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颜色

安全系统科学理论

  系统科学是研究系统一般规律、系统的结构和系统优化的科学,它对于管理也具有一般方法论的意义。因此,系统科学最最本的理论,即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对现代企业的安全管理了具有基本的理论指导意义。从系统科学基本原理出发,用系统论来指导认识安全管理的要素、关系和方向;用控制论来论证安全管理的对象、本质、目标和方法;用信息论来指导安全管理的过程、方式和策略。通过安全系统理论和原理的认识和研究,将能提高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的层次和水平。

  1安全系统论原理

  系统原理就是运用系统理论对管理进行系统分析,以达到科学管理的优化目标。系统原理的掌握和运用对提高管理效能有重大作用。掌握和运用系统原理必须把握系统理论和系统分析。

  1.1系统基本理论

  系统理论是指把对象视为系统进行研究的一般理论。其基本概念是系统、要素。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的有特定功能与目的的有机整体。系统按其组成性质,分为自然系统、社会系统、思维系统、人工系统、复合系统等,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系统具有六方面的特性:

  整体性。是指充分发挥系统与系统、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制约作用,以达到系统的整体效应。

  稳定性。即系统由于内部子系统或要素的运动,总是使整个系统趋向某一个稳定状态。其表现是在外界相对微小的干扰下,系统的输出和输入之间的关系,系统的状态和系统的内部秩序(即结构)保持不变,或经过调节控制而保持不变的性质。

  有机联系性。即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目的性。即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下,必然具有的达到最终状态的,特性,它贯穿于系统发展的全过程。

  动态性。即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关系及系统与环境的关系是时间的函数,即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转变。

  结构决定功能的特性。系统的结构指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系统的整体功能是由各要素的组合方式决定的。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基础,但一个系统的属性并不只由要素决定,它还依赖于系统的结构。

  1.2系统基本分析

  系统分析是就如何确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及相互关系,使系统达到最优化而对系统进行的研究。它包括六个方面:了解系统的要素,分析系统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分析系统的结构,研究系统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是什么;弄清系统的功能;研究系统的联系;把握系统历史;探讨系统的改进。

  1.3安全系统的构成

  从安全系统的动态特性出发,人类的安全系统是人、社会、环境、技术、经济等因素构成的大协调系统。无论从社会的局部还是整体来看,人类的安全生产与生存需要多因素的协调与组织才能实现。安全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任务是满足人类安全的生产与生存,以及保障社会经济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安全活动要以保障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降低事故和灾害对人类自身生命和健康的影响为目的的。为此,安全活动首先应与社会发展基础、科学技术背景和经济条件相适应和相协调。安全活动的进行需要经济和科学技术等资源的支持,安全活动既是一种消费活动(为生命与健康安全为目的),也是一种投资活动(以保障经济生产和社会发展为目的)。

  从安全系统的静态特性看,安全系统论原理要研究两个系统对象,一是事故系统,二是安全系统。

  事故系统涉及四个要素,通常称"4M"要素,即:

  人(Men)─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的最直接的因素;

  机(Machine)─机的不安全状态也是事故的最直接因素;

  环境(Medium)─生产环境的不良影响人的行为和对机械设备产生不良的作用,因此是构成事故的重要因素;

  管理(Management)─管理的欠缺是事故发生的间接,但是是重要的因素,因为管理对人、机、境都会产生作用和影响。

  认识事故系统因素,使我们对防范事故有了基本的目标和对象。

  重要和更具现实意义的系统对象是安全系统,其要素是:人─人的安全素质(心理与生理;安全能力;文化素质);物─设备与环境的安全可靠性(设计安全性;制造安全性;使用安全性);能量─生产过程能的安全作用(能的有效控制);信息─充分可靠的安全信息流(管理效能的充分发挥)是安全的基础保障。认识事故系统要素,对指导我们从打破事故系统来保障人类的安全具有实际的意义,这种认识带有事后型的色彩,是被劫、滞后的,而从安全系统的角度出发,则具有超前和预防的意义,因此,从建设安全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安全原理更具有理性的意义,更符合科学性原则。

  1.4安全系统的优化

  可以说,安全科学、安全工程技术学科的任务就是为了实现安全系统的优化。特别是安全管理,更是控制人、机、环境三要素,以及协调人、物、能量、信息四元素的重要工具。

  其中一个重要的认识是,不仅要从要素个别出发,研究和分析系统的元素,如安全教育、安全行为科学研究和分析人的要素;安全技术、工业卫生研究物的要素。更有意义的是要从整体出发研究安全系统的结构、关系和运行过程等,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科学管理等则能实现这一要求和目标。

