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颜色

安全文化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研究

  安全文化的概念最先由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于1986年针对切尔诺贝利事故,在INSAG-1(后更新为INSAG-7)报告提到"苏联核安全体制存在重大的安全文化的问题。" 1991年出版的(INSAG-4)报告即给出了安全文化的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文化是人类精神财富和物资财富的总称,安全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企业安全文化是为企业在生产、生活、生存活动提供安全生产的保证。

  一.安全文化的发展历史

  在1986年国际原于能机构召开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评审会”上提出了核安全文化.1986牛美国NASA机构把安全文化应用到航空航天的安全管理中。1988年在其“核电的基本原则”中将安全文化的概念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原则予以落实,并渗透到核电厂以及相关的核电保障领域。

  1991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的《安全文化》小册子正式出版,它标志着核安全文化的开始。1993年我国劳动部部长李伯勇同志指出“要把安全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安全文化从核安全文化、航空航天安全文化等企业安全文化,拓宽到全民安全文化,由此发展到了由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物质文化组成的全民安全文化的新时代。在该阶段,安全教育体系正在形成,儿童和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已经起步.大学和成人的专业化安全教育已初具规模,在有关政府机构领导下的安全文化普及教育正蓬勃发展;安全科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体系已经建立,安全科学形成了由安全科学技术基础学科、安全学、安全工程等构成的多学科体系;安全管理机构进一步健全,建立健全了一大批国际的、国家的、行业的、社会的、企业的安全管理机构;在法规、标准、安全制度方面,体现在面向全民的安全建设开始起步,面向行业的、企业的安全法规、标准、制度、操作规程等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在安全宣传方面,一个社会化的安全宣传网正在形成,出现了一些面向大众、宣传安全光荣、安全就是效益的作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哲学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劳动部李伯勇部长在1994年为中国安全文化系列丛书作序时强调指出,“…安全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部分,它涉及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学科,它为安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提供乳育的胚胎,它既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安全文化是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在生存和繁衍中与世界其他民族一起创造并传播了安全文化。安全文化在我国的发展也经历了人类对安分与健康的盲目追求、核安全文化出现、全民安全文化的兴起等三个阶段。

  1992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的《安全文化》小册子被译成中文,并在国内出版以来,核安全文化文化模式迅速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文化吸收世界其他国家安全文化建设的经验,待别是核安全文化建设的经验,把企业安全文化融合于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之中,形成了企业安全文化。特别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一直作为我国工业发展方针,在全国始终开展普通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和安全技术的基础建设,使我国具有一定的安全文化教育基础,安全文化一词在中国一出现,其范畴和范围便得到发展,企业安全文化发展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作为专业名词在我国出现,它标志着系统研究和传播安全文化的时代的到来。1993年10月在成都召开的亚太地区职业安全卫生研讨会暨全国文全科学技术交流会上,发表了“论企业安全文化”的论文。会议期间,《中国安全科学》编辑部和《警钟长鸣报》社达成合作实施计划,决定自1994年1月起在《警钟长鸣报》上由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编辑部协办,辟出安全文化月末版,向公众、向社会宣传安全文化。1994年3月,国务院应急办公室召开了全国核工业系统核安全文化研讨会,它标志着深层次企业安全文化传播的开始。同年6月劳动部李伯勇部长在《安全牛产报》试刊上发表了题为“把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高度来认识”的指导件文章,这标志着安全文化内企业安全文化拓延到了全民安全文化,一个研究、传播安全文化的时代已经开始。

  1994年6月以来,在全国劳动系统、铁路系统、核工业系统、石油化工系统等,先后开展了多次研究和探讨会;全国的部分专业报刊杂志,先后辟出专栏、出版专集成发表有关文章。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分别在“环境与减灾”、“北京您早”、“热点话题”等栏目播放专题节目,向社会、向大众传播安全文化。

  在全同安全生产电话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吴邦国等都反复强调要倡导安全文化,提高安全水平,强化全民安全意识,把倡导安全文化、加强安全宣传和教育作为提高全民、全社会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的重要手段。

