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颜色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新农村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和财政支持。然而我们在看到各种有利条件的同时,还必须看到存在的不足和任务的艰巨性。现在的农村和农民已不是人们潜意识中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旧式农村和农民。现代化的生产、交通、信息等技术装备在农村有着广泛的运用,它们在为农村和农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便捷和效益的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不安全的因素。农村人口中因事故死亡、受伤、致贫的人数连年呈上升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笔者认为,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全面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必须要高度重视农村的安全问题。而农村安全问题的产生又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究其根本,在于农村安全文化的缺失。因此,加强农村安全文化建设,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本文拟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作一些探讨和思考,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期使全社会进一步重视加强农村安全文化建设,最大限度地使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少受损失。

二、深刻理解安全文化的丰富内涵

加强农村安全文化建设,首先要使广大群众充分了解什么是安全文化,深刻理解安全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主要内容。广义而言,安全文化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为保障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而创造的一切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安全文化,最基本的特征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安全生产建设方面集中而又具体的反映,是本质安全建设和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安全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以科学的安全理论为指导,以先进的安全思想为核心,以完善的安全制度为基础,以先进的文化建设为载体,同农村的先进文化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需求和和谐新农村的建设。

加强农村安全文化建设,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人的安全知识、技能、思想、观念、意识、态度、道德、伦理、情感等内在素质,还要重视人的安全行为、技术工艺等外在因素和物态条件,即物质、精神、社会活动领域的安全。通过弘扬、倡导途径,采用宣传、培训的方法,传播和崇尚安全文化,使广大农村群众逐步形成科学的安全思维、安全观念、安全意识、安全行为、安全习俗,树立安全自律、尊重生命、善待人生的理念,进而在农村营造起“生命诚可贵,安全放首位”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充分认识农村安全文化建设的深远意义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三农”问题,而农村的安全生产问题则是“三农”问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农民安全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农民中普及安全文化就是为了增强农民的安全意识,保障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形成农民安康、农业安全、农村稳定的局面。这一目标没有农民的参与和农民安全理念的提高就无法实现。所以,用安全文化来教育人、塑造人、规范人,是提高全社会安全意识和全民安全素质的当务之急、战略之举。

(一)加强农村安全文化建设,是落实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内在要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安全生产工作必须自觉遵循的指导方针。人是安全生产的实践主体,也是安全保护的主体。安全生产工作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安全生产工作也必须依靠人,建立在启发人的觉悟、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基础之上。构建和谐新农村是我们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党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首要的就是要以人的生命健康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重要的是要坚持安全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最根本的就是要构建安全社会。因此,安全生产是农民生活安康幸福的最重要基础和条件;生产不安全,生命财产没有安全保证,就谈不上生活和谐幸福。所以,只有通过长期地、强有力的宣传教育,灌输安全文化知识、增强其安全意识,才能使农民逐步建立起正确的安全人生观、安全价值观,建立起科学的安全思维方法和安全行为规范,学会消灾避难、应急自救的本领,珍惜自己的生命、爱护他人的生命,实现人的本质安全化,进而保障农民兄弟安居乐业,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加强农村安全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重要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安全发展则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重要方面,也是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环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安全发展”的新理念。这一新的重大战略思想,奠定了安全生产在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十一五”规划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其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现阶段,由于人们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淡薄,加之市场经济及传统价值的影响,农民传统的生存价值处于盲从化、边缘化状态。而作为生活主体地位的农民自己,往往被一种强有力的外来力量所压抑和排斥,而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因此,我们不妨采取帕累托改进的策略,在保证农民经济不下降的前提下,通过安全文化建设来增加农民的精神福利,通过开展安全文化教育活动,逐步使农民形成“三不伤害”的自保互保观和“生命高于一切,安全重于一切”的核心安全价值观,从而为建设和谐新农村提供文化力。

(三)加强农村安全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方针的重要措施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农村的各类事故时有发生。农村每年发生的各种事故和灾害,不论从数量上还是从造成的经济损失上,都不亚于工业生产中的事故。据全国人大执法检查情况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因生产事故死亡的人数90%是农民工。农村中拆建房和村镇企业的生产事故屡屡不鲜。究其根源,在于农民安全意识的淡薄,安全技能的生疏,安全管理的无序。事故的多发不仅给农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而且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在平安建设上,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成为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内容。因此,只有当农村的安全文化建设达到了公众化和社会化,即个体的安全文化素质和群体的安全文化效应达到相当的水平时,“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才算真正落实了。农村安全文化建设是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保护农民的身心在生产、生活及生存领域能安全、舒适、高效活动的根本。“安全生产月”期间,各地陆续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送安全文化下乡”活动,集中表现在送安全知识到农户、放映安全题材的电影到农村、开办农民工安全学习班、组织安全文艺演出到乡村,传播了安全知识,弘扬了安全文化,增强了广大农民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法制观念,让安全文化的种子在乡村的角落里生根发芽,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四)加强农村安全文化建设,是防范事故的根本途径