  2安全信息论原理

  2.1信息的概念

  当代信息科学技术发展异常迅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科学家预言,未来的世纪,信息科学将与材料科学、能源科学并驾齐驱,成为三大主要科学之一。

  信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其概念有多种。有的认为信息是具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有的认为信息,是关于环境事实可通信的知识;也有的认为信息是一种资料或情报,用于沟通企业组织机构相互的意见,交流人员思想,反映生产经营的活动情况等。这些给予信息的定义,虽然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没有揭示出信息的本质,只是对信息的外延现象和作用,用了一些表述,用于指导人们对自然界、社会中存在的所有信息的认识,尚不涌满足应用的客观要求。例如,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地球运动、植物生长、动物生存等各种自然信息;在社会中存在的人际关系、经济发展、商品流通、生产安危等各种社会信息,不管它是不是可通信的新内容、新知识,但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需要加以认识和利用。

  信息论应用于企业管理之后,人们为什么能产生上述大致相同的认识呢?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信息的认识,没有超出信息论的研究范围,停留在局限于对通讯本质的研究水平。因此,要想揭示信息的本质,必须跳出通讯的范围,只有广泛联系社会中各种信息的产生及应用的实际,才能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在探索信息的内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中认识到:信息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始终存在着信息;事物的发展变化的事实是信息的本质,事物发展的表现形式是信息的外延现象。世界上没有无信息的事物。但中如何获取信息,必须依据事物之间存在的差异所具有的表现形式(如物质行为,以及用来反映事物变化的文字,数量、符号、图像、信号等形式)才能获知。也就是说,信息是由事物发展变化的事实和能被人们认识的表现形式,即是由信息的内涵本质与外延现象构成的。

  依据任何事物均处于永恒运动的变化之中,而且事物之间的变化存在着差异,加之人们认识与运用信息需要借助其表现形式,进而把信息的概念归结为:信息是反映事物之间的差异及其变化的一种形式。其中,事物之间的差异及其变化,是信息的本质;反映差异及变化的形式,是信息的外延现象。

  2.2安全信息的概念

  安全信息是安全活动所依赖的资源,安全信息是反映人类安全事物和安全活动之间的差异及其变化的一种形式。安全科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安全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信息科学技术的应用。安全管理就是借助于大量的安全信息进行管理,其现代化水平决定于信息科学技术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程度。只有充分地发挥和利用信息科学技术,才能使安全管理工作在社会生产现代化的进程中。

  在日常生产活动中,各种安全标志、安全信号就是信息,各种伤亡事故的统计分析也是信息。掌握了准确的信息,就能进行正确的决策,更好地为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服务。

  安全信息原理研究安全信息定义、类型,研究安全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输等技术。安全信息类型分为一次安全信息和二次安全信息。一次安全信息指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人机境客观安全性,以及发生事故现场。二次安全信息包括安全法规、条例、政策、标准,安全科学理论、技术文献,企业安全规划、总结、分析报告等。安全信息流技术首先要认识生产和生活中的人-人信息流,人-机信息流,人-境信息流,机-境信息流等。安全信息动力技术涉及系统管理网络、检验工程技术,监督、检查、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科学管理等。

  2.3安全信息的功能

  1)安全信息是企业编制安全管理方案的依据。企业在编制安全管理方案,确定目标值和保证措施时,需要有大量可靠的信息做为依据。例如,既要有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和上级安全指示、要求等指令性信息,又要有安全内部历年来安全工作经验教训、各项安全目标实现的数据,以及通过事故预测获知的生产安危等信息,做为安全决策的依据,这样才能编制出符合实际的安全目标和保证措施。

  2)安全信息具有间接预防事故的功能。安全生产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不仅同静态的人、机、环境有联系,而且同动态中人、机、环境结合的生产实践活动有联系,同时又与安全管理效果有关。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安全组织、协调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安全指令性信息(如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安全工作计划和领导指示、要求),统一生产现场员工的安全操作和安全生产行为,促使生产实践规律运动,以此预防事故的发生,这样安全信息就具有了间接预防事故的功能。

  3)安全信息具有间接控制事故的功能。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员工的各种异常行为,工具、设备等物质的各种异常状态等大量生产不良信息,均是导致事故的因素。企业管理人员通过安全信息的管理方式,获知了不利安全生产的异常信息之后,通过采取安全教育、安全工程技术、安全管理手段等,改变了人的异常行为、物的异常状态,使之达到安全生产的客观要求,这样安全信息就具有了间接控制事故的功能。