  二、中国安全文化现状

  中国安全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1992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的《安全文化》小册子被译成中文到现在已经6年,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安全

  文化定义上出现了广义说和狭义说,在建设方面,出现了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安全文化模式;在传播方面,出现了全民安全文化。在安全文化的器物层次、制度层次、精神智能层次和价值规范层次,都取得了很多新成果和新理论。

  1.安全文化范畴

  安全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分支,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安全文化在工业领域应用就成了企业安全文化,与行政或管理工作相结合就成了安全管理文化。把安全文化的内容引入不同的领域,继承和创造保障人的身心安全与健康,并使其能舒适、高效活动的物质存在和精神作用,均可称之为某领域的安全文化。与文化范畴一样,由于人们的认识和应用范围不同,安全文化也有不同的定义。综合我国在安全文化理论研究的成果,可归纳出4种安全文化定义。

  (1)安全文化定义A。1988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提出了安全文化(Safety Culture)这术语。在1991年INSAG一4报告即《安全文化》小册了中给出的安全文化定义为:“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即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个安全文化的定义表明,安全是有关人的态度问题又是组织问题,是单位的问题又是个人的问题.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概念,即安全第一的概念,是安全生产的根本保障,特别是核电厂的安全运转需要,必须保证安全第一。

  (2)安全文化定义B:

  英国保健安全委员会核设施安全咨询委员会(HSCASNI)组织认为,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的安全文化定义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在定义中没有强调能力和精通等必要成分,提出了修正的定义:“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它决定于保健安全管理上的成诺,工作作风和精通程度。具有良好安全文化的单位有如下特征:相互信任基础上的信息交流,共享安全是重要的想法,对预防措施效能的信任。”

  (3)安全文化定义C。我国学者曹琦通过研究我国安全管理模式分析了在国内安全法规难以认真执行,安全制度难以全面落实,安全方针难以深入贯彻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各层次人员的安全素质较低。在分析了企业各层次人员的本质安全素质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安全文化的定义:安全文化是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安全价值观是指安全文化的理层结构,安全行为准则是指安全文化的表层结构。并指出我国安全文化产生的背景具有现代工业社会生活的特点,现代工业生产的特点和企业现代管理的特点。

  (4)安全文化定义D。作为我国安全文化研究重要成果之一,1994年12月以来,《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系列从书》陆续出版。该系列丛书对安全文化的定义进行了科学论述,最终给出的安全文化定义为:在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历程中,在其从事生产、生活乃至实践的一切领城内,为保障人类身心安全(含健康)并使其能安全、舒适、高效地从事一切活动,预防、避免、控制和消除意外事故和灾害(自然的、人为的或天灾人祸的);为建立起安全、可靠、和谐、协调的环境和匹配运行的安全体系;为使人类变得更加安全、康乐、长寿,使世界变得友爱、和平、繁荣而创造的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

  分析以上4种安全文化的定义,可以看出有如下相同点:

  (1)安全是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强调各层次人员的本质安全素质和结构,因此都具有“安全第一”的哲学思想。

  (2)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的,是一个综合件系统工程。

  (3)安全文化是以具体的形式、制度和实体表现出来的,并可分不同的层次。

  (4)安全文化具有社会文化的属性和特点,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属于文化的范畴。

  (5)安全文化把企业要实现的生产价值和实现人的价值统一起来,以保护人的安全与健康为目的,实现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统一。

  这4种定义的不同点有:

  (1)D定义既包括了安全物质又包括了安全精神。从文化属性上, D定义属于安全文化的广义定义; A、 B、 C定义指出安全文化用于管理文化,强调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法律属性和安全管理模式,因此A、B、C属于安全文化的狭义定义。

  (2)D定义指出在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历程中,安全文化存在于生产、生活的一切领域,强调安全文化既有历史继承性,又有强烈的时代特征。A、 B、 C定义明确安全文化以现代工业为基础,强调是在现代工业社会生活、现代工业生产和企业现代管理特点的背景下产生的。

