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颜色

试论“以人为本”的企业安全管理

一、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企业安全管理,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办法和手段,维持企业的安全状态,最大限度地控制、减少甚至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不受损失,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顺利进行,维护一方平安和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事故的认识和防治能力有了明显地提高,安全性评价、危险性预先分析、安全目标管理、安全检查表、生物节律方法、PDCA循环等安全科学管理方法得到了应用和推广,企业的安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事故发生频率大幅度降低。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旧的体制已不适应新体制的需要。主要表现以下几点:
①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企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和规范,人们的安全工作积极性得不到应有的调动和提高。
②在改革过程中,一些企业随意撤、并安全管理机构,大幅削减安全专业人员,造成安全管理职能无人行使,安全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③企业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只顾眼前利益,造成安全隐患整改经费不落实,企业本质安全得不到应有提高。
④企业人员安全素质不高,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倾向严重,这是导致事故的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因素。
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使企业各类事故得不到有效控制,事故频率呈上升趋势,而究其根源,除管理者对安全工作认识不够外,忽视安全工作中人的因素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二、人是事故发生的根源--事故原因分析
1.人是工伤事故的直接作用对象
在企业中,事故一般分为人身事故和非人身事故两大类。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事故,我们称之为工伤事故,这类事故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和危害较大,是企业安全管理重点控制的对象,也是政府有关部门要求企业统计上报的关键信息之一。每一起工伤事故的发生,都会有人受到伤害,所以人是工伤事故发生后的直接作用对象,他必然应成为安全管理的重点。
2.事故原因中人的因素所起的作用
从事故原因分析来看,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或者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事故的发生。
(1)物的不安全状态,究其根源,也是由于人的因素造成的(纯自然因素如地震、洪灾等除外)。从一些事故的原因分析看,设备故障、预防措施不完善、劳动保护用品有缺陷、环境状况照明条件不符合要求等物的不安全状态,是造成事故的原因。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为何会出现这些物的不安全状态?其深层次的原因便可归结为人的因素。我们可以看一个事故案例:
案例1 坠坑伤人。某企业内基建部门在厂区公路边挖坑,准备安装排污水管,当晚一名职工下夜班时不慎坠入该坑,造成腰椎骨折,手、腿等部位多处挫伤。这起事故从表面上看,是由于公路边有“坑”这个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的,而其深层次原因则是施工人员未对该“坑”采取相应的照明、警示等防范措施而造成的。
从这起事故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物的不安全状态是造成事故的表面原因,而根本的还是因为人而造成的物的不安全状态,因此人的因素很重要。
(2)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事故的主要直接原因。据有关事故分析资料显示,约70%左右的事故发生都直接与人(指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有关,可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应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而引起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点是人的安全素质高低、情绪状态和体力状况三个方面。
①操作者安全素质的高低是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诱发事故的主要因素。
