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颜色

全国1月内共5起楼房坍塌事故 至少22人死亡

  据6月14日人民日报微信客户端:14日早晨,遵义市红花岗区一栋9层老旧居民楼发生局部垮塌,目前已救出4人,具体伤亡情况正在核实中。这已经是5天以来,遵义的居民楼“两连塌”了。6月9日,遵义市汇川区一居民楼垮塌,万幸的是一对夫妻事先发现墙体开裂,叫醒全部住户,最终无人伤亡。人民日报随后曾在头版发文疾呼,人命关天,岂能靠“侥幸”来保障?但这次,悲剧还是上演了。记者梳理发现,一个月内,全国至少已发生5起危旧楼坍塌事故,造成至少22人死亡。

  近年来,各地老旧居民楼垮塌事故出现不少。我大略搜索了一下,其中见诸公开报道的,如2012年12月16日,浙江宁波市江东区1幢老楼发生倒塌,造成1死1伤;2014年4月4日,奉化市大成路居敬小区一幢5层老旧居民楼发生倒塌,事故造成1死6伤……按照“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虽说每一起类似事故背后,总有一些特殊原因。比如说天气、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还有像遵义市6月9日发生的那次居民楼垮塌事故,则和楼层被私自加高有一定的关系。针对每起具体事故,彻查原因、深究责任无疑是有必要。不过,包括新闻中提到的贵州遵义的“两连塌”在内,这些年各地老旧居民楼垮塌事故中,还有没有一些共性的因素呢?当然是有的。

  2014年,浙江奉化房屋倒塌事件发生后,各地曾有一次对危旧居民楼的初步排查,新华社的一篇报道中提到,从全国各地排查情况来看,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主要集中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成使用的小区。我国内地1995年前交付的房屋,基本都为砖混结构,此外还有以下几个共性缺陷:住宅建设标准较低,施工工艺相对落后,后期使用管理不当;因周边道路改造和施工,老房子极易受到侵蚀。究其原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内地各地城市化建设提速,大批楼房密集建成,但由于市场经济刚刚起步,规范标准体系跟不上建设速度,可以说,很多建筑工人甚至来不及学习建筑常识,就直接上了脚手架。如今,这些楼房的建设年龄已经陆续达到20年、30年。于是,有人担忧,是不是咱们需要面对一个“质量报复期”?

  上述担忧显然并非杞人忧天。按照我国内地目前执行的《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一般性建筑的耐久年限为50年到100年,但在2010年3月底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时任住建部副部长的仇保兴就曾透露,“我国虽是世界上每年建筑量最大的国家,住房使用寿命却只能持续25至30年。”这也就意味着,不少房子虽然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但依然作为一种常态存在着。相较之下,据媒体报道,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达到132年,美国是74年,即便是常遇到地震的日本,房屋平均寿命也能达到50年。

  当然,不管房屋寿命长短,老旧危楼问题总会产生。以香港为例,据香港屋宇署公开的资料,全港有逾1.7万幢楼龄超过30年的旧楼,城市旧楼不仅影响居民日常生活,也严重威胁公众安全。然而,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强制性要求,旧楼问题在香港也曾长期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大量的旧楼依然处于无修护状态。直至2010年,香港土瓜湾一座楼高约6层、超过50年楼龄的旧楼突然倒塌,造成4人死亡、2人受伤,震惊香港社会。

  而香港在老旧危楼事故发生后的应对措施,尤其值得我们借鉴。2012年,香港特区政府经过多次公众咨询,开始实施了一套强制验楼和强制验窗计划,全面整治香港旧楼质量。“强制验楼计划”要求,凡是高于3层、楼龄30年或以上的私人住宅楼,必须委任一名注册检验人员对大楼的公共部分、外墙及伸出物或招牌每10年检验一次,检验人员还负责监督检验后认为需要进行的维修工程。“验窗计划”则规定,必须每五年检验一次。为了鼓励旧楼业主参与强制验楼、验窗计划,特区政府在严格执法的同时,也实施了多重柔性措施,包括财政支援和技术支援。根据资助计划,所有楼龄30年或以上、已经收到屋宇署发出强制验楼预先知会函件,并符合相应资格的住宅大厦,都可以获得首次强制验楼计划的全额资助。当然,检测不合格的老楼,也被要求必须短期内维修整改,否则会遭到重罚。根据香港《建筑物管理条例》,业主或法团如果不遵从强制验楼通知,可被检控,一经定罪,最高可被判罚款50万港元及监禁1年。

  如果说,类似香港这样的“强制验楼计划”属于应急之策的话,那么,想要真正延长房屋建筑寿命、延缓房屋老化速度、减少发生事故的概率,显然更不容易。这其中涉及到的,包括法律规则的完善、政府监管的到位、行业规范的健全、市场保险的助力,才可能最终形成一个良好的建筑文化。

  我曾读到过一篇文章,一位在德国念书的建筑学工程博士回国后感慨:“我在德国念书时住在城市外围的小镇上,去学校要经过一段州级公路。为了偶尔经过的骑自行车者的安全,当地人筹划在公路的一侧修建一条自行车道。德国工人先整齐地布置好施工围护标志,接着是按照路形处理路基,埋入排水管道,再铺垫碎石和沙土,反复轧实,最后是沥青路面。这样有条不紊地施工了三四个月,我以为工程到此结束了。但过了几天,他们开始处理路边的不太整齐的草坡,以防止雨水冲刷,工人先将草坡修理平整,然后轧实边坡,再在上面固定一层整齐的混凝土方格构件。这回我又以为可以完工了。但是过了一些天,工人又在上面覆土种草,直到一切恢复原貌。就这样一条简单的自行车道,竟花费了大半年的时间。”这并不是德国人速度慢—相反,德国的机械化程度非常之高,纯粹从单位时间的工作量来算,德国人的效率是远远高于我们的。而是因为他们认为,建筑投资浩大,一旦建好轻易不会推倒重来,断不会为了赶几个月甚至几天的工期而误了长久的质量。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责任编辑 :Munro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