  2.4安全信息的分类

  依据不同的方式和原则,安全信息可有不同的分类方式。

  从信息的形态来划分,安全信息划分为:一次信息,即原始的安全信息,如事故现场,生产现场的人、机器、环境的客观安全性等;二次信息,即经过加工处理过的安全信息,如法规、规程、标准、文献、经验、报告、规划、总结等。

  从应用的角度,安全信息可划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1)生产安危信息。包括:(1)生产安全信息,如从事生产活动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技术水平,以及遵章守纪等安全行为;投产使用工具、设备(包括安技装备)的完好程度,以及在使用中的安全状态;生产能源、材料及生产环境等,符合安全生产客观要求的各种良好状态;各生产单位、生产人员及主要生产设备连续安全生产的时间;安全生产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人数量,以及安全生产的经验等。(2)生产异常信息,如从事生产实践活动人员,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等违背生产规律的各种异常行为;投产使用的非标准、超载运行的设备,以及有其它缺陷的各种工具、设备的异常状态;生产能源、生产用料和生产环境中的物质,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各种异常状态;没有制定安全技术措施的生产工程、生产项目等无章可循的生产活动;违章人员、生产隐患及安全工作问题的数量等。(3)生产事故信息,如发生事故的单位和事故人员的姓名、性别、年龄、工种、工级等情况;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以及事故造成的危害;参加事故抢救的人员、经过,以及采取的应急措施;事故调查、讨论分析经过和事故原因、责任、处理情况,以及防范措施;事故类别、性质、等级,以及各类事故的数量等。

  2)安全活动信息。安全活动信息来源于安全管理实践,具有反映安全工作情况的作用。具体包括:(1)安全组织领导信息。主要有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和上级安全指示、要求的贯彻落实情况;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建立、健全及贯彻执行情况;安全会议制度的建立及实际活动情况;安全组织保证体系的建立,安全机构人员的配备,及其作用发挥的情况;安全工作计划的编制、执行,以及安全竞赛、评比、总结表彰情况等。(2)安全教育信息。主要有各级领导干部、各类人员的思想动向及存在的问题;安全宣传形式的确立及应用情况;安全教育的方法、内容,受教育的人数、时间;安全教育的成果,考试的人员的数量、成绩;安全档案、卡片的建立及时性应用情况等。(3)安全检查信息。主要有安全检查的组织领导,检查的时间、方法、内容;查出的安全工作问题和生产隐患的数量、内容;隐患整改的数量、内容和违章等问题的处理;没有整改和限期整改的隐患及待处理的其它问题等。(4)安全指标信息。具有有各类事故的预计控制率,实际发生率及查处率;职工安全教育率、合风率、这章率及查处率;隐患检出率、整改率,安措项目完成率;安全技术装备率、尘毒危害治理率;设备定试率、定检率、完好率等。

  3)安全指令性信息。来源于安全生产与安全管理,具有指导安全工作和安全生产的作用。其主要内容如下:(1)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及领导的安全指示、要求。(2)安全工作计划的各项指标。(3)安全工作计划的安措计划。(4)企业现行的各种安全法规。(5)隐患整改通知书、违章处理通知书等。

  2.5安全信息应用的方式、方法

  依据安全信息所具有的反映安全事物和活动差异及其变化的功能,从中获知人们对物的本质安全程度、人的安全素质、管理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安全教育与安全检查的效果、安全法规的执行和安全技术装备使用情况,以及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隐患、发生事故的情况等状况,用于指导安全管理,消除隐患,改进安全生产状况,从而达到预防、控制事故的目的。

  1)安全信息应用方式。指依据安全管理的需求,运用安全管理规律和安全管理技术,而确立的对安全信息进行应用管理的形式。有如下九种:安全管理记录(安全会议记录,安全调度记录,安全教育记录,安全检查记录,违章登记,隐患登记,事故登记,事故调查记录,事故讨论分析记录等);安全管理报表(事故速报表,事故月报表,安全管理工作月报表等);安全管理登记表(伤亡事故登记表,非伤亡事故登记书,重大隐患整改表,违安人员控制表等);安全管理台帐(事故统计台帐,职工安全管理统计台帐,隐患统计台帐,安全天数管理台帐等);安全管理图表(安全组织体系、事故动态图和安全工作周期表等);安全管理卡片(职工安全卡片,安检人员卡片,尘毒危害人员卡片,工伤职工卡,新工人卡片等);安全管理档案(职工安全档案、事故档案、安全法规档案、计划总结档案、隐患管理档案、违安人员管理档案、安全文件档案、安全宣传教育档案、尘毒危害治理档案、安措工程档案、安技设备档案等);安全管理通知书(如隐患整改通知书,违章处理通知书等)安全宣传信息(如安全简报、板报、安全广播、安全标志、安全天数显示板、安全宣传教育室等)。

