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人机系统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人使用和操纵机器设备都是在一定的空间环境里进行的。人—机—环境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一旦人—机—环境系统中的某一因素出现异常,使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发生事故和财产损失。环境条件是影响人机系统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环境条件对人、机器设备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优良、舒适、合理的环境条件可使作业人员减轻疲劳、心情舒畅、减少失误;可以提高机器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故障率。反之,恶劣的环境条件给人和机器设备带来不利影响,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
下面对几种主要的环境因素做简要分析,希望能对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一定的帮助。
1 照明
照明是视觉感知的必要条件,人和外界的接触有80%以上是通过视觉获得的。照明的好坏直接影响视觉对信息的接收质量,因而也和工作质量以及安全状况有密切的关系。据统计,我国大部分地区,每年的11、12和1月这3个月中事故发生率较高,原因是这段时期昼短夜长,经常需要人工照明,而我国工业生产中没有充足照明的习惯,现场照明照度值经常偏低,因此容易发生事故。另外据国外最新研究表明,在特定的环境中,事故的多少与亮度成反比关系,事故发生频率较高的作业单元,往往是亮度较低的。随着照度的增加,视疲劳减少,劳动生产率上升。
生产场所的照明分为3种:自然照明、人工照明和自然与人工混合照明。按范围又分为全面照明和局部照明以及全面及局部结合的综合照明。照明总体要求要有适宜的照度和好的光线质量。全面照明的照度是500~1 000 lx时最有效。它的优点是照度均匀,工作位置可任意安排,所以空间利用率高,工作物可以随意移动。物体与背景的对比度、光的颜色、眩光和光源的照射方向均属光的质量。
为了减少由于照明不足带来的事故,作业场所应尽量设法利用日光来达到作业照明度的要求,如采用大面积玻璃钢窗;在可能的条件下,机器设备的色调应明快、干净,避免使用灰暗色调。在需要人工照明的情况下,应尽量使光线不要太暗也不要太明。作业场所的选择和确定,要根据作业特点和作业环境、舒适和减少事故为原则.
2 颜色
颜色具有色调、照度和彩度3个基本特征。色调是区分颜色的特性,决定于光的波长。人眼大约能分辨出160多种颜色。明度是颜色的亮度特性,是由颜色反射的光量引起的。根据反射光量的不同有明色、暗色的区别。彩度也叫饱和度,是指颜色的纯洁度,波长越单一,颜色越纯、越鲜艳。
3个特性中的1个发生变化,颜色就发生改变。同一种颜色,当背景颜色不同时,给人以深浅明暗不同的感觉,其醒目程度差异很大,这就是所谓的对比度,也称明视度。不论人们是否意识到,色彩总是对人的精力和情绪给予明显的作用。从生理学角度看,淡绿、淡黄、翠绿、天蓝、浅蓝和白色是人感受的最佳色彩。色彩给予视觉的疲劳可用调换另一舒适颜色的方法加以调节。
正确运用色彩调节是焕发员工热情、提高效率、改进安全状况的重要手段。成功的颜色调节可以收到如下效果:增加亮度,提高照明装置的利用系数;容易识别和管理,能集中注意力,减少差错和事故;发挥颜色对人的心理和生理效用,使人精神愉快:改善劳动条件,增强舒适感和美感;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3 温度与湿度
工作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对生产安全有很大的影响。正常情况下,人体可在不同气候条件下通过体温调节,保持体内新陈代谢产生的热量和向周围环境散放热量的平衡,使体温保持在正常水平。当环境温度低于30℃、无高温热源时,人体主要通过对流和辐射散热,当环境温度接近或超过人体温度时,对流散热就将停止,人体主要靠出汗蒸发散出热量。
