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颜色

提高危机意识 应对“危机型”突发事件灾难

2008年“5.12四川省汶川特大地震,2003年的非典,2008年南方地区的冰 雪灾害……。这几年,“危机型”突发事件在我国时有发生,“危机型”事件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国务院应急专家组专家、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刘铁民讲,危机意识不足——最大危机;无忧患意识——最大隐患。提高危机意识,应对“危机型”突发事件灾难,刻不容缓。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增强危机意识,普及安全知识,遵循规律,应对“危机型”事件。为此,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国务院应急专家组专家、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刘铁民。相信他的通俗讲解,会对全国应对“危机型”事件,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记者:“危机型”事件是指?

刘铁民:“危机型”事件是突然发生无法预料和难以控制的灾害性事故。长期以来,对突发事件主要是依据灾害的性质原因和管理范围分类,在我国主要是按事件原因和性质分为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四种类型。在国外,分类方法还有很多,如分为人为事故和自然灾害两大类等。最近几年,国际上对突发事件有了新的认识,从危机管理角度大体分为常规突发事件和“危机型”事件。

常规突发事件,虽然也是突然发生且具有危险性,但这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发展过程以及结果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可预见性,而且其破坏程度也是有限的,如常见的火灾、矿难和一些局部性的自然灾害等,我们对处置这类事件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形成了三个基本工作模式:组织化体制;专业化队伍和程序化处理程序。

“危机型事件,它的特点是发生异常突然,扩展迅速,具有高度不确定性,预测非常困难,用常规方法无法处置。例如,美国的9.11事件和卡特里娜飓风、我国2003年非典、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和512发生在四川省汶川的特大地震灾难等,这些事件都具有演化为危机的特征。这些事件发生后,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重大冲击,整个社会秩序、社会价值观和公众生存状态都可能受到严重破坏。“危机型”事件处理的风险巨大,仅仅依靠日常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按部就班的处置程序无法解决事件中不断爆发出的问题,因此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在研究寻找应对“危机型”事件的规律和办法。

“危机型”事件是和平社会里的“潘多拉匣子”,它指的是危机一旦发生无论是公共事件,还是自然灾害都会可能演变为危机,它就失去了原来事件的特性。这次我国南方冰雪灾害就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教训。它最早发生是自然灾害,之后迅速演变为交通阻塞,供电中断,森林破坏,人员大规模聚集,最初是自然灾害,可造成的后来的社会危害却是一种“危机型”事件。

“危机型”事件还有异构性和超大性。异构性就是我们对过去某些事件的认识,它的构成我们有规律可把握,而“危机型”事件的整个运行的结构无法把握。超大性就是超出我们的想象,也就是我们用现在的知识无法理解、无法计算这种危害。像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造成1029人死亡,50万人直接受害,500万人受到灾害影响,经济损失接近1万亿美元。而刚刚发生在我国的四川省汶川特大地震,伤亡人数以数十万人计,受灾人数以千万人计,经济损失以数千亿元计,恢复重建需要数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

基于“危机型”事件的认识,有四个概念需要明确:一是突然发生(时间概念)。事前几乎无法预测,发展过程也法预料,整个事件发生的非常突然,且有时事件发生的来无影去无踪。像2003年的非典,至今还没有搞的非常清楚,是怎么传播来的,最后是怎样消失的,也无法预料若干年后它还会不会卷土重来,或者还有没有比它更严重的传染病卷土重来?二是迅速的扩展性。就是事件来不及处理,它就在规模上、结构上迅速变化扩展。从灾害的演变上,我们把这种变化叫做行为上的变化。例如,2008年南方第一场雪叫“瑞雪兆丰年”,200811213日,久旱逢甘露。第二场雪,山上银装素裹,百年风景难得。第三场雪的时候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了。第四场雪很快就成了巨大的自然灾害,发展迅速,变化凶猛,几天时间里造成了京广线和京珠高速两条交通大动脉,以及整个航空交通的堵塞。天上、地下、水路,交通堵塞无法运煤,造成了发电厂的困难,很多电厂受到影响甚至停止发电。广州车站聚集几十万人,十几万辆车受阻在高速公路上,受灾地区停电、停水等等。三是破坏性。给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长远的严重影响。像南方冰雪灾害给当前物价、社会经济景象带来不利影响。表面是造成交通堵塞、停水停电,实际上造成最严重影响的是林业、农业和人们的心理。四是处置的紧迫性。由于“危机型”事件发展十分迅速,后果十分严重,所以要求在第一时间里抓住应急救援的最佳时期,时间就是生命,灾情就是命令,应急响应速度与事故后果的严重度密切相关,事件是迅速发展的,一般事件是算术级扩散,就像1+1+1=3,而“危机型”事件常常表现为几何等级扩散,比如在常规事件中一件事情又出了一件事情是1+1=2,而“危机型”事件是2×2=4,若三个事件融合在一起我们叫耦合,它就变为了9,成几何等级这样的速度发展,它造成的后果有时是非常可怕的,所以我们必须要迅速处理。