意识决定行为,行为产生后果。许多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安全意识不强,安全知识缺乏,安全行为不规范所造成的。据公安部消防局的统计,2000年至2005年,全国农村累计发生火灾50万起,造成9600多人死亡、11300多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36亿元。此外,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因交通事故死亡的10.7万余人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农民占26.98%、个体从业者占18.34%。而“个体从业者”中,农民工又占了相当比例。2005年全国县道、乡道等农村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101757起,造成23707人死亡,分别占总数的22.6%和24%,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为农村人员。煤矿事故中的“五子登科”现象:“老板捞票子,农民死儿子,地方出乱子,政府当孝子,干部摘帽子”,说明煤矿事故死的主要是农民。因此,提高农民的安全文化素质,是强化社会安全意识,防范事故的根本途径。

四、新农村建设中安全文化建设的战略措施

加强农村安全文化建设,要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和特点,突出建设重点,抓住文化亮点,彰显地方特色,加大宣教力度,强化教育深度,拓宽文化广度,增强安全文化影响力、吸引力和渗透力,努力营造起人人需要安全,人人有责维护安全,人人义务创造和保证安全的社会氛围。加强农村安全文化建设,要把阵地建设作为重要载体,并充分利用阵地集中组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安全文化活动,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多手段,进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安全文化建设,逐步推进农村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全民的安全意识和素质。

(一)重点建设层面

1.建设内容。结合当地农村生产、生活特点,重点进行安全价值观、科学生产观、文明生活观的教育。以安全文化的形式来影响和培养农民的安全思维,安全意识,安全行为,安全道德规范。

2.建设途径。对不同人群或组织进行教育、培训和信息交流是农村安全文化建设最重要的策略。这些人群包括:当地乡镇政府官员、村组干部、农民、乡镇企业负责人、职工、农村学生和教师等。不同的人群特点不同,在农村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同,应该在内容和方式上采用相应的措施。

3.建设方法。为了将农村安全文化理念深入到农民心中,采用适合农村特点的安全文化宣传教育方法至关重要,如宣传册、挂图、宣传站(广播、电视、橱窗)、公益广告、报告会、座谈会、文艺晚会、安全学习班等等。

(二)重点实施领域

1.政府部门。乡镇政府要转变作风,强化服务,完善管理。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农村安全工作的管理,建立健全农村安全管理网络,完善乡镇文化站和农村文化室设施。乡镇政府要以“安全生产月”为契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设施条件加大建设步伐,争取镇镇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室,并利用好这一阵地,根据本地特点,有针对性地宣传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办法措施等,张贴当地农村易发事故案例挂图,传播安全文化知识,提高当地村民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乡镇政府要指导村委会根据本地特点和重大安全隐患,制定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并在“安全生产月”期间组织演练。各村镇领导要充分利用农村信息远程教育资源,为村民开设“空中课堂”,把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科普知识及一批典型经验及时传达给农民。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对农村镇村干部进行定期的安全知识培训与教育,提高其安全发展意识。引导乡镇企业、农民对安全文化的关注与热情参与,逐步提高农民的安全素质。

2.教育领域。安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将安全常识作为农村学校、幼儿园的教学内容,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片群众。从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开始,多个学生影响多个家庭,进而影响到全社会,使公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安全行为规范。具体途径包括:完善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校舍、食堂等重点部位和学生上学、放学、集体外出等活动的管理。制定学校安全考核指标,创建农村安全小学、安全中学等各类安全学校;将安全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安全知识竞赛活动,使其从小就具有较高的安全意识。

此外,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安全文化建设,动员大学生、文化战线职工、社会各界参与新农村安全文化建设,特别是创造条件吸引大学生参与农村安全文化建设。大学生志愿者群体潜力大、成本低、效率高,让大学生在农村安全文化建设中既找到自己施展才能的位置,又可在农村建设中有所贡献。

3.村镇企业。积极有效的安全文化是企业实现本质安全的基石。我们认为,要顺利进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必须转变传统的企业安全观念,用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来看待安全管理问题。企业应该将安全文化建设看作是企业保障安全生产,维护职工安全与健康,实现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因此,当地政府要督促企业落实各项安全措施,积极为村镇企业提供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服务。严格安全生产条件,组织协调中介机构进行安全条件评估评价,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督促企业整改消除安全隐患。