在高温时人体流汗越多,有效蒸发率越低,容易使机体蓄热而导致中暑,也会加速毒物的吸收,导致操作失误率升高,容易发生事故。另外出汗过多可造成体内水盐代谢紊乱,导致体内酸碱平衡和渗透压失调,如水分丧失达到体重的5%~8%而不及时补充,可出现工作效率下降、疲倦、口渴、脉搏加快、体温升高,此外还可造成血压下降或增高,消化道供血不足,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症状。在高温环境下还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使注意力不集中,共济失调,反应迟钝,动作不准确,从而事故发生率增高。所以在高温环境下要求采用通风降温、空调装置或者穿防护服装等方式进行防护。
低温时人体外周血管剧烈收缩,局部组织供血停止,造成缺血性缺氧,血管壁神经产生痛觉。低温对人体伤害主要有3种类型:第1类是长时间地全身暴露在低温之下,将出现组织冻痛与冻伤与冻僵。冻痛是冻伤的先兆,继续处于5~10℃以下,几天时间后会出现冻伤;第2类是冷物体(如金属)与皮肤接触产生人体局部皮肤伤害;第3类是全身暴露在低温下时间过长,造成人体深部温度下降过多,虽未引起冻伤,但会出现全身疲倦感、寒颤,直至出现周身不适、感冒等症状。因此低温环境中的操作室应该有加温装置,并对人体进行保温,手脚、耳及颜面佩带适宜的防寒用具,全身穿着保暖轻便服装,以利于工作。
舒适的环境湿度对人体也有很大的影响。湿度高于70%叫高气湿,人将感到不适;低于30%叫低气湿,人感到口鼻干燥;最舒适的湿度为40%~60%。
在温度急剧变化时,因热胀冷缩,造成材料变形或热应力过大,会导致材料破坏,在低温下金属会发生晶型转变,甚至引起破裂而引发安全事故。高温、高湿环境会加速材料的腐蚀。高温环境可使火灾危险性加大,可使材料、设备的强度下降。
4 噪声与振动
噪声是指一切不需要的声音,它能引起人生理的和心理的损伤,并影响人的正常行为。工业噪声可以分为机械噪声、空气动力噪声和电磁噪声等3类。
人耳习惯于70~80 dB(A)的语言,也能短时间地耐受强噪声,但持续的噪声超过80 dB,就会影响健康。声压达到120 dB,耳膜感到压痛,更高的声强则有振动感。噪声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能使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平衡失调,导致条件反射异常,引起神经衰弱症,也会对心功能及神经体液系统产生影响:长期暴露在强噪声环境中,可引起永久性视野变窄。
正常情况下,噪声给人的感觉是单调、烦躁和易于疲劳。噪声能通过对视觉的影响而作用于视觉等器官,产生视物模糊、摇动而视力下降,从而在一定的条件下影响安全生产.防止噪声的主要途径是:降低源噪声,包括更换装置,改善噪声源;控制有源噪声,包括隔声、吸声、消声、减振等;调整总体布局;加强个人防噪措施等,将噪声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以下。
振动对人的影响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种。人是一个弹性系统,身体各部位都有它自己较固定的共振频率,当振动强度达不到舒适程度时,人会出现头昏、头痛、疲劳、瞳睡、噩梦、耳鸣、鼻出血、胸腹痛,虚弱、口语不清、视物不清、内出血等症状:当发生强烈共振时,脏器会受到伤害,功能破坏,甚至被撕裂。长期接触振动工具可影响神经系统、血管、骨骼及软组织功能改变或器质性改变。振动病已成为冶金工业中危害较大的职业病之一.振动也会导致机器设备、部件的损坏。
5 其他因素
作业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蒸气、辐射源和粉尘等各种物质必将对人体产生不良的生理效应,轻则引起精神不快,感官受刺激,工作效率降低;重则造成职业病及生产事故,甚至危及生命。所以环境污染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
控制环境污染,要根据污染的性质采取不同的措施。对空气污染,可采取通风、除尘和净化空气的方法;对污水要采取污水净化处理器进行净化处理;对其他有害物质,要尽量提高设备与装置的安全性,防止有害物质的泄漏,并设置有效的吸收、燃烧和处理装置,尽量使作业环境的有害物质含量减少到最低限度,保证作业人员的身心健康,减少事故,使人机系统能够可靠、有效地工作。
|