安全素质,是作为企业职工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它包括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三个方面。职工具备一定的安全知识、掌握较完备的安全技能是职工有较高安全素质的物质基础,是有较强安全意识的必要条件。具备安全知识,主要是通过职工安全培训并结合职工自学、全面、系统地了解各工种、各岗位、各企业生产中的基本安全知识和要求,特别是要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在岗位、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责任,知道怎样做是正确的、安全的,怎样做是错误的、危险的。掌握必要的安全技能,就是在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的基础上,进而掌握安全技术,将学到的安全知识运用到操作实践中,严格按安全操作规程正确操作,具备发现事故隐患和征兆、及时采取正确措施予以排除以及防止已发生事故扩大和蔓延的能力。安全意识是职工在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安全生产意义的看法和认识,主要体现在是否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和本岗位安全对企业安全的影响,在自觉做好本岗位安全工作的同时,监督和帮助他人做好安全工作。只有解决好了企业职工的安全素质问题,安全生产才有了基础和保证。我们可以通过几个事故案例,看看职工安全素质高低对事故发生的影响:
案例2 某厂一起重工在进行起吊作业时,由于未戴好安全帽(根据起重工安全要求,必须戴好安全帽才能工作),被吊物中的一根钢管掉下砸伤其头部,造成重伤事故。如果该职工安全意识强一点,按规定戴好安全帽,即使钢管砸在头上,因为有安全帽的保护,该起重伤事故可以避免了。
案例3 某容器加工厂一名年轻电焊工在容器内部进行电焊作业时,因容器内通风不畅,便将氧气管直接输送入容器内,在其刚引弧时,火星溅到其工作服上,由于氧气助燃而将其活活烧死。如果该年轻工人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此“引火烧身”的悲剧将不会发生。
案例4 某厂刚引进一批先进设备,几名外国专家正进行调试工作。一天早上上班,几十名职工正准备开始干活,突然现场的一个乙炔钢瓶发生爆炸。在场的中方员工不知所措,四处逃窜,结果纷纷被强大的冲击波击倒在地,有四名职工先后死亡,数十名职工受伤。而在场的三名外国专家在听到爆炸声的瞬间,立即扑倒在地,没有伤害。这起事故说明,安全技能,特别是事故发生后的防范技能,可以有效地遏制事态的扩展和蔓延,是企业每一位职工都应学习和掌握的技能。
从上述三个事故案例中可以看出,操作者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是引起不安全行为进而诱发事故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提高人的安全素质,才能有效控制事故的发生。
②情绪是影响人的不安全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故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通俗的说,就是人们的某种想法实现或未能实现,便会产生相应的高兴或不高兴这样的情感体验。人的情绪具有两级性,如满意和不满意、愉快和悲伤、爱慕和憎恶等,这种两极性对人的思想活动、分析判断能力、具体行为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根据情绪产生的强度、速度、持续时间和外部表现,可以把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状态,每类情绪状态有它独特的心理特征,并对人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的特征,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处于某种心境时,他往往会以同样的情绪状态看待一切。良好的心境,使人觉得周围一切都是美好的;消极的心境,会使人厌烦周围的一切,容易引发消极的行为。操作者的心境不佳时,常常不能集中注意力,诱发事故的发生。
案例5 某厂一位车工老师傅,其车削技术可以说是全厂顶呱呱的,干了二十几年车工活,从未出过一次工伤事故。可是,那年他唯一的儿子高考落榜,为了儿子工作的事儿,他想尽办法也无能为力,于是终日郁郁寡欢。一天,他刚上班一会儿,工段长安排他车一批零件,车完第三个零件时,他魂不守舍地竟然在未停稳车的情况下,伸手去取那亮澄澄的工件……结果可想而知,他的手臂被旋转机床绞烂。这起事故的发生,就是操作者在情绪低落、心境不佳的情况下,思维判断能力失常,造成其违章操作,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如果当时有人发现他情绪低落,及时地开导他,让其情绪稳定下来,结果就不一样了。
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如狂喜、绝望等。它使人降低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和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容易出现一时冲动、意气用事的情况,思维、语言、动作失控,在操作中极易诱发事故。