记者:“危机型”事件的特点?

刘铁民1.高度不确定性。“危机型”事件不确定性增加了应急处置的难度。例如“非典”时期造成了非常大的恐慌。北京郊区有的地方的人民群众自发把路拦断,不让任何人过,怕疾病传染过来,就是因为大家不确定“非典”是怎么传染的,就连当时顶级的科学家之间也产生了争论,有的认为是病毒,有的认为是病原体。一次“非典”总共死了不到500人,却造成了极大的恐慌,我们有时发生矿难一次也死许多人,但是却没有哪一次给更大范围的公众造成自身恐慌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高度不确定性是“危机型”事件十分显著的特点。

2.复杂变异性。变异性是指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其性质和规模发生突变,甚至突然改变事件的性质,演变为另外一类事件。一般常规事件发展的变异性相对较小,处置一些公众关注的问题应十分谨慎小心。很正常的工作,若处理不当,或因为干部作风问题,或具体政策上的问题,群众不满意,这里有不同意见是很正常的,严重时会造成几万人的公众聚集,甚至冲击行政管理部门,使事件严重。所以在处理这类“危机型”事件时一定要注意它的复杂变异性。

3.潜在危机性。有些突发事件破坏力巨大,波及范围广泛,处置异常困难,有可能在局部地区或在某一段时间内出现混乱,甚至失控的情况,如与公众沟通不够也可能会酿成一种社会危机。

记者:“危机型”事件形成的条件?

刘铁民:“危机型”事件的最基本的条件是①足够破坏性能量释放。从物理现象上讲,许多事故就是一种能量释放过程,如12.23井喷,煤矿瓦斯爆炸,危机型事件是一种非常巨大的破坏性的能量释放。如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近年发生的印度洋大海啸、卡特里娜飓风、缅甸洪水和发生在我国四川汶川的5.12特大地震,都是典型例子。②适应的环境能力的条件。像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倘若发生在交通运输淡季,不会有大量人员阻塞,所以环境条件就是若干因素叠加在一起,再形成几何效应,具有严重的破坏性。③危害公众生活。就一般来看,不论发生多大规模的地震、海啸,还有原子弹的爆炸试验,它若不伤害人就不会形成危机,只要是一个事件和公众密切有关,就要有警惕性。④存在明显的脆弱性环节。脆弱性是指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就这个环节不论是在地方,还是部门,过程很容易就被击垮,整个社会秩序的链条就会断裂。所以破坏性能量释放、适应性环境条件、事件危害公众、脆弱性环节,这是“危机型”事件发生很重要的条件。

“危机型”事件具有破坏性来源于我们对现代一些危机事件的新的认识,这些新的认识只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城市化集中、信息化和我们对现代化的依赖,在这种背景下才能产生,所以越是现代化的社会越是危机性发生风险就越高。例如,我国2008年冰雪灾害发生在50年前,几乎没有什么非常严重的影响和危害,那时候三天不打电话不算什么,有的人甚至一辈子没有听过电话,可现在忍受不了,就像电一样,现代社会,如果没有电我们如何生活,这是不可想象的。

记者:“危机型”事件的特征?

