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颜色

八大战术破解人员滞留问题


 
  最危急时的广州火车站,成为“全球最挤”之地:火车站广场及周边封路区域约5.7平方公里人潮涌涌,最多滞留人数近40万,每平方米挤了八九位旅客,已远超安全容量极限!你哪怕只是为了休息抬起一只脚换个支撑点,一会再想放下来,这只脚可能已无立足之处——这是多么惊心动魄的场面!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踉跄、一次绊脚、一阵大风都可能使铁板般的人群成排倒下,并形成大范围踩踏,是为“一绊倒千人”。

  近年来,重大踩踏事件时有发生,其状之惨,令世人为之心悸,令全球为之生悲。然而,2008年,在全球最挤的广州火车站,危机却被奇迹般化解,避免了大范围踩踏事件与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所使用的利器正是创新运用的“八大战术”。记者获悉,公安部正欲将其向全国推广。


  中国治安研究专家认为,广州警方创新运用的春运“八大战术”,正在破解当今世界“人员高度滞留”的共同难题。今天,应读者要求,记者再度深入采访一线指战员和安保专家,他们在“八大战术”基础上精辟总结出三大创新理念。

  2月1日,急着登上列车回家的谢先生带着老婆,在火车站广场埋头就冲,可没冲一会,“脚步就不由自主缓下来了。”谢先生直到春节后回到广州,还想不明白,“为什么我想冲,但冲不动?”

“那天人好多,我都挤不动了。”四川旅客张兰则回忆道:“突然好像一场大风刮过,身边的人急速移动,不一会,我们一堆人就分开了。”
  
谢先生和张兰昨天才知道,他们当时正置身于极度危险的生死对峙时刻,而使他们放慢脚步、脱离困境的,正是“八大战术”中“S”形行进与箭形穿插应用之强大威力。本报前日独家揭密2008年广州春运安保“秘诀”,引起强烈反响,记者昨天再访一线指战员及安防专家,就“八大战术”,再度深入解剖其中精粹经验。

  

在治安研究中,高密度的滞留人员是最高危的形态之一,而滞留人员群死群伤也是最惨烈的形态发展趋势。近几年来,世界上重大踩踏事件时有发生,在此对比下,广州火车站春运人流的疏导、春运危机的化解就显得更为神奇。


  近年全球多起群死群伤踩踏事件

  ● 2006年

  马尼拉踩踏事件 66人死亡

  2月4日,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一体育场内发生踩踏事件,至少造成66人死亡,有人大喊体育场内有炸弹是造成这起惨剧的原因。

  ● 2005年

  巴格达踩踏事件 965死

  8月31日,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一座桥梁上发生灾难性踩踏事件,造成至少965人死亡,465人受伤。

  12月18日,印度灾民在南部泰米尔纳德邦首府金奈市南部一个水灾救助中心领取食品券时发生拥挤踩踏事件,造成至少43人死亡,另有约50人受伤。

  ● 2004年

  密云踩踏事件 37死37伤

  中国也有血的教训。2004年,北京密云县曾在公园举办“密云县第二届迎春灯展”游园活动。2月5日晚,密虹公园内观看灯展的游人骤增。云虹桥上人流密度过大,秩序混乱,部分游人在桥西侧跌倒后相互挤压,造成37人死亡、37人受伤的特大伤亡事故。

  ● 1992年

  兰桂坊踩踏事件 21死48伤

  1992年12月31日,和兰桂坊交会的德己立街架设了舞台和巨型气球,成千上万的人涌入兰桂坊等待倒数新年的到来。人群忽然失控,有人开始狂抛8元一瓶的啤酒,更有人当场焚烧报纸。慌乱之中,有人倒了下去,人群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了下去。兰桂坊踩踏事件共造成21人死亡48人受伤。

  【总点评】

  创新措施,务求实效

  人的生命高于一切。春运期间,广州警方在上级领导的指挥下,为了确保广州火车站滞留旅客的安全,面对前所未有的人潮,采取前所未有的措施,分流管控,统筹兼顾,因情施策,对滞留旅客建立起点、线、面全方位的控制疏导体系。按照“科学划线、分区安置、有序疏导、控制外围”的原则,将疏与堵、安置与分流等措施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控制了旅客的盲目流动。

  应该说,在这场大仗、硬仗中,创造、实施了“八大战术”并发挥重大作用,充分体现了合成作战、协同配合的重要性。这次春运安保攻坚战中,出动了公安民警、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预备役民兵、治(保)安员等多种安保力量。我们通过严密的部署和高效的指挥调度,有效地整合了力量。在工作中,每次几百、上千力量的调动换防,都是有组织的多警种多方力量联合作战。如果不是各种安保力量密切配合、同心协力,确保了警力调集及时到位、后勤保障及时跟上、思想动员教育及时跟进,如此艰巨的春运安保工作任务是难以完成的。