此外,村镇企业要落实各类人员教育培训,做到持证上岗。建立企业安全文化的教育与培训制度,培育与发展企业独特的安全文化价值观念,将安全行为准则写入“员工手册”或“企业规章”,并纳入员工考核指标,作为奖惩依据,以此指导企业整体生产活动的开展。结合企业特点,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11·9”消防日和“安康杯”等宣传教育活动,探索“安全生产月”活动的长效机制。在活动内容上要力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真正使活动成为反映职工呼声、满足职工需求的有效载体。

4.农民工。强化对农民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农民工广泛分布在各行各业,与安全生产紧密相关。必须尽快把安全工作的眼光转到农民工的源头上。当地政府要在农民工集中输出的村镇,建立合格资质的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本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随机应变,因人施教的原则,采取多样化办学,办学内容实用化的形式。编写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培训教材,开展农民工安全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安全防护技能。积极协调和建议政府有关部门逐步建立培训结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持证上岗和就业准入制度;在强化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劳动力市场“通行证”的就业准入制度的管理方面尽快出台政策,使农民达标后再派出务工,从根本上为农民工的安全保驾护航。

五、创新农村安全文化管理体制,促进农村安全文化长效发展

农村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是全社会的一项共同任务。加强农村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健全和完善一整套领导体制和长效机制,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制度措施,深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确保农村安全文化建设长期有效、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培育起“以人为本,安全是天”为核心的安全观念。

(一)要建立领导机制和工作制度

为了长期有效进行新农村的安全文化建设,需要创新的安全文化体制和相关的工作制度来保驾护航。一般来说,态度通常支撑制度,同时得到制度的支撑,制度的缺失与农民态度的缺陷紧密相联。因此,探索建立“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指导、村民参与、全社会共建共享”的安全文化建设机制,走社会化之路,动员各职能部门、全社会出钱出力,共建共享安全文化建设的新成果是当前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新模式。

安全文化组织机构建设要从上到下,形成连贯的体系。从地方到基层,都要有相应的组织建构,配备相应的人员,有计划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市县要建立专门机构,成立农村安全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农村安全文化建设的研究部署、组织协调、检查督促、考核评议工作。重点要就安全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目标进行协调合作,理顺各相关部门职责。要建立相关制度,将安全文化建设纳入法制管理轨道,并严格执行。镇、村要有专人负责村里的安全文化宣传教育工作和信息反馈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

(二)要让农民唱主角

梁淑溟先生曾强调“农民自觉,乡村自救,乡村的事情才有办法,乡村建设顶要紧的第一便是农民自觉。”新农村安全文化建设外来力量是必要的,外来力量相当于“酵母粉”,他们的主要作用是对作为主体的农民进行引导和刺激,激发其内在的自信、决心和创造性、主动性。因此,乡镇部门着力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在新农村安全文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和“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原则,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从内容、形式、手段等方面进行指导和改造;积极扶持业余文艺队,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富有乡土特色的文艺活动,切实有效地推动农村安全文化建设,使得农民不仅是农村安全文化的受惠者,更应该是农村安全文化的建设者,农村安全文化应让农民唱主角。

 

(三)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助推作用

新闻媒体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粘合社会关系的载体。在构建和谐新农村中,新闻媒体通过发挥其信息传播、舆论监督、教育引导、解释沟通的功能与作用参与到安全生产工作的进程中去,推广农村安全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传播安全常识,推广安全文化,实施舆论监督,推动全员安全教育。正如法国新闻学者贝尔纳•瓦耶纳所说“真正的教育也离不开新闻媒介,因为大众传播工作是一种扩大器,可以使教育者的作用超越一般传播的对象”。在新农村安全文化建设中,一方面,新闻媒体可以通过安全知识性信息来传递,也可以利用安全文艺娱乐活动传播安全信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通过长时间的教育引导,促进农民对“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关注和重视,让“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理念在农村得到普及,不断强化农民的安全观念,逐步提高农民的安全意识。另一方面,新闻媒体对农村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不良现象要及时曝光批评,褒扬农村安全文化建设的先进事例,公开相关信息。建立农民信息和意见反馈渠道和机制,使农民的意见能及时反馈到市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并使有关结果能迅速通达到农民,以提高农民参与农村安全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意识。

(四)要建立资金保障体系

建立以财政拨款、企事业单位自筹、社会各方面赞助的农村安全文化建设保障机制,不断扩大农村安全文化建设资金的筹措渠道,加强对农村安全文化建设的投入,确保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六、结束语

倡导和弘扬、发展和创新农村安全文化,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基础工程,是从源头上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举措,是减少事故发生的根本途径。借助新农村建设的东风,农村安全文化需要不断宣传,教育、教育,再教育;传播,传播,再传播,只有全社会和全民都唱起“安全发展”的主旋律时,才能使农村的安全文化之花不断绽放,从而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安全文化,服务和谐新农村的建设。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责任编辑 :雨月风清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