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颜色

让追求“质量第一”成为社会风尚

  提升质量,不仅关乎改善消费者体验以及缓解消费外溢,还事关每一个企业、行业的价值观及行为准则的重塑,涉及制造业转型、服务业升级、增长方式转变等诸多宏观层面的问题。抓住质量这个突破口,培育发展新动能,既是世界各国的重要选择,也是我国在当下这个“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必须直面的一个重大命题。

  近日,有两个消息将人们的目光聚焦于中国质量——9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发布。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出台质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这在我国质量发展史上尚属首次;9月15日,第二届中国质量大会在上海开幕,来自全球37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围绕“质量:改善供给,引领未来”这一主题展开交流,国家主席习近平发去贺信。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举世瞩目,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但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来看,我国质量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近年席卷而来的出国扫货、网上“海淘”现象,某种程度上凸显出中国制造存在的某些短板;而近期相继爆出的海底捞火锅后厨卫生问题、五星级酒店不换床单问题,更令服务业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是民众之所盼,更是时势之所需。正如上述指导意见所言:“我国经济发展的传统优势正在减弱,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矛盾和问题突出,特别是中高端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迫切需要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过去,国人在消费时比较推崇“价廉物美”。在物质相对匮乏、腰包不甚宽裕的时代,这种想法无可厚非,但理性地说,价廉未必能够物美,而很有可能是建立在压缩成本、偷工减料的基础之上,如此,质量自然无法保证。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愿意为高品质埋单,对劣质产品用脚投票。时至今日,企业再把价廉视为核心竞争力已经越来越没前途。质量时代,只有付出更高的成本,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获得更高的回报,把这些回报用于进一步的质量提升,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好的质量源自何处?或者说提高质量主要靠什么?

  推动质量时代到来,要在全社会培育和发扬工匠精神。2017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励机制,培育众多‘中国工匠’……”不论是电饭煲还是智能马桶盖,不论是餐馆还是宾馆,质量提升的主体是企业,而产品制造、服务提供,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每一个职工身上。如果各行各业的职工都将“质量第一”奉为圭臬,让锱铢必较严抓质量、精益求精提升质量成为一种社会风尚,那么,质量时代还会远吗?

  推动质量时代到来,要夯实质量基础,而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是国际公认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它们既是政府发挥监管职能的技术支撑,也是实施国际贸易政策的重要内容。以标准为例,目前上海现行有效的地方标准有744项,有143个国家级、824个上海市级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展开——这些都为该市增强优势产业竞争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助推节能减排以及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标准的引领作用究竟有多重要?质检总局相关负责人曾一语中的:要去低端产能,就要有基本的质量标准作为门槛;要迈向中高端,就要有较高的质量标准去引领。夯实质量基础,是提升质量竞争力的重要前提,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提升质量,不仅关乎改善消费者体验以及缓解消费外溢,还事关每一个企业、行业的价值观及行为准则的重塑,涉及制造业转型、服务业升级、增长方式转变等诸多宏观层面的问题。在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增长动力不足的大背景下,抓住质量这个突破口,培育发展新动能,既是世界各国的重要选择,也是我国在当下这个“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必须直面的一个重大命题。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责任编辑 :esafety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