  (3)A、B定义的安全文化实质上是某一企业或某一行业的安全管理手段,如A定义是指核电厂安全管理的一种手段;B定义虽然已经拓延到航空航天、兵器工业等领域,但仍没有超出企业和行业的范畴。因此A、B定义的是一种企业安全文化。定义C、D既指企业安全,又包括社会基础性文化,指出安全文化建设包括全民安全文化建设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两个层次,因此c、 D定义的是全民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文化一样具有精神性、群众性、环境制约性、动力支配性、连续性、广泛性等各种属性。目前我国安全文化各种属性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各方面:(1)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安全第一”的哲学思想;

  (2)开展群众性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安全知识;

  (3)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生活环境,充分发挥主人公精神;

  (4)逐步建立、健全各级文全管理体制,强化安全管理,加强安全监察;

  (5)逐渐健全各项安全标准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强安全法制管理;

  (6)进行安全科学技术研究,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7)逐步健全专业化和全民的教育体系,提高全民的本质安全素质;

  (8)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安全文化的关系,建立全民安全文化模式。

  2.中国安全文化现状

  安全文化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在我国处于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个体企业、三资企业并存,加之人们对安全文化的认识不同,安全文化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发展不平衡。中国安全文化现状是:

  (1)劳动部十分重视安全文化的研究和发展,持别是国家高层领导多次指出倡导安全文化,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

  (2)安全文化研究成果显著;

  (3)典型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果,全国范围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尚未普及;

  (4)安全文化宣传教育成果显著,全民安全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5)城市居民的安全文化素质高于乡镇居民;

  (6)国有企业的安全文化普及好于集体企业,个体企业是死角;

  (7)安全文化公益事业刚刚起步,要解决的问题较多;

  (8)全民安全文化模式正在形成,有待国家政府部门的正确指导。

  三、安全文化研究现状

  自1994年6月劳动部李伯勇部长发表“加大安全生产宣传力度,把安全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的高度来认识”的指导性文章以来,安全文化研究进入高潮。劳动部主管部门多次组织安全文化研讨会;各主要安全报刊、杂志纷纷开辟版面,进行安全文化探讨。全国一些专家和学者积极开展安全文化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到1996年12月底,共召开各类有关安全文化的研讨会20余次,发表有关的学术沦文400多篇,出版专著10多部。理论研究对安全文化的传播和建设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1.全民安全文化现状

  (1)“安全生产周”活动主题鲜明,安全文化普及有声有色。自1991年开始的一年一度“安全生产周”活动,主题鲜明.目的明确,得到了全国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和热烈响应,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使全民的本质安全素质得到普通提高。

  “安全生产周”活动的主题体现了“安全第一”的哲学思想。自1991年到1996年,“安全生产周”行动已连续举办了6次。第一次要求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树立‘安全就是效益”的思想;第二次的目的是“为国营大中型企业创建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和提高全社会的安全意识”;第三次的主题是遵章守纪、杜绝三违;第四次的主题是勿忘安全,珍惜生命;第五次的主题为治理隐患,保障安全,第六次的:主题为;遵章守纪,保障安全。“安全生产周”活动的主题都体现了安全文化的哲学思想。

  “安全生产周”活动面向全国,重在提高全民的本质安全素质。以1996年5月13日至19口的第六次“安全生产周”活动为例.在活动举行的两个月后就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15个部门向领导和发起部门劳动部报送了总结。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既有新闻发布会、电视节目专题报导、专题 宣传报导、座谈会,也有街头汇演、专场汇演。同时还进行 安全文化学习和各项安全检查。活动尽量做到了人人皆知,人人参与,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第六次“安全生产周”活动情况体现在:

  1)领导高度重视,措心部署.层民落实;

  2)安全宣传活动丰富多彩.提高全民安全意识;

  3)贯彻安全法律法规,加强安全法律的贯彻力度;

  4)开展安全生产检查,消除事故隐患;

  5)动用可能的宣传机器,向全民普及安全常识。

  (2)安全技术学科初具规模,全民安全教育体系正在形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安全科学技术学科建设的现状:

  1. 安全科研机构。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劳动部科学研究院为主的安全科学研究机构网络。全国安全、劳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研究机构近300家,专业科研队伍超过2万人,各产业部委、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有专门的安全研究机构。目的科研机构中存在的问题是科研力量分散,科研经费不足。

