,但到达云顶村之后,记者看到,草原景区的大门紧闭,一条狼狗在门口守门,景区附近既没有住宿的旅店也没有一家饭馆。

  村民回忆,草原景区大概在1995年左右就开始建设了,景区一年四季的风景都非常美丽:春天是绿油油的一片,夏天只有20多摄氏度,适合避暑,秋天山上的一些树叶变成红色,冬天壮丽的冰冻景观号称“别有韵味的南方哈尔滨”。

  虽然开发了骑马、避暑等旅游项目,但景区迎来的游客却并不多,杨光云至今没有在景区门口做过小生意,因为“没多少人,也卖不出去,景区可能缺乏宣传”。

  事实上,经历了十几年陆陆续续的建设后,景区还有事项需要审批,“现在景区是香港的老板在开发,好像说今年要办完审批手续了,都有红头文件了。”杨光云说。

  记者注意到,贵阳市区到云顶村的距离大约70公里,云顶村的进村公路也是比较宽敞的水泥路,路面情况并不算差,从贵阳市区开车到云顶村,不堵车的情况下,只需要两个小时,具备发展周末休闲旅游的基本条件。

  杨光云说,对于自然灾害频繁的云顶村来说,通过种地、养殖带动全村致富的困难非常大,如果景区能把一年四季的景色都开发出来,整体打造、整体宣传,通过旅游带动山珍、民族手工艺品的经营,对老百姓增收的效果将十分明显。

  “就期盼着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吧,让这个老天爷不眷顾的村庄日子好过起来。”杨光云说。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责任编辑 :蓝泽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