刘铁民:社会越现代化,整个社会的需求就越紧密,依赖性也就特别的强,这就要高度重视“危机型”事件社会方面的危害。公众“危机型”事件符合最基本的物理学现象、燃烧现象、力学运动的现象。这就导致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学理论:①转型与高速发展时期特征——“社会风险期”理论。现代的社会风险期普遍认为当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它的经济体制处在转型期或政治体制出现转型机制时,政治体制、经济改革速度突然加快是具有风险性的。我国在转型期时每个人的利益发生巨大变化,有的人突然没了工作,有的突然暴富,这样容易产生不平衡心理,对社会不满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缺乏对这种形势的处理经验,这时我们就处在高风险期。这种高风险期来源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现代社会依赖性、经济发展现状,所以我们要高度提高警惕。②关于事件突然爆发—社会燃烧理论。燃烧它需要能量(可燃物)、氧气(环境氛围)和火源,事件中缺一不可,社会燃烧理论认为能量是可以蓄积的,比如物价上涨、股市行情、食品安全卫生等问题,就一个系统一个部门而言能量不是很大,若在一个人群中每个人都受到事件不同程度的伤害或在一个人身上发生若干要素伤害的时候,在一个社会里就会累积。就像在一个大坝中累积了很多水,汇集到很高时就形成了一种势能,没有危害则已,若一旦出现危机,就顺流直下,如果在公众中积累了一种不满情绪,它就具有了第一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就是指社会环境。第三个条件就是敏感点火事件。因为一个偶然的原因,如一个公职人员处理问题不当,马上就会把火点起来。③事件变异转化—触酶理论。它是指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一个事件外的因素可能对事件的演变产生很大作用,有时媒体就可以成为触酶,一条不慎重的报道,甚至一条客观公正的报道时机不当,会使危机出现新的问题。④事件扩大—涟漪效应。一片平静的水塘,往里丢一块石子,这个石子就相当于造势的原动力,但石子落入水底后已不再产生任何作用,但它造成的波浪会扩散,直至波及到很大范围。所以有些社会“危机型”事件完全具有这样的特征,认识这些理论对处理一些突发事件很有帮助。不是所有的事件都会发展成危机,当对一些事件处理不当,也可能有量变到质变,就会出现危机。大量事实证明很多危机都是由于危机处理不当造成的。

记者:“危机型”事件处置具有哪些基本原则?

刘铁民1.安全第一、以人为本。应急处置最重要原则是保证人的安全。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确保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在应急救援过程中,最优先的目标和最重要的举措都要首先保证人身安全。

2.早期预警,有备无患。早期预警具有两个功能,一是防止事件发生,在事故即将形成或没有爆发之前,采取应变措施防范和阻止由预警期进入到应急响应期;二是事故发生和扩大蔓延之前,通过预警期的活动能迅速提高警备级别,动员准备力量,加强应急处置能力,把事故控制在应急预案所策划的特定类型或指定区域,确保事故在演化成危机前进入到恢复期。另外在应急救援过程中,一旦发现异常情况或出现危险迹象,要立即发出预警信号采取应变措施。

3.第一响应,快速处置。第一响应是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事故一旦发生,时间就是生命,应急响应速度与事故后果的严重度密切相关,分析表明,对事故受害人早期的抢险救治对保障生命、减轻伤害具有决定性意义。若在敏感期处理不够及时,可能会使事件性质发生扩大和激变。因此,在事故发生后,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地做出应急反应,在造成严重后果之前采取有效防护。

4.统一指挥,协调指挥。应急指挥在组织结构上可分为多种形式,但无论采用哪一类指挥系统都必须实行统一指挥的原则,无论涉及应急救援活动单位的行政级别和隶属关系如何不同,都必须服从应急指挥部的统一指挥协调,统一号令,步调一致,令行禁止;应急指挥最基本功能就是统一协调执行应急救援任务各单位之间的活动,使各参与单位既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又能相互配合,提高整体效能。一般情况下,在同一时间、地区执行应急任务的各专业队伍都应紧密配合执行主要任务的队伍行动;尤其是在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区乃至跨国界的重大事故灾难中,更应强调在一个共同的指挥系统内实现高度统一的协调指挥。