  2)安全专业教育。1996年12月25日在北京成立了“安全工程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这标志着安全专业教育体系的形成。1990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全国没有安全工程专业的大专院校有64所.升办的专业有47个,约有50所院校和科研部门开展了博十、硕士和学士的三级学位教育,每年向社会输送近2千名大专以上程度的专业人才。

  3)安全科学技术已享有一级学科地位。

  4)安全工程专业的中、高级技术职称评审条件即将通过。

  (3)安全制度体系已经形成,乡镇、集体、个体和三资企业安全制度建设是薄弱环节。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劳动部为核心,在各级政府领导下的劳动安全、劳动监察体系,各行业部委也成立了劳动安全局(司);并制定了大量的、针对国情的劳动安全、卫生法规、标准及各项规章制度。一个安全法规标准的理论研究、制定、发布、执行监察的安全制度体系已经形成。但由于乡镇、集体和个体所有制企业、三资企业生产地点分散,管理部门不一,职工素质低等特点,在集体和个体企业的劳动安全卫生监察力度不够,成为安全制度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

  (4)安全精神文化建设已经起步,安全价值观念基本普及,全民安全文化素质有待提高。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安全精神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进展。安全精神文化建设已经起步、安全价值观念基本普及的标志为:

  1)“安全第一”的哲学思想已经被社会的大多数人接受;

  2)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安全经济学的观点逐渐被人们接受,并用于指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3)在社会、工厂,诸如注意防火、一人安全全家幸福,安全就是效益,珍惜生命……等公益广告到处可见;

  4)“安全生产周”活动已经成为劳动部为搞好安全,提高全民本质安全素质的重要活动;

  5)安全产业正在起步,安全保健用品和用具种类繁多;

  6)从家庭、幼儿园、小学到社会,都十分重视非成年人的安全教育;

  7)随生活水平的提高,安全和健康逐渐成为人们的第一追求;

  8)安全文艺作品开始走进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全民文化素质较低,特别是安全基础建设比较薄弱,全民安全文化建设仍需要走过艰苦而漫长的路程。

  2.企业安全文化现状

  企业安全文化是全民安全文化的一个分支,企业安全文化先于全民安全文化的发展。在核电工业、铁道系统、石化系统、煤炭系统、冶金系统等,已经具有了独特的企业安全

  文化模式。 目前我国企业安全文化的现状是:企业安全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有一定成果;部分行业或企业的企业安全文化模式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约经验;全国范围的有组织的系统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刚刚起步。

  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企业安全文化模式一般都具有行业或企业的特点,即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特别是受企业的生产情况和经济状况的影响。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的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成功的例证,其内容包括:

  (1)根据国际原于能机构的文件精神和电站建设过程中的安全工作实践经验,总结核电安全的评价条件;

  (2)施行各级部属及个人对核安全的承诺;

  (3)开展以核安全教育为中心的、与培训相结合的核安全文化教育活动;

  (4)施行安全指标定量、定期管理,设备跟踪管理,事件处理和经验反馈.在生产中贯彻核安全文化;

  (5)建立规程体系,核电站安全和可用率的所有活动必须根据可用的书面规程、指令和图纸进行;

  (6)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施行质量保证制度。

  金陵万化公司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内容包括:

  (1)分析安全生产的基本情况;

  (2)建立安全文化影响框架;

  (3)建立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员动手、综合治理为核心的安全生产思想保证体系,施行从思想保证、组织保证、工作保证、监督保证,到安全生产的安全文化管理模式;

  (4)开展安全教育,并进行考核。

  通过几年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践,可归纳出10种企业安全文化模式,即企业安全文化形象模式,企业安全文化精神模式,安全生产标兵企业或精神激励模式,企业安全效益型文化模式,企业安全科学技术型文化模式,企业安全文化宣传教育模式,企业安全文化文明道德模式,企业安全行为模式,企业全员安全活动模式和企业安全管理模式。

更多资料请点击:安全教育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责任编辑 :红心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