案例6 某县一长途汽车驾驶员,早上出车前与其妻狂吵了一架,甚至其妻提出了离婚的威胁,带着一种悲愤的情绪他去开车,但离正点发车时间已晚了一个钟头。乘客们你一言我一语开始骂这个司机,但他一直未搭声。车行了半个多小时,车上的骂声还未断,此司机越听越想越悲愤,其情绪逐渐由悲伤的心境转为绝望的激情状态,最终,失去理智的他将车开下了悬崖……在这起事故中有两名幸存者,他们是半途上因劝解乘客别骂司机而被该司机故意让其提前下车的祖孙俩。如果车上的乘客能听这祖孙俩的劝解,不再骂司机,那么该司机的情绪就不会转为绝望的激情状态,这起车毁人亡的事故将不会发生。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在突如其来的或十分危险的情况下,必须迅速而毫无选择余地采取决定时,就会出现应激状态。如汽车司机在驾驶汽车急速前进时,突然发现距汽车距离很近处,闯出一个骑自行车或步行的人,想要避免车祸似乎已来不及,此时司机的情绪就处于应激状态。处于应激状态的人,在短暂的时间中,其思维、行动、语言等将完全失控,极易造成事故。现实生活中,许多险情的发生往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头脑清醒、反映快速、动作灵活的人,往往能及时避免,或者迅速、果断地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的发展或者化险为夷,这就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快速处理问题的能力,需要平时加强心理素质的训练和知识、技能的学习。
案例7 某厂一桥式吊车驾驶员在吊运完工后,将吊车开回起始点,吊钩突然挂住了地面一竖立的大工件,而该工件下正有一名焊工在作业。慌乱中,该驾驶员将本应反方向行驶的按钮按错,致使吊车继续往前行驶,工件被拖倒,将地面作业的焊工砸死。这起事故中,该驾驶员的情绪就处于应激状态。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情绪对操作者的行为会产生较大影响,不良情绪极易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从而诱发事故,应引起安全管理者及操作者本人的高度重视。
③体力是影响人的不安全行为的重要生理因素
人的体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去消耗体力,人就会产生疲劳。导致疲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生理上的,也有心理上的。疲劳的后果是事故率上升,人在疲劳时除了有劳累感之外,工作能力降低,注意力和记忆力减弱,知觉和触觉变迟钝,对周围的危险性判断不准确,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案例8 某厂一职工爱搓麻将,经常是通宵达旦地玩。一日玩通宵后,没做任何休息便赶去上班。而上班后单位没啥活干,于是他乘班长不在,溜到车间内一个未加工完的容器内睡大觉,而这台容器恰好在当天要送进加热炉去退火。当吊车将其运到加热炉时,由于吊钩下降速度过快,使容器与炉车之间发生较大震动,将容器内的该职工震醒,才避免了一起重大事故的发生。
案例9 某厂生产组织不合理,有时没活干,有时又让职工加班加点,甚至24小时连续作业。一名吊车驾驶员在干了整整24小时后,准备从驾驶室沿梯子下到地面,由于精神恍惚、双腿发软,在离地面还有近3米高时,突然摔倒并沿梯子滚到地面,造成其右臂肘部骨折,左脚踝关节骨折,身体其他部位多处擦伤。
案例8是由于个人生活安排不当造成的,案例9是由于生产组织不合理造成的,由这两种原因引起的疲劳从而诱发事故的情况在企业中比较多见,是值得企业管理者引起重视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人造成的,人的安全素质、情绪状态、体力状况的高低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事故发生率。可以说,人就是企业发生事故的根源,因此,要搞好安全管理、控制事故的发生,就必须从“人”的因素着手,以“人”为中心实施安全管理。
三、以人为本 加强安全管理
1、加强安全制度建设,建立安全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
(1)建立健全制约机制,规范、约束人的不安全行为。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来约束、规范企业职工的不安全行为,从而达到控制和减少事故的目的,这就是安全制约机制。这类制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操作者进行约束、规范,另一种是对非操作者(为操作者提供操作条件的人)进行约束规范。
对操作者:以制度、规章等形式,要求其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和程序进行操作,不能想当然地我行我素,否则,将对其进行惩罚。如:《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作业现场安全管理规定》、《违章处罚条例》等,就是针对操作者在操作中容易出现的一些带共性的不安全行为而制定的管理办法和制度。通过这些制度、办法的有效落实,可以起到规范、约束操作者不安全行为的作用。
对非操作者:以制度、规章等形式,要求其设计、制造、采购符合安全要求的设备、设施、工具、工装等企业的硬件设施;要求安全检查人员尽职尽责,及时发现并消除作业场所的不安全隐患,确保物的安全状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提高本质安全。如:《三同时审批制》、《工装设计安全规范》、《安全检查及隐患整改制度》、《设备维护保养制》、《安全三检制》等,这些制度主要就是针对为操作者提供操作条件的人而提出的,通过这些制度的贯彻落实,可以制约非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使其按要求为操作者提供操作条件,确保企业本质安全。
(2)建立合理、适用的安全激励机制,调动人的安全工作积极性。安全制约机制,只能被动地、以外部的压力来约束人的行为,而安全工作需要人的主动参与和内心的认同,也就是需要人的积极性。因此,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和办法,来调动人们的安全工作积极性,使人从思想上由“要我安全”变为“我要安全”。只有这样,一些安全上的“小动作”才会消除,一些难以被发现的不安全隐患才能得到发现和整改。如建立《安全隐患检查整改奖励办法》、《定期表彰安全工作先进办法》等,以此来不断调动人们的安全工作积极性,为实现安全生产而积极努力。