  2)安全信息应用的方法。安全信息既来源于安全工作和生产实践活动,又反作用于安全工作和生产实践活动,促进安全管理目的的实现。因此,对安全信息的应用管理,要抓住安全信息在安全工作和生产实践中流动这个中心环节,使之成为沟通安全管理的信息流。安全信息的应用方法,是以收集、加工、储存和反馈,这四个有序联系的环节,促使安全信息在企业安全管理中流通。

  3)安全信息的收集方法。(1)利用各种渠道收集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和上级的安全指示、要求等。(2)利用各种渠道收集国内外安全管理情报。如安全管理、安全技术方面著作、论文,安全生产的经验、教训等方面的资料。(3)通过安全工作汇报、安全工作计划、总结,安检人员、职工群众反映情况等形式,收集安全信息。(4)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安全检查和利用安全检查记录,收集安全检查信息。(5)利用安全技术装备,收集设备在运行中的安全运行、异常运行及事故信息。(6)利用安全会议记录、安全调度记录和安全教育记录,收集日常安全工作和安全生产信息。(7)利用事故登记、事故调查记录和事故讨论分析记录,收集事故信息。(8)利用违章登记,违安人员控制表,收集与掌握人的异常信息。(9)利用安全管理月报表、事故月报表,定期综合收集安全工作和安全生产信息。

  4)安全信息的加工。安全信息的加工,是提供规律信息,指导安全科学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就是把大量的原始信息进行筛选、分类、排列、比较和计算,聚同分异、去伪存真,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以便储存和使用。(1)利用事故统计台帐,对事故的类别、等级、数量、频率、危害等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掌握事故的动向。(2)利用隐患统计台帐,对隐患的数量、等级、整改率、转化率进行综合统计分析,进而掌握隐患的发现、整改及导致事故的情况。(3)利用职工安全统计台帐,对职工的结构、安全培训、违安人员、发生事故等情况进行综合统计分析,进而掌握职工的安全动态。(4)利用安全天数管理台帐,对事故改变了安全局面,影响安全天数的事故单位、事故时间、类别、等级,以及过去连续安全天数等,进行定期累计,从中掌握企业的安全动态。

  5)安全信息的储存。安全信息的储存的方法,除可利用各种安全管理记录、各种报表进行临时简易储存外,还可以利用如下信息管理形式进行定项、定期储存。(1)利用安全管理台帐,既可以对安全信息进行处理,又可以对安全信息进行积累储存待用。(2)利用安全管理卡片,可以对安全管理人员、工伤职工、特种作业人员、新工人、尘毒危害人员的自然情况和动态变化,进行简易储存待用。(3)利用安全管理档案,可以对安全信息进行综合、分类储存。(4)也可以运用电子计算机,对安全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储存。

  6)安全信息的反馈。具有指导安全管理,改进安全工作和改变生产异常的作用。反馈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向信息源反馈;二是加工处理后集中反馈。(1)通过领导讲话、指示、要求和安全工作计划、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安全法规的贯彻执行,对安全信息进行集中反馈。(2)利用各种安全宣传教育形式,对安全信息进行间接反馈。(3)利用各种管理图表,反映安全管理规律,安全工作进度和事故动态。(4)发现人的异常行为、物的异常状态等生产异常信息,当即提出处理意见,直接向信息源进行反馈。(5)利用违章处理通知书和隐患整改通知书,对违章人员和隐患提出处理意见,也是对安全信息的一种反馈。

  2.6安全信息的质量与价值

  信息质量是指信息所具有的使用价值。信息的使用价值,是由收集信息的及时性,掌握信息的准确性和使用信息的适用性所构成的。信息的价值取决于:

  1)信息的及时性。指收集和使用信息的时间,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如果不能及时地收集、使用应收集、使用的信息,错过了收集和使用的时间,信息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这是因为,生产实践活动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生产中的安全与事故不仅同生产活动方式联在一起,而且同人们对其管理也联在一起。例如,人们在进行安全管理中,如果能够做到及时地发现并及时纠正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异常行为,消除设备的异常状态,这样就能有效地控制住事故的发生。反之不能及时发现劳动者的异常行为和设备的异常状态,如果不能及时地纠正劳动者的异常行为和消除设备的异常状态,迟早要导致事故的发生。

  由此可见,安全信息的使用价值与及时收集和及时使用联在一起,因此安全信息的及时性,属于信息管理的质量范畴。

  2)信息的准确性。是指真实的、完整的安全信息所具有的全部使用价值。收集到的安全信息如果不真实或不完整,要影响信息的使用效果,有的可能失去应用的使用价值,有的可能失去部分使用价值,甚至导致做出不符合实际的使用决策,贻误了安全管理工作。例如,有一名高空作业人员没有按规定系安全带,原因是没有安全带,领导就决定他上高作业的。在收集此件信息中,如果只收集到高空作业人员没有系安全带的违章作业行为,没有掌握到领导违章指挥的全部事实。这样在使用高空作业人员没有系安全带这个信息时,就会导致由于对信息掌握的不全面而影响信息使用的全部价值。其结果只解决了高空作业人员的违章作业问题,而没有解决领导者的违章指挥问题。

  3)信息的适用性。是指适用的安全信息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在应用安全信息加强安全管理中,收集掌握的安全信息,有的是储存的是直接加以使用的,有的是需加工后使用的,有的是储存待用的,也有的是无用的。其中,由于人们的需求和使用的时间、使用的方式、使用的对象不同,这样安全信息的适用性就决定了信息的使用价值。只有适用的安全信息才有使用价值。因此,在应用安全信息中,除要注意收集、选择直接能应用的信息外,还要学会加工处理信息,使它具有使用价值,才能更好的发挥信息的作用。

  4)安全信息流。保证安全信息流的合理、高效状态是信息发挥其价值的前提。安全生产过程的信息流形态有人-人信息流(作业过程员工间的有效、可靠配合);人-机信息流(机器、设备、工具的有效控制和操作);人-境信息流(人对环境的感知),机-境信息流(高效的自动控制等)。

  2.7安全信息的处理技术-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安全科学管理理论及安全工程技术和微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在工业安全生产领域应用计算机作为安全生产辅助管理和事故信息处理的手段,得到了国内外许多企业和部门的重视。这一技术正在不断得到推广应用。国外很多专业领域,如航空工业系统、化工工业系统,以及象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管理部门、国际劳工组织等机构,都建立了自己的安全工程技术数据库和开发了符合自己综合管理需要的系统。在国内,很多工业行业也都开发有适合自己行业使用的各种管理系统。如原劳动部门开发了劳动法规数据库和安全信息处理系统;航空、冶金、煤炭、化工、石油天然气等行业,都开发了事故管理系统、安全仿真培训系统等。

  近几年来,国内各行业都在大力推行安全科学管理,有的行业开展了事故预测和安全评价技术的应用研究,并且在一定范围内获得了成功。国家有关部门已将此项技术列入“九五”期间的发展规划。1999年底在国家经贸委安全生产局的主持下国家事故中心开发推广网上事故信息管理,在政府系统首先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事故信息的管理。目前,国内许多企业、部门及研究院所正在积极进行这方面的研制和推广工作。

  在石油和矿产勘探与开发行业,多年来也开发出了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和工业事故分析等方面的软件。如中国地质大学八十年代承担并完成的地矿部“事故管理与分析系统”软件开发项目和九十年代劳动部“安全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开发项目,已应用于国家有关部门和被香港、台湾同行采用;这些软件在众多的工业安全微机管理软件中,属于较优秀的系统;新星石油公司华东石油局与中国地质大学合作开发了石油勘探开发安全生产多媒体综合管理系统,并几于1999年底进行了鉴定。

  从总的发展趋势分析,把现代的计算机技术与安全科学管理技术有机地结合;把安全系统管理和事故预测分析决策与多媒体辅助培训技术融为一体,将会大大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国开发使用的一些安全信息软件系统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统计分析软件》、《职业安全卫生法规多媒体光盘手册》、《石油勘探开发事故预测决策支持系统》、《中国工业安全卫生国家标准光盘手册》、《石油工业安全行业标准光盘手册》、《职业安全卫生多媒体培训系统(AQPX1.0版)》、《石油工业安全多媒体培训系统(SYPX1.0版)》、《事故树绘制与分析系统》、《职业安全卫生多媒体电子幻灯教材系列》等。

  2.8安全信息与互联网

  当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辟了广阔、美好而神秘的信息高速公路。从事职业安全卫生专业工作的人员,无论是政府安全管理官员,还是企业安全技术人员,无论是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教授,还是科学研究院所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人士,都能从计算机网络信息高速公路上获得所需要的资料和信息.

