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事故后,公众迫切需要了解核事故释放的放射性物质对自身健康有何影响以及应采取哪些防护措施。因此,本文以通俗的形式解答了公众关心的问题 。
众所周知,在日本大地震后发生的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迄今为止还没有完全稳定。那么在发生核电站事故时,一般会泄漏哪些放射性物质?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核电站发生事故时,反应堆内产生的混合产物(核裂变产物)可能会向周边地区释放出放射性物质。对健康具有风险的主要放射性核素为放射性碘和放射性铯。如果防护不当,放射性碘和放射性铯可通过呼吸、饮食、皮肤和伤口进入机体。
当辐射剂量超过一定的阈值时,就可能带来直接影响,比如出现恶心、呕吐、皮肤红斑、脱发、辐射烧伤甚至急性放射病(ARS)。急性放射病是人体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全身受到的辐射剂量超过1希沃特时引起的全身性疾病。根据其临床特点和基本病理改变,分为骨髓型、肠型和脑型3种类型,其病程一般分为初期、假愈期、极期和恢复期4个阶段。当发生核电站事故时,普通人群不太可能接受到造成此类后果的高剂量辐射。 辐射暴露预计可带来哪些长期影响?
辐射暴露可增加罹患癌症的危险。出现突发核事故时,可以释放出放射性碘。如果吸入或者食入,放射性碘将沉积在甲状腺并会增加罹患甲状腺癌的风险,特别是儿童和年轻人罹患甲状腺癌的风险更高。对于受到放射性碘暴露的人员,可通过服用碘化钾药片使罹患甲状腺癌的风险得以降低,服用碘化钾有助于防止对放射性碘的吸收。
在日本福岛发生核电站事故后,在媒体上出现诸如“核辐射30km的避难半径”等,在我国有类似的规定吗?这代表什么含义?
为了在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采取保护公众的防护行动,各国政府会事先在核电站周围划出制定有应急预案并做好适当准备的区域,称为“应急计划区”。
我国应急计划区划分为烟羽应急计划区和食入应急计划区。烟羽应急计划区是以核电站为中心、半径为7~10km划定的区域,需做好撤离、隐蔽和服碘防护。食入应急计划区是以核电站为中心、半径为30~50km划定的区域,需要做好食品、饮水控制的准备。
在多数事故情况下,需要采取应急响应行动的区域可能只局限于相应应急计划区的一部分,但在发生严重核事故的极个别情况下,也有可能需要在相应应急计划区之外的区域采取应急响应行动。
一旦出现了核事故,周边地区居民应该怎么办?需要采取哪些个人防护措施?当被告知留在室内时,这意味着什么?
在出现核事故的情况下,周边地区的居民应首先从政府部门获取核事故的正确消息,并保持心态平稳,不要恐慌,切记不可听信谣言或小道信息。受污染地区的居民应按照政府部门的通知和要求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在大气被放射性物质污染的情况下,如果被告知留在室内时,则首先要采取隐避在室内的措施,如:在就近的建筑物进行隐蔽,关闭门窗和通风设备,避免外出。采取遮蔽措施可防止人们受到外照射和内照射,也可防止吸入放射性物质。进行隐蔽是一种简单的保护性行动,在事故发生的早期阶段可立即实施。如果需要外出,应采取一些个人防护措施,如用口罩、手帕、毛巾等捂住口鼻以减少放射性物质吸入,体表的防护可用穿着避免皮肤外露的服装,包括帽子、头巾、雨衣、手套和靴子等;当污染较严重时,要听从政府的指令,在政府的组织下,有秩序地撤离;对已受到或疑似受到体表放射性污染的人员应接受去污处理,受污染人员可采用淋浴方式去污,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应脱下,可用塑料袋封存,由相关专业人员处理,以防止放射性污染扩散到未被污染的人员或物品。
什么是碘化钾药片?什么情况下服用碘化钾药片?