  所以说,解放思想,创新措施,务求实效,是今年春运安保工作取得成功的保证。

  吴沙(广州市委常委、市公安局局长、广州火车站地区春运安全保卫工作联合指挥部总指挥)

  三大思路挽狂澜

  一、延长路线 控制前冲

  “八大战术”中的“S”形行进与牵引式放行两大战术,就是巧妙延长旅客路线,控制前冲速度的典型例子。

  如果把人群比喻为铁板,“S”形行进的战术就是将金刚来个大变形——大批人流本可直接往前走,警方利用摆布铁马或者凭借固定建筑物(如花岛、高架桥柱、警车等),指引人群由直线变为曲线,巧妙形成“S”形通道。使旅客的路径由短增长,受力方向从正面变成侧面,减少压力;同时还改变了旅客的行进方向,减缓人流速度,降低危险程度。

  牵引式放行也是如此。为控制大批人群行进速度,民警、部队官兵等组成横列,手拉手前进,控制人群的行进速度,带动整块人群平缓移动。当人群逐渐分离,民警适度放手,并往两边撤离,实施监控。旅客已被有效控制了速度与冲力,此时“泄洪”,危险减少很多。

  二、分区安置 疏导人潮

  如“钟摆式疏导”战术,大股人流喷涌而出,两队公安民警及官兵则缓慢穿插而入,为什么能迅速变出大空间?原来在民警人墙的疏导下,人流顿如钟摆式,哪边有空地就往哪边疏导。钟摆式疏导的理念就是:纵观全局,左右摇摆调控,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空间摆控人群。

  最紧张的1月31日、2月1日、2月2日,广州站的旅客滞留范围已经扩大至大北立交、解放路、流花路、人民北路、站南路、站前路,怎么放人梯次入场候车成为特大问题。这时,指挥员们反复推敲,确定了合理战术。于是,那几天,火车站周边出现一个奇特现象:人们到达大北立交、解放北路口、人民北路口、站前路口时,有的被引导进入环市路的西面,有的被引导进入环市路的东面;有的被引导入东广场,有的被引导入西广场;有的被引导到东广场的北面,有的被引导到东广场的南面,如不腐流水一样,源源不断。

  三、穿插切割 安全组合

  设于站前路的广州市公安局春运指挥部,十几个超大屏幕,将整个火车站广场景象尽收眼底。此外越秀区公安分局还在各个制高点设置观察点,春运一线的指挥官们也将视野放至全局。

  以箭形穿插战术中,如同铁板一块的人群,数支深色“箭头”直插进去。这些都是广州特警,他们手拉手,倾力挤进人群,十几分钟后,神奇般出现了一块块空地。这是广州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使用穿插分割的战术,其中由训练有素的民警组成多个“箭形”穿插队形,强行楔入人群,打开通道,形成人墙,如此数次,滞留旅客群被成功切割为若干区块。民警再根据指令,分区逐块放行。这是特警们胸中自有大局观的例子——不是简单的切,而是寻求一种“合”。

  “交通必须为生命让路”的外围管制战术,更是因势利导、掌控全局思路的全面贯彻。不断延长的管控区,虽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交通造成不便,但扩大了滞留旅客的空间,增加了安全的保证。

  【八大战术详解】

  战术一:网格管控、分段截流

  三大区扩九大区

  镜头:1月31日21时20分,环市西路上,从人民路口到广园路口满是旅客。指挥部认为,东广场发生危险几率最大!铁马一块块增运,一块块分散疏导……

  战术分解:“网格管控”是应对滚滚人潮的最有效战术之一。1月28日,将广州火车站地区分为核心区、内围控制区、外围疏导区3个管控区开展分流管控安保工作。1月31日,调整为7个。2月4日,扩大细分为9个,大大减少了中心区集中候乘旅客的人数。9大管控区中又灵活分格。每格由民警、解放军携铁马等障碍物组成隔离墙,格内约5000旅客,逐格放人。

  权威点评:细化工作区域,分散控制人流数量,减轻人流压力,明确人流导向,强化管控效能。

  战术二:钟摆式疏导

  迅速变出大空间

  镜头:2月1日14时45分,火车站广场电信营业厅北侧。大股人流喷涌而出,两队公安民警及官兵缓慢穿插而入,在民警人墙疏导下,人流顿如钟摆式(又叫“摆渡式”),哪边有空地就往哪边疏导。