  奔驰在风光无限的信息高速公路上,我们可以及时地了解世界职业安全卫生的新闻、动态和时事,适时地掌握各国安全工程和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准确快速地检索所需要的安全标准、安全法规等资料和数据,甚或进行安全生产和职业安全卫生的难题咨询、事故诊断、学术交流、观点论述、理论探讨,以及国家、政府、行业下发文件或通知,企业上报事故报表或报告等等。可以说,任何资料和信息的传输、存贮、处理和利用,无论是文字、图片、图象或表格,都可以作为"车辆"在这一信息高速公路上奔驰。

  不仅是信息处理功能上的全面、系统而丰富,更重要的特点还在于它是如此的及时、方便、准确和使用成本的低廉。

  对于职业安全卫生的管理工作,运用网络技术,可以查询安全法规、标准或条例,了解国家、行业的安全生产文件、通知或新的对策及要求,学习安全科学技术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汇报企业的安全生产形势和工作,企业间进行安全生产的经验交流和问题探讨。这些利用计算机网络来完成是如此地轻而易举,如此的方便快捷。

  实现上述目标和任务所要求的技术,在硬件上仅仅是一条电话线和一台常规的微机,在软件上,除了常用的计算机操作平台外,就只需通过一家网络公司登记或通过邮电公共网络自行联接,即能上路观景。具备上述条件后,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知道需要访问的网址,即需要掌握世界各国、各地的职业安全专业网络的地址,以便准确地登门拜访,获取所需。

  目前开通中文网站有:中国安全网(China Safety Net)http://www.safety.com.cn、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网http://www.anquan.ac.cn、中国职业安全卫生信息http://www.cs.safety.inf.org.cn、.香港劳工局(Labour Department, Hong Kong)http://www.info.gov.hk、香港职业安全卫生协会(Hong Kong Occupational Safety & Health Association)http://www.hk.super.net、香港职业安全卫生局(Hong Kong Occupational Safety & Health Council)http://www.oshc.org.hk、台湾职业安全卫生研究院(Institute of Occupational Safety & Health (Taiwan)http://192.192.46.66、台湾工业安全卫生协会(Industrial Safety and Health Association (Taiwan)http://www.isha.org.tw等。

  3安全控制论原理

  3.1一般控制论原理

  管理学的控制原理认为,一项管理活动由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一是控制者,即管理者和领导者。前者执行的主要程序性控制、例行(常规)控制,后者执行的是职权性控制、例外(非常规)控制。二是控制对象,包括管理要素中的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及其结构系统。三是控制手段和工具,主要包括管理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法规、计算机、信息等。组织机构和管理法规保证控制活动的顺利进行,计算机可以提高控制效率,信息是管理活动沟通情况的桥梁。四是控制成果。管理学上的控制分为前馈控制和后馈控制、目标控制、行为控制、资源使用控制、结果控制等。

  在安全管理领域,安全控制论要研究组织合理的安全生产的管理人员和领导者;明确事故防范的控制对象,对人员、安全投资、安全设备和设施、安全计划、安全信息和事故数据等要素有合理的组织和运行;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设置有效的安全专业机构,制定实用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开发基于计算机管理的安全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安全评价、审核、检查的成果总结机制等。

  运用控制原理对安全生产进行科学管理,其过程包括三个基本步骤:一是建立安全生产的判断准则(指安全评价的内容)和标准(确定的对优良程度的要求),二是衡量安全生产实际管理活动与预定目标的偏差(通过获取、处理、解释事故、风险、隐患等安全管理信息,确定如何采取纠正上述偏差状态的措施),三是采取相应安全管理、安全教育以及安全工程技术等纠正不良偏差或隐患的措施。

  安全控制是最终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根本。如何实现安全控制?怎样才能实现高效的安全控制?安全控制论原理为我们回答了上述问题。

  3.2安全管理的一般性控制原则

  从控制论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安全管理的一般控制原则:

  闭环控制原则:要求安全管理要讲求目的性和效果性,要有评价;

  分层控制原则:安全的管理和技术的实现的设计要讲阶梯性和协调性;