在出现核电站事故的情况下,服用碘化钾药片的目的是使甲状腺吸收的碘达到饱和,防止对放射性碘的吸收。
碘化钾药片并不是“辐射解毒剂”。除了阻止放射性碘在甲状腺沉积之外,它不能防止外照射,也不能阻止其他放射性物质带来的危害。碘化钾药片有诸多副作用,同时有一些禁忌症,如甲状腺功能低下或肾功能不良者可能引起医学并发症。因此,只有得到须采取这一措施的明确的公共卫生建议时,才能在医生或专家的指导下服用。
核事故发生后,事故周边地区人员有可能摄入放射性碘,放射性碘摄入后主要沉积在甲状腺内,导致甲状腺受到照射,此时服用稳定性碘可减少甲状腺吸收放射性碘。如果在放射性碘吸入前6h服用,阻断放射性碘沉积到甲状腺的效果可达100%。在吸入放射性碘的同时服用稳定性碘,就能阻断90%放射性碘在甲状腺内的沉积。在吸入放射性碘6h内服用稳定性碘,仍可使甲状腺吸收放射性碘的量降低一半左右。对成年人推荐的服用量为100mg;3~12岁的儿童,服用量为50mg;1个月~3岁以下儿童服用量为25mg;新生儿~1个月婴儿服用量为12.5mg。
碘盐等含碘食品能否替代碘片?
碘盐中碘的存在形式是碘酸钾(KIO3),在人体胃肠道和血液中转换成碘离子后被甲状腺吸收利用,目前市面上碘盐中碘的含量约为35mg/kg。碘片中碘的存在形式是碘化钾(KI),碘含量为每片100mg。成人需要一次摄入碘盐约3kg,才能达到预防的效果,远远超出人类能够承受的盐的摄入极限。因此,通过食用碘盐达不到阻止放射性碘沉积到甲状腺的效果。 据媒体报道,在我国部分省份的蔬菜中检出碘-131,那么这些放射性物质是怎么污染食品的?
如果发生了核事故放射性物质泄漏,食品可能受到放射性物质的污染。从空气中或者雨水沉降下来的放射性物质,沉积到像水果和蔬菜等食物的表面或者动物饲料中,可使其具有放射性。随着时间的推移,食品中的放射性还有可能升高,这是由于放射性核素通过土壤进入了农作物或者动物体内,或者流入河流、湖泊或大海,这些地方的鱼类和贝类体内可能会积聚放射性核素。奶牛吸入被放射性污染的空气或食入被放射性污染的食物后,牛奶中也可能含有放射性物质。面临风险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放射性核素的混合情况以及所释放的污染物量。
包装好的食品不可能受到放射性污染。例如,罐装食品或者塑料包装食品,只要这些食品是密封的,内部就不会受到放射性物质污染。 核泄漏事故更为深层的影响是:人们的心态正在悄然发生改变。据报道,一些来自核辐射区域的孩子,竟然成了人们避之不及的“祸害”。有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在公园和其他小朋友做游戏的时候,本地的孩子问他们从哪儿来,听到回答是“福岛”的时候,孩子们立刻一哄而散,自家的孩子只好哭着回家。那么普通公众在突发核事故中及事件后应如何控制情绪和保持良好的心态?
首先,要相信政府和权威专业机构会及时发布有关事故信息,涉及广大公众健康的事故信息一定是透明的和公开的。
因为核辐射及其健康危害专业性较强,可以到有关政府部门、专业机构的网站上查看有关知识,不要轻信道听途说的消息。
核事故时的公众应急防护措施,包括附近地区居民的撤离、稍远地区的就地避迁,以及必要时口服碘片等。这些措施都是要经过缜密的代价利益分析,采取哪一项行动都是有相应的启动条件,切忌胡乱猜测,盲目行动。一定要听从政府和权威机构的指令。
从核事故附件地区被疏散出来的公众可以参加一些社区组织的活动,转移注意力,松弛精神紧张。可以彼此开开玩笑,自我解嘲,冲淡沉闷气氛,多与亲朋好友交流,倾吐感情和感受。
某些核事故附近地区的公众有一些因为核事故带来的不良行为,要相信这是人的正常反应,绝大多数人的这些表现可能在不长的时间内消失。如果有程度严重到影响家庭生活和工作或持续时间较长(比如超过6周)的心理问题,要到相关正式医疗机构寻求帮助。
其他地区的公众要知道,即使是从核事故附近地区撤离和疏散出来的居民,经过放射性检验和必要的洗消,他们本人是没有被污染的,与他们接触是不会被污染的。不要歧视来自污染地区的居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