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颜色

环境污染:“掩耳盗铃”式预警何以唤起公共警觉?

  正视治污形势的严峻,正视公众对蓝天白云的强烈期待,是地方政府部门走出“掩耳盗铃”式的治污怪圈,痛下治污决心的关键。

  环保部11月26日向媒体通报称,近期京津冀区域、山西南部出现重污染天气过程。环保部督察组在检查中发现,一些城市启动污染预警级别明显偏低,启动时间滞后,应急响应措施明显不足。如山西省临汾市16日至21日连续6天重度及以上污染,其间多个监测站点多天出现AQI爆表,按照应急响应标准应启动红色预警,但当地仅启动了黄色预警,在环保部督察组督促下才在18日至20日启动了橙色预警。

  我国不少城市空气质量不容乐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要求环保部门要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不少地方能准确及时发布预警,唤起公共警觉,督促各部门和单位开展减排措施,控制污染形势。但也有一些地方或视而不见、装聋作哑,或后知后觉、被动应对,当公众感受和预警状况不一致,自然不买账,相关部门会承受极大的舆论压力,政府公信也会受到损害,当地污染状况更难得到改观,甚至陷入自欺欺人的恶性循环。

  这些地方何以揣着明白装糊涂?恐怕是担心污染指数高,太惹眼,面子上不好看,更唯恐预警级别高点燃公众情绪,影响了社会稳定以及地方政绩,自己给自己“出难题”。因为,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级别越高,采取的措施就要越严厉,停止生产的面积就会越大,这对当地经济利益的影响也会越大,当地政府部门深谙其中道理,种种因素考量之下,往往抱着侥幸心理能拖就拖、能瞒就瞒,“顺理成章”地不发布预警或有意降低预警级别。

  发布空气污染预警,只是治理空气污染的第一步,接下来更重要的,是对重点行业工业企业、施工工地、燃煤锅炉和机动车等实施调控措施。从长远看,还需要采取调整相关产业结构、优化产能布局等一系列举措。眼下一些地方如果连预警这个头都不敢开、不愿开、开不好,其长久的治污能力与决心难免令人怀疑。

  今年始,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多次分批进驻地方,对地方治理污染情况开展“史上最严厉的环保督察”,发现一些地方污染数据造假,有意迟报瞒报漏报;一些企业提标改造进展较慢,仍存在超标排放;一些地方对污染源的管控依旧不到位,等等。这些都给地方治污提出了明确的警示。

  眼下,空气污染治理已然走到了改革的“十字路口”。公众及中央政府希望各地高标准严要求,以牺牲一定的眼前经济利益为代价换取蓝天白云;而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则“另有苦衷”,更希望治污还是“悠着点”“等等看”的好,顾及太严厉的治污举措会影响当地产业发展,希望能“宽容”地给出治污的“缓冲地带与时间”。其中的分寸把握考验各地的治污决心和智慧。这既关系各地去产能、调结构的实际成效,也影响着一方民心安宁、社会稳定。

  环境污染治理注定要短期与长期措施相结合,它取决于各地的治污决心与勇气,离不开相关的利益补偿和政策兜底。正视治污形势的严峻,正视公众对蓝天白云的强烈期待,是地方政府部门走出“掩耳盗铃”式的治污怪圈,痛下治污决心的关键。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责任编辑 :esafety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