  分级控制原则:管理和控制要有主次,要讲求单项解决的原则;

  动态控制性原则:无论技术上或管理上要有自组织、自适应的功能;

  等同原则:无论是从人的角度还是物的角度必须是控制因素的功能大于和高于被控制因素的功能;

  反馈原则:对于计划或系统的输入要有自检、评价、修正的功能。

  3.3安全管理策略的一般控制原理

  ⑴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的整体性由六大属性确定:目标性、边界性、集合性、在机性、层次性、调节性和适应性。安全管理的整体性要体现出有明确的工作目标,综合地考虑问题的原因;要动态地认识安全善;落实措施要有主次,要抓住各个一切,能适应变化的要求。

  ⑵计划性原理。安全对策要有计划和规划,要有近期的,长远的目标。工作方案、人财物的使用要按规划进行,并有最终的评价。形成闭环的管理模式。

  ⑶效果性原理。安全对策效果的好坏,要通过最终的成果的指标来衡量。由于安全问题的特殊性,安全工作的成果既要考虑经济资产,又要考虑社会效益。正确认识和理解安全的效果性,是落实职业安全卫生措施的重要前提。

  ⑷单项解决的原理。在制定具体事故预防措施时,问题与措施要一一对应,在主次、有轻重缓急。使事故隐患的消除落在实处。对于老大难的问题,应逐步地考虑整治,一年一步,不能急于求成。

  ⑸等同原理。根据控制论原理,为了实现有效地控制,控制系统的复杂性与可靠性不应低于被控制系统。在安全上,安全系统或装置的可靠性必须高于被监控的机器和设备系统。要实现安全管理上监察、审查及否决权制度,安全职能部门的理论、技术方法、安全人员的素质水平和层次等不应低于其它职能部门,因此,安全从技术上和组织职能上都充当管理对象的角色,而非被管理的对象。

  ⑹全面管理的原理。工业企业的安全管理,要进行全面管理,即党、政、工、团、职能部门一起抓。只有调动起全员的安全积极性和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事故的防范才可能有更高的保证。

  ⑺责任制原理。规定全体劳动人员的权利和职责细则是直接关系到各级机构的工人、干部、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安全的问题。各级部门和企业应实行职业安全卫生责任制,首先部门和企业的第一把手应负主要责任,所有的其它业务部门也同样负有责任,对违反职业安全法规和不负责的人员应追究刑事责任。只有将责任落到实处,安全管理效果才能得以保证。

  ⑻精神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理。应该激励理论,对于期望的安全行为给予正强化,即采用精神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办法,激发职业安全卫生积极性,促进工业职业安全卫生。

  ⑼批评教育和惩罚原理。同样是利用行为科学的中的强化理论,对不安全的行为进行负强化,即进行批评教育和经济与职务上的处罚。应用这一方法时,需要注意时效和客观的问题。

  ⑽优化干部素质原理。改进和搞好工业职业安全卫生工作,专职人员的素质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随着科学的发展,安全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传统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更新安全队伍的人员专业素质,要求懂得技术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掌握经济学、系统学、心理学、教育学、人机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同时,选择安全干部要重视德才兼备。

  3.4预防事故的能量控制原理

  其理论的立论依据是对事故的本质定义,即事故的本质是能量的不正常转移。这样,研究事故的控制的理论则从事故的能量作用类型出发,研究机械能(动能、势能)、电能、化学能、热能、声能、辐射能的转移规律;研究能量转移作用的规律,即从能级的控制技术,研究能转移的时间和空间规律;预防事故的本质是能量控制,可通过对系统能量的消除、限值、疏导、屏蔽、隔离、转移、距离控制、时间控制、局部弱化、局部强化、系统闭锁等技术措施来控制能量的不正常转移。

  3.5事故预防与控制的工程技术原理

  在具体的事故预防工程技术对策中,一般要遵循如下技术性原理:

  ⑴消除潜在危险的原理。即在本质上消除事故隐患,是理想的、积极、进步的事故预防措施。其基本的作法是以新的系统、新的技术和工艺代替旧的不安全系统和工艺,从根本上消除发生事故基础。例如,用不可烯材料代替可烯材料;以导爆管技术代替导致火绳起爆方法;改进机器设备,消除人体操作对象和作业环境的危险因素,排队噪声、尘毒对人体的影响等,从本质上实现职业安全卫生。

