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唐山大地震》,上映之初即号称今年“头号催泪弹”影片,从艺术的角度把时光拉到1976年那惊心动魄的“23秒”。今年56岁的长沙人林小宁在观看影片时哭了。看完后,他独自躲在一个角落里,两个小时没有说话,完全沉浸在对当年灾难的回忆中。
作为当年的唐山驻军成员之一,林小宁是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和救援者。今日是唐山大地震34周年纪念日,昨日,林小宁来到本报,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参与这场救灾的点点滴滴,并将珍藏了34年的救灾日记公之于众。
参与唐山地震救援的战士与当地居民忙里偷闲休息。
林小宁 提供
睡梦中被巨大的轰隆声惊醒
1954年,林小宁出生于长沙。1972年,18岁的林小宁在邵阳入伍。1975年,22岁的林小宁所在的部队进驻河北唐山市迁安县(今迁安市),驻地设在迁安县沙河驿公社红庙子大队。
在林小宁的记忆中,1976年7月28日和往常没有什么不同,只是26日—28日这三天异常地热,“我们驻地并没有像电影中一样出现大群的蜻蜓,也没有其他动物出没的异常现象,就是热得难受,正午的太阳可以烤掉一层皮。没想到这样反常的炎热酝酿着一场巨大的灾难。”28日凌晨3时42分,正在睡梦中的林小宁被巨大的轰隆声惊醒,人也被掀翻在地上,铁床也倒了,“难不成是打仗了?不可能啊!”屋外,电闪雷鸣,房子开始坍塌,“地震了,我的第一反应是赶快叫醒战友小陈,没想到在他床上摸到一床的砖头,心头一凉,后来才知道,当晚他因失眠,一直没有睡着,地震发生时,他第一时间想叫醒我,可我却睡得太死,于是他只能从窗户中跳了出去。”林小宁想打开门跑出去,脚却踩到一个钉子,血流如注,而门也已经严重变形,根本拉不开。“只好从窗户上跳下去,顾不上痛,死命往空旷的地方跑。”
“部队集合后发现,只有一位放电影的战友牺牲了。”而林小宁驻地对面的老百姓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的房子没了,一片废墟,人们衣衫不整,哭声震天。而有的则像在梦游,目无表情,像来到了一个陌生的星球一般。”
救灾一整天只吃了一个馒头
28日早上5时左右,林小宁所在的政治处开始在附近村庄救灾,天还没有亮起来,林小宁和战友卸下老百姓家里的门板,摸着黑救下了3名伤员。“当我们跑到医院,医院走廊里到处都是伤员,许多人都是血淋淋的,呻吟声、叫喊声听着就觉得特别痛苦。一些伤员送到医院后就死了,看着他们家人撕心裂肺的样子,我们也忍不住哭了起来。”早上7时,林小宁和战友返回部队驻地,林小宁奉命到后勤部下属部队了解救灾情况,“战友们都拼命救人,脚被刮伤了,手磨出血了,也丝毫没有察觉。直至下午6时,我们才回驻地,一整天就吃了一个馒头,但是所有人都毫无倦意。”
28日晚8时,林小宁跟随部队奔赴唐山市古冶区救灾,从部队驻地到古冶区仅19公里,而他们却走了四五个小时,“路堵得不行,老百姓都躲到马路上避难,再加上坍塌,寸步难行。”在卑家店的一所坍塌的中学内,林小宁和战友救出了一名70多岁的孤寡老人朱大娘。被救出的时候,她不停地埋怨战士不该救她,“她总是说‘我一个老太婆,活着有什么用’,我们听了心里很难受。我们帮朱大娘搭了一个窝棚,准备了一些生活用品,每天都抽时间去看她,和她讲讲心里话。后来,战士们要走的时候,朱大娘老泪纵横:‘你们就是我的亲人,而我却什么也不能给你们。不过你们放心,我这把老骨头会好好活下去的。’听到这样的话,我们觉得全身筋骨都舒畅了。”
暴雨中奋战4小时保住10万斤粮食
地震一周后,灾区少了震时山河破碎的悲惨场景,抗震救灾工作转移到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的阶段。 林小宁所在部队还参与了抢修唐山钢铁厂的任务,1976年8月5日,《人民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消息“志气钢水奔流放”,报道的就是林小宁所在部队成功炼出钢水的先进事迹。
8月中旬的时候,林小宁回到迁安县抗震救灾。8月18日,倾盆大雨将野鸡坨公社淹成一片沼泽,危及野鸡坨国家粮库,林小宁和100多名战友在暴雨中奋战4个多小时,终于保住了10多万斤粮食。从1976年7月28日至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这段时间,林小宁始终战斗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由于在救灾的过程中表现出色,林小宁所在的基建工程兵第2支队12团11连被中央军委命名为“抗震救灾先锋连”。
2万人的部队里只有1个长沙人
“《唐山大地震》电影拍摄得很好,故事也很感人,但电影毕竟是电影,有些东西也是出于艺术的需要。”谈及电影与现实,林小宁似乎有话要说,“在初看之时,似乎有点熟悉的感觉,但仔细品味后,对于我这个亲历者、见证者来说,还是总觉得缺少震撼。”
《听我说那过去的事》是林小宁从2007年初开始编写的一本自传性的回忆录,里面记载了他的人生轨迹以及军旅生涯。流过血、洒过汗的唐山,始终是林小宁着墨最多也是最深刻的记忆。林小宁有记日记的习惯,从年少延续至今。他告诉我们,他将把这些救灾日记、思想感悟等自己保留或收集的一切关于唐山的文献无条件捐献给唐山抗震救灾纪念馆。
“据我了解,当年我们2万人的部队里面只有我一个长沙人。”据林小宁介绍,他当年在邵阳入伍,虽然只有他1个长沙人,但部队里有相当多的邵阳、株洲等地的战友。这么多年不见,林小宁对战友们的思念与日俱增。“有机会我要找到我的这些战友,与他们重温那不堪回首又永生难忘的时刻。”
林小宁救灾日记选载
1976年7月28日晚12点
早上3点42分地震后,开始我以为不要紧,反正住的是“活动板房”,而当一堵墙倒了下来,我才反应过来。我头顶上也有一堵墙,情急之下一脚跳下来,踏在一枚钉子上自己也不顾,跳了出来……
1976年8月7日
今天我再记点,就是说部队第一阶段在古冶的抢险救灾任务在七日完成了,我也参加了这一阶段的工作,明天要到迁安执行任务。要像电影《难忘的战斗》中那样我们做群众的工作队。我向党支部交了申请,要求参战……
1976年8月10日
7月28日凌晨发生在唐山、丰南一带的强烈地震,把我的日记也震断了,在这期间我用纸写了几篇日记,也在此刻无时间抄于此本上了,看以后情况吧。环境和工作决定了我要这样……
1976年8月25日
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了,我现在虽在迁安野鸡坨公社,但脑海里唐山市卑家店一个中学里的那位老大娘——朱大娘,却总在我脑海里回荡着,磨灭不了。并且我还把她和我这里见到的几位老大娘的形象糅合、结合到一起去了。她们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76年11月15日
今天十点差二分,又来了一次大地震。在本地地震史上,这是要排上第三级别的地震了,我们的“板房”和“火墙”又承受了一次考验,幸亏一切都好。大家出去看望了一下老乡的安全,他们也无事。回来后我们由此议论不少,又扯到七月二十八日的地震去了……
分享按钮责任编辑 :蓝泽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2013 ©易安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2818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2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