5.属地为主、资源共享。在早期,各国应急管理体系基本上依托行政管理体制的树枝样结构。多年后,由于这种树状组织体系机构过于繁杂,难以应对紧急状态,所以近年来,一些工业化国家逐渐开始在应急管理工作中采用扁平化网状管理结构。这种结构主要由节点、节点之间联线和点线联结后形成的网格组成。在特别重大事故的应急管理中有些事故灾难的影响可能跨越几个地区,涉及众多部门,仍然要在应急管理中坚持属地为主和资源共享原则。

6.控制局面、防止危机。危机是指对事件的失控,到了危机的时候也可以恢复正常状态,但那时造成的破坏力和损失就很大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通过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在最早的阶段恢复正常状态,处置除了系统外就是反馈的作用,反馈就是调控,调控时反馈分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是给整个事件本身增加动力,使事件发展的更快,温度升高,速度更快,规模增大,破坏性严重。负反馈是使事件的动力减速、降温、缩小、变冷,起到这样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处理危机事件时最核心的是控制,公共安全事故的后果一般很难预测,尤其是在应急救援过程出现反复或应急周期过长的情况下公众易产生急燥、猜测,也可能在社会上诱发流言和失去耐心,导致不正常的社会冲动;事故扩散蔓延会造成大量的物资、资金投入和设施的破坏,给恢复增加困难,因此,尽量在事故早期的初级响应阶段,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在时间上迅速,越快越好,在空间上控制规模和影响范围,越小越好。即使应急响应进入到扩大应急阶段,也必须采取坚决果断措施,防止出现危机。

记者:“危机型”事件演变的动力学原理?

刘铁民:系统动力学对重大事故的研究,首先要通过对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数学描述,然后应用系统结构模型做定量化分析并同时进行仿真,不仅能对事故灾难事实客观描述,更着重于揭示事故形成的原因及其演变过程,并尽可能准确预测其未来发展和归宿。

依据系统动力学的观点,可以把重大事故发生演变的过程看作是一系统“流”,以事故波及范围和直接影响因素条件为系统边界。明确流位与流率变量,设立若干个流位与流量系,还应明确能够对危险物质积累、分布特征具有影响和与事故处置决策有关的辅助、增补变量的常量及其相互关系,应用上述条件建立数个因果关系图并形成流图,这是一个重要步骤。从重大事故基本演化模式图中可以看出重大事故一般起始于故障或失误;处置失当后形成事件;事件进一步扩展后产生危机后果,造成事故;在一些内外因素的作用下,事故进一步激化甚至可演变为危机。在这个主要发展阶段中,每一个阶段都可以被控制后停止发展(关闭)而恢复到稳定态(正常状态),但每一个阶段由于系统失控也可能扩展到下一个更严重的系统失稳状态,这主要取决于流位变量和流率变量变化以及外部信息(媒体和公众压力)对反馈控制的影响。无论是事故的强度,还是控制事故需要的资源与能力,都可以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行量化和仿真。

建立重大事故演变过程的因果关系和流图后,对以流位与流速为主要变量建立的反馈系进行反馈环分析。在已建流图结构模型即由流率基本入树嵌成的结构模型中,找出所有的或部分重要反馈环,然后,找出系统的基模和主导反馈环,通过系统基模、主导反馈环参数调试等途径,对系统模型进行调试、反馈环分析、结果分析以及效果检验,据此,进一步建立重大事故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最终写出微分方程等全部计算方程。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重大事故系统动力学分析时,还要考虑系统外部信息等因素对反馈系统的“干扰”作用,并对这种干扰进行必要的补偿。

记者:如何加强综合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刘铁民:我国现有的管理体制在关键时刻能显现出强大的动员和组织能力,但也有一些缺陷。应急管理一般分为两种类型:①计划准备型。国家对应急管理有强大组织机构,事先对灾害的应急体制做好设计,做好支援、物质、通讯、指挥、事先演练各方面都做好,包括资金的筹备,以不变应万变。②紧急启动型。突发事件发生后紧急启动应急救援活动。我们大概就属于后一种,因此我们在强调社会制度优越性时应检讨反省我们在应急管理中的一些前期准备不足,计划不够的问题,从紧急启动型向计划准备型转变,全面提高国家的危机处置能力。

一般性事件可通过组织化模式、专业化队伍、程序化处置来解决,但处理危机型事件就更困难更复杂。

记者:如何注重提高预测精度和预警执行力?