2、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及培训,不断提高全员的安全素质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得知,人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的高低是诱发事故的主要、直接的因素,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有效的形式,对其进行宣传、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人的安全素质。
(1)对非操作人员,主要通过宣传、教育,使之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努力为操作者创造、提供安全的作业环境。可以采取集中讲座的方式,或利用报刊、电视片等媒介,宣讲安全工作的重要性,通过一些由于非操作者的原因而引起的事故案例的介绍,使之提高警惕。
(2)对操作人员:
①提高安全意识,使之认识到造成事故的危害,将安全时刻牢记心间,从思想意识上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可以采取多种多样、寓教于乐的形式,如搞一些安全竞赛活动、或广泛利用厂报、闭路电视、广播、标语、黑板报等媒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宣传。特别要强调的是,通过一些血淋淋的事故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针对不同年龄阶段操作者的特点,搞一些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如青工安全工作座谈会等。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活动,达到从思想意识上提高认识的目的。这是安全工作的一个难点,需要安全管理者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和总结,找出一条适合于本企业的办法。
②增强安全知识和技能、提高认识、判断和处理隐患的能力。可以采取分工种分专业的形式,举办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班,使之从理论上掌握本工种所需的各种安全知识,在实践上知道该怎样做才能确保“安全”。如:起重作业人员安全培训班等。如果企业规模较大、人员较多,可以分级办班,危险性较大的工种由企业安全部门统一办班,危险性相对小的工种由分厂、车间自行组织办班,企业安全部门给予指导。通过各种安全培训班,可以有效提高操作者的安全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是搞好企业安全管理必不可少的工作。
3、加强心理分析,控制、调节人的情绪
操作者的情绪状态是影响人的不安全行为、诱发事故的重要因素,必须采取措施进行调节和控制。
(1)企业各层管理者应学习心理学知识,研究操作者的心理、情绪状态特点及其规律,以便在制订政策、措施时予以考虑,在安排工作任务时适时调整。
(2)从情绪产生的原因看,满足人的需要,是控制情绪的有力措施。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工资、待遇等方面的差异和不合理,企业改革过程中的轮岗、歇岗、下岗等新措施,容易引起操作者的不安、不满、紧张,因此,企业的“党政工团”应“齐抓共管”,组织协调好各方面的工作,尽力满足各层人员的合理需要,稳定人们的情绪。
(3)操作者自身应加强心理素质的锻炼和培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自身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应变能力。
(4)提倡“换位思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遇到不愉快时,设想自己若处在对方的位置上,会有怎样的心情,“将心比心”地想一想,就可以心平气和,相互谅解,相互理解,从而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人处在和谐舒适的环境中,心情舒畅、情绪良好,其作业时就会得心应手,动作协调、灵活,当然就不易出差错了。
4、合理利用体力,反对疲劳战术
做任何事都得有个度,俗话说要留有余地,作为企业的一名员工,在体力利用上,更应如此。
(1)首先,操作者自身需要调节、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所节制,要保证以充沛的体力进行工作。正如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所说“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
(2)企业的生产组织者应加强生产组织管理,合理组织生产,保证生产任务的协调、均衡,遵守有关的劳动法规,充分考虑操作者的体力状况,不能“忙生产、忘安全”,更不能实施疲劳战术,要求职工长时间加班加点。对特殊情况,应会同有关部门多方协商,采取可行措施,并经安全部门审查,方可组织加班生产。生产组织者应牢记“生产再忙、安全不忘”。
结束语:安全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和条件,而只有抓住了“人”这个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推行“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才能有条不紊地推动整个安全工作的顺利进行。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责任编辑 :雨月风清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