  ⑵降低潜在危险因素数值的原理。即在系统危险不能根除的情况下,尽量地降低系统的危险程度,使系统一旦发生事故,所造成的后果严重程度最小。如手电钻工具采用双层绝缘措施;利用变压器降低回路电压;在高压容器中安装安全阀、泄压阀抑制危险发生等。

  ⑶冗余性原理。就是通过多重保险、后援系统等措施,提高系统的安全系数,增加安全余量。如在工业生产中降低额定功率;增加钢丝绳强度;飞机系统的双引擎;系统中增加备用装置或设备等措施。

  ⑷闭锁原理。在系统中通过一些原器件的机器联锁或电气互锁,作为保证安全的条件。如冲压机械的安全互锁器,金属剪切机室安装出入门互锁装置,电路中的自动保安器等。

  ⑸能量屏障原理。在人、物与危险之间设置屏障,防止意外能量作用到人体和物体上,以保证人和设备的安全。如建筑高空作业的安全网,反应堆的安全壳等,都起到了屏障作用。

  ⑹距离防护原理。当危险和有害因素的伤害作用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弱时,应尽量使人与危险源距离远一些。噪声源、辐射源等危险因素可采用这一原则减小其危害。化工厂建在远离居民区、爆破作业时的危险距离控制,均是这方面的衫例子。

  ⑺时间防护原理。是使人暴露于危险、在害因素地时间缩短到安全程度之内。如开采放射性矿物或进行有放射性物质的工作时,缩短工作时间;粉尘、毒气、噪声的安全指标,随工作接触时间的增加而减少。

  ⑻薄弱环节原理。即在系统中设置薄弱环节,以最小的、局部的损失换取系统的总体安全。如电路中的保险丝、锅炉的熔栓、煤气发生炉的防爆膜、压力溶器的泄压阀等。它们在危险情况出现之前就发生破坏,从而释放或阻断能量,以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⑼坚固性原理。这是与薄弱环节原则相反的一种对策。即通过增加系统强度来保证其安全性。如加大安全系数,提高结构强度等措施。

  ⑽个体防护原理。根据不同作业性质和条件配备相应的保护用品及用具。采取被动的措施,以减轻事故和灾害造成的伤害或损失。

  ⑾代替作业人员的原理。在不可能消除和控制危险、在害因素的条件下,以机器、机械手、自动控制器或机器人代替人或人体的某些操作,摆脱危险和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

  ⑿警告和禁止信息原理。采用光、声、色或其它标志等作为传递组织和技术信息的目标,以保证安全。如宣传画、安全标志、板报警告等。

  4安全协调学原理

  从协调理论出发,安全管理要遵循如下最基本的协调学原理。

  4.1组织协调学原理

  组织协调学原理要求安全的组织机构要进行合理的设置;安全机构职能要有科学的分工,事故、隐患要分类管理,要有分级管理的思想;安全管理的体制要协调高效,管理能力自组织发展,安全决策和事故预防决策的要有效和高效,事故应急管理指挥系统的具有功能和效率等方面要有总体的要求和协调。

  4.2专业人员保障系统的协调原理

  要建立安全专业人员的资格保证机制:通过发展学历教育和设置安全工程师职称系列的单列,对安全专业人员进出要有具体严格的任职要求;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要建立兼职人员网络系统:企业内部从上到下(班组)设置全面、系统、有效安全管理组织和人员网络等。

  4.3安全经济投资保障协调合理机制

  这一原理要求研究安全投资结构的关系,如在企业的各种安全投资项目中,要掌握如下安全投资结构的比例协调关系:安措经费∶个人防护品费用从目前不合理的1∶2投资比例结构逐步过度到合理的工业发达国家2∶1的结构;安技费用∶工业卫生费用从现行的1.5∶1的比例结构逐步过度到1∶1结构。正确认识预防性投入与事后整改投入的等价关系,即要懂得预防性投资1元相当于事故整改投资5的效果,这一安全经济的基本定量规律是指导安全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安全效益金字塔的关系是:设计时考虑1分的安全性,相当于加工和制造时的10分安全性效果,而能达到运行或投产时的1000分安全性效果,这一规律指导我们考虑安全问题要尽量地超前的提早。要研究和掌握安全措施投资政策和立法,讲求谁需要、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建立国家、企业、个人协调的投资保障系统。要进行科学的安全技术经济评价,进行有效的风险辨识及控制,事故损失测算,保险与事故预防的机制,推行安全经济奖励与惩罚,安全经济(风险)抵押等方法等。

更多资料请点击:安全教育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责任编辑 :红心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