刘铁民1.气象预报不等于灾害预报。就像天气预报下雨,但是没有说有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水流进矿井内造成严重灾害,矿井里淹死172人,说谁都没有责任,是老天下的雨,这没有道理。老天是下雨了,但我们事先知道了要下雨还继续在矿井下工作这就是很大的问题了,就像南方冰雪灾害,当时气象局做了气象预报并说会延长10天以上,但是不等于说做了气象预报就等于做了灾害预报。

2.灾害预报也不等于灾害预警。预报只是告诉你大体情况,而预警是告诉你怎么做,是要行动的。北京在预警方面做的很好,一预告下雪,路上的扫雪设备就聚集在主要干道,随时待命。同理预警不等于响应,响应才是实质性的活动。

从上述两点我们可以看出早期预警具有两个功能,一是防止事件发生,在事故即将形成或没有爆发之前,采取应变措施防范和阻止由预警期进入到应急响应期;二是事故发生和扩大蔓延之前,通过预警期的活动能迅速提高警备级别,动员准备力量,加强应急处置能力,把事故控制在应急预案所策划的特定类型或指定区域,确保事故在演化成危机前进入到恢复期。另外在应急救援过程中,一旦发现异常情况或出现危险迹象,要立即发出预警信号采取应变措施,迅速通知指挥和现场有关人员,采取应变措施。

记者:国外处置“危机型”事件有哪些经验教训可供我们借鉴?

刘铁民1.管理体制上。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已从早期分散的单项防灾、统一综合防灾,发展成为今天的国家危机管理模式,在美国等联邦设立有强大的国家应急管理部门,协调管理全国应急救援工作。

2.指挥中心上。联邦、地区、州、县、市,综合应急管理机构一般配套建设有综合性的应急指挥中心。

3.救援队伍上。救援队伍建设采取职业化和志愿相结合的方式,救援队伍的选拔和认可上实施全国一致的培训考核标准。

4.运行机制上。以应急区域的各个地方政府为节点,形成扁平化应急网络,各应急节点的运行均以事故指挥系统、多机构协调系统和公共信息系统为基础。以灾害规模、应急资源需求和事态控制能力作为请求上级政府响应的依据。

5.法制基础上。在重大事故应急方已形成以联邦法、联邦条例、行政命令和规程与标准为主体的法律体系。

6.保障系统上。政府利用《国家应急预案》应急支持只能附件的方式明确联邦政府机构的红十字会的资源保障任务、政策、组织构成和职责。每一项职能附件规定相应的联邦政府协调机构、牵头机构和支持机构。

7.信息系统上。联邦应急管理局通过实施“e-FEMA”战略,建立应急信息系统层次结构模型,不仅使各类应急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能得到及时更新,同时也能促进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能为应急决策过程提供技术支持。

8.财务经费上。已有较为完善突发事件应急资金管理制度。

9.应急预案上。国家应急预案适用于国内所有灾害和紧急事件。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和其他管理部门制定了各种有关政府应急预案和企业应急预案编制的指导性文件。美国联邦政府已制定州应急能力评估方法,并已开展两次全国性的应急能力评估工作。还制定了一些指导应急演习策划与组织实施工作的文件。

记者:《大众科技报》是《科技日报》集团的报纸,如何加大“危机型”事件的宣传报道?

刘铁民:你们的报纸面向大众,注重普及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很有针对性。希望你们在宣传方面充分发挥优势,引导、帮助大众培养危机意识,宣传安全专家,积极应对“危机型”事件,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责任编辑 :lwl666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