  战术分解:1月31日,2月1日、2日,广州站的旅客滞留范围已经扩大至大北立交、解放路、流花路、人民北路、站南路、站前路,怎么放人梯次入场候车成为一个特大问题。指挥员们反复推敲,确定了合理战术:人们到达大北立交、解放北路口、人民北路口、站前路口时,有的被引导进入环市路西面,有的进入环市路东面;有的被引导入东广场,有的被引导入西广场……哪边有空地就往哪边疏导,迅速变出大空间。

  权威点评:警情变化,部署调整,因势利导,掌控全局。

  战术三:“S”形行进

  “铁板金刚”大变形

  镜头:环市路高架桥底,人流如同一条蜿蜒巨蟒,汽车、花岛等建筑物令人龙变形为“S”形。变形后人龙速度减缓。

  战术分解:警方利用摆布铁马或者凭借固定建筑物(如花岛、高架桥柱、交通隔离带,甚至警车等),指引人群由直线变为曲线,形成“S”形通道。其作用有二:一是使旅客的路径由短增长,减少人流压力;二是改变旅客的行进方向,人流由一块集体向前冲的“铁板金刚”化为个体,减缓人流速度,降低危险程度。

  权威点评:及时把握、利用现有条件,变被动为主动,合理疏导。

  战术四:箭形穿插

  强行楔入形成人墙

  镜头:如同铁板一块的人群中,数支深色“箭头”直插进去。这些都是广州特警,他们手拉手,倾力挤进人群,十几分钟后,神奇般出现了一块块空地。

  战术分解:广州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使用穿插分割的战术,由训练有素的民警组

  成多个“箭形”穿插队形,强行楔入人群,打开通道,形成人墙,如此数次,滞留旅客群被成功切割为若干区块。民警再根据指令,分区逐块放行。避免了踩踏等事故发生。

  权威点评:突击力量应循成建制、指挥靠前、贯彻指令纵到底横到边的原则,才能把握先机。

  战术五:分片切割、逐批疏导

  一个一个“清池塘”

  镜头:1月30日、2月1日、2日,旅客突然蜂拥至火车站广场外围,多次冲破控制防线进入广场,警方紧急投入大量保卫力量,对滞留旅客进行分段截流,视广场内旅客数量分批放行入场。

  战术分解:参照的是“放水理论”,一个方块相当于一个池塘,装满一个再装一个,放净一个再放一个。民警、解放军穿插进茫茫人海,手拉手形成方块。广场内,军警密切配合,用铁马、隔离栏屏蔽广场周边,用人墙对大量滞留旅客进行穿插分割,将其分为数个网格。将滞留旅客分段截流,视滞留旅客的数量,分批放行入场。同时,先后启用临候点,避免了车站广场内旅客过度聚集。

  其中还有多层人墙保障的战术,这是典型的血肉之躯护卫战,曾有8层厚的人墙被冲开。但民警顶住了强大的冲击波,保住了旅客安全。

  权威点评:合理采用分割队形,把有限的警力资源投入到预定管制区域,及时降低和避免安全隐患。

  战术六:渐进式放行

  撕开小口“挤牙膏”

  镜头:1月31日17时55分,形势高度危急,指挥部决定开口子放人进候车室。随后小口逐渐放大,最终顺利完成疏散。

  战术分解:军警排好一个马蹄阵形,四五层军警排成人墙,再有两排人墙成90度直角拱卫两旁。人墙面对旅客,慢步后退,旅客缓缓前进。待人流前进速度放慢并形成有序流动时,开始撕开小口放人。人墙中间现出一个口,一人、两人地放,这是“挤牙膏”,慢慢再把“喇叭口”放大。渐进式放行的好处就是,控制节奏,既使人员形成流动,又能保证有人跌倒时警方能迅速封口,将人第一时间救起。

  权威点评:既保证人员流动,又避免群众出现踩踏危险。

  战术七:牵引式放行

  手拉手,步步退

  镜头:2月3日7时50分,人民北路段。一排军警手拉手缓慢向后移步,正面是大块人流。乘客迫面而来,民警步步后退,整个步伐慢慢平稳下来。

  战术分解:可控制人群行进速度,当人群逐渐分离,时机成熟时,民警适度放手,并往两边撤离,实施监控。旅客此时已被有效控制了速度与冲击力,减少了很多危险。

  权威点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疏堵结合,分流“泄洪”。

  战术八:外围管制

  交通要为生命让路

  镜头:2月3日下午,火车站广场周围虽仍有数十万人滞留,但秩序井然。

  战术分解:从1月26日开始,将广场对出的环市西路封闭管制,把内环路高架桥下路面改为临候区。1月31日开始,在环市西路省汽车站至大北立交路段、人民北路环市西路口至流花路口路段、站前路流花汽车站至站前横路路段等区域设置管控区,禁止无关车辆进入。2月4日开始,将管控区范围扩大至解放北路大北立交至桂花岗路段。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责任编辑